【目的】 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期刊中的需求分析及应用实践,探索国内科技期刊的智能化发展之路。【方法】 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的方法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科技期刊中的应用情况及需求进行分析。以ChatGPT 4.0为例进行应用实践,探索大语言模型与科技期刊出版的融合应用潜力。通过网络调研,汇总期刊出版涉及的人工智能工具。【结果】 编校和排版是编辑关注的焦点,科研诚信审查较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编辑对人工智能工具有高需求。ChatGPT 4.0在科技期刊出版中具备应用潜力。【结论】 在与人工智能融合方面,我国科技期刊需要创新生态布局,深化应用场景,以需求和场景驱动技术创新和出版模式升级;同时需要注意把握技术边界,守护科学生态;坚持以内容质量为核心,以技术赋能期刊高质量发展。
【目的】 为科普期刊利用短视频提升公众传播力和品牌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全国23种“中国优秀科普期刊”抖音号发布的719条短视频进行分析。【结果】 内容主题、叙事风格、标题长度、封面类型、背景音乐、评论互动、粉丝数、更新频率等8个因素对科普期刊抖音短视频传播效果有显著性影响,而短视频时长与科普期刊抖音短视频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显著。【结论】 科普期刊抖音短视频应选择与受众生活相关的内容主题,采用轻松幽默的叙事方式;添加背景音乐和使用“图片+文字”封面,以引发情感共鸣和创造“第一眼效应”;组建专业团队,提升短视频更新频率,并积极回复受众评论;重视媒体运营,构建多样化的短视频传播矩阵。
【目的】 分析学术出版领域中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模型输出作品(简称“AI作品”)涉及的法律、伦理、社会问题,以促进生成式AI在学术出版行业的合理应用。【方法】 调研与梳理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AI作品相关责任主体如作者、AI模型开发者、出版单位等面临的责任与风险问题,初步提出应对策略与未来创新的出版模式。【结果】 AI不能成为AI作品的作者,多数出版单位认为学术论文创作时可以借助AI,但需在正文适当部分说明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AI。AI作品可能存在著作权、人格权等侵权行为,伦理困境、伦理冲突等伦理问题,以及社会不公等社会问题。出版单位应当坚持对AI作品进行人工验证与内容审查,与作者、AI模型开发者、监管部门等共同促进生成式AI的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结论】 AI作品的出现必将引导科研创作和出版产业发生变革,出版单位必须坚持人工审查,鼓励原创性输出,促进科研成果优质出版。
【目的】 提出适用于我国科技期刊的关联数据存缴共享政策模板,为我国科技期刊制定数据政策提供基本要素、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实证研究等方式,分析我国科学数据管理规范体系,研究梳理国际出版商期刊数据政策、国际组织期刊数据政策框架建议、我国科学数据管理体系等内容,分析我国科技期刊数据政策基本要素。【结果】 根据调研分析,提出一套通用型科技期刊数据政策模板,该模板可依据期刊实际需要自由组合、个性定制,可为不同期刊制定数据政策提供参考。【结论】 目前已有44种期刊采用此模板,此模板帮助部分科技期刊“从无到有”制定数据政策,有利于论文关联数据的开放共享和长期存储。
【目的】 了解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情况,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Scopus数据库、《医学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的数据,对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学科和地区分布,基金项目论文、国际合著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2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为59.58万篇,较2021年上升了24.0%;根据《科学引文索引》数据,2022年中国作者共计发表73.56万篇论文;2013—2023年(截至2023年8月),中国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6748.23万次,与2022年统计时相比,增加了18.3%,位居世界第2;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15.19次,比2022年统计时提高了5.9%,但是仍低于世界平均值15.85次/篇。【结论】 近年来,中国科技论文数量迅速增长,论文的影响力的提升速度也相对较快,但篇均被引频次与世界平均值相比还有差距。
【目的】 调查我国科技期刊融媒体矩阵构建现状,为提升期刊融媒体传播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网络调研和文献分析,剖析我国科技期刊融媒体构建环境。通过在线问卷调查,从内容、传播平台、直播、运维等4个维度展开全面分析。【结果】 我国为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之路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技术基础及渠道保障。期刊融媒体矩阵构建在内容、传播平台、直播、运维等方面蓬勃发展,但仍然存在缺乏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传播方式,媒体人才匮乏,缺乏全链条融合传播生态体系的布局和管理等问题。【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融媒体矩阵构建应拓宽媒体传播渠道、提升编辑知识技能、丰富融媒体知识服务产品、打造媒体融合发展路径,从而构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传播生态体系。
【目的】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总结出可行性较强的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策略,以期使科技期刊能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更加丰富和贴近用户实际需求的功能、更加多元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面向学术用户,从而提高科技期刊的融媒体传播能力。【方法】 以满足用户的学术需求为理念,分析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对《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融媒体传播实践案例的具体内容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 从服务、平台、内容、效率4个维度提出普适性较强的科技期刊传播策略。 【结论】 增强服务意识、建设传播平台、优化传播内容、提升传播效率是增强科技期刊传播能力和学术服务的重要手段,可以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实现科技期刊的高质量传播。
【目的】 基于撤稿观察数据库,调查科学图像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并进行描述性分析,为科研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使用“image”作为“Reason(s) for Retraction”字段的检索关键字,获取撤稿观察数据库中与图像学术不端相关的全部数据,结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对数据进行编码后,进行中外作者对比、出版机构与期刊、单位类型与区域等3个维度的分析。【结果】 我国作者的图像学术不端情况严重,目前处于高发期,呈现学科集中、区域集中、机构类型集中的特点,严重影响我国作者的学术形象。【结论】 建议从国家层面建设学术出版图像库,并集中力量开发图像检测技术;建立学术出版伦理联盟,形成期刊对作者和单位、联盟对主管机构沟通机制,高效通报学术不端行为;推动改变不合理的考核制度,从源头消除科学图像造假动机;在医院和医学院开展图像学术不端行为教育工作,建立惩罚机制。
【目的】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IPB)通过对标国际著名植物学期刊,探索追赶、超越发展的对策与举措,为我国加快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 采用数据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利用VOSviewer软件构建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通过与植物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JXB)对标,分析 JIPB与JXB的主要文献计量指标,包括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国际论文比、期刊引文指标、作者分布、学科辐射范围、年发文量和顶尖论文方面的情况。【结果】 JIPB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资助以来,通过采取由国内外一线权威科学家深度参与办刊、发表具有原始创新性的重大成果、建立专业的期刊管理体系、提供高效优质的出版服务等一系列举措,追赶并部分超越JXB,建设成效显著。【结论】 JIPB在“卓越计划”的资助下,以国际著名植物学期刊为标杆,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其国际化发展策略以及办刊实践是建设卓越期刊的有益尝试,探索出一条我国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卓越之路。
【目的】 分析我国科普期刊微信视频号运营与传播情况,为科普期刊的新媒体运营提供借鉴。【方法】 以我国363种科普期刊为研究对象,以权威的新媒体大数据评估和研究平台“清博智能”为工具,提取期刊微信视频号的传播力指数,考察期刊微信视频号发布作品数量、转发数量、评论数量情况;结合文献与典型案例,分析我国科普期刊微信视频号传播能力。【结果】 我国科普期刊借助微信视频号运营品牌的理念尚未形成、整体开通率低,一些科普期刊在开通微信视频号后缺乏维护;不同期刊短视频传播能力差别较大、两极分化严重;内容质量层次不齐、缺乏规划,主题散乱不聚焦;微信视频号普遍缺乏与受众的互动,营销运营意识不强。【结论】 应重视短视频平台的建设、加大资源投入,发挥专业特色、丰富优质内容,强化服务意识、增强与受众互动能力。
【目的】 以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为样本,研究科技期刊微信视频号传播现状及不同发展方向,探寻科技期刊微信视频号传播的发展策略。【方法】 调研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通微信视频号情况及使用微信视频号传播的内容与效果,引入WSR分析框架,剖析“多刊一号”微信视频号传播典型案例。【结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视频传播意识正在觉醒,部分刊群将微信视频号传播列为期刊新媒体布局的重要部分,主动尝试融合AI与视频,塑造新的全媒体传播矩阵。【结论】 微信视频号传播是门槛较低且高效的传播形式,有助于科技期刊提升社会效益。在推广过程中,科技期刊需充分考虑差异化、分众化、规范化与智能化设计,立足期刊实际,以丰富的传播内容为科技期刊发声,树立良好学术形象与品牌。
【目的】 分析中文科技期刊学术诚信现状,明确中文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的重点。【方法】 通过解读2019—2023年中国知网网络出版状态变更的文献数据,分析期刊论文网络出版状态变更的类型分布、年度趋势、学科分布、变更原因、申请主体、责任主体等因素,梳理总结中文科技期刊学术诚信现状。【结果】 网络出版状态变更的文献以撤稿和撤回为主,学科以理工类、社科类、医药类为主。网络出版状态变更的文献中有51%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重复发表、抄袭剽窃和一稿多投为主要学术不端行为,为中文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的关注重点;20%的变更文献存在学术错误,13%存在瑕疵需要更正,加强论文的学术质量建设是重中之重。网络出版状态变更的申请主体和责任主体均以作者为主,但也存在出版商或者编辑错误的情况。【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应通过科学合理制定出版伦理政策、重视论文学术质量建设、加强文字图片等相似性检测、落实论文撤稿规范、加强出版伦理规范的培训等举措,把好制度关、学术关、技术关、撤稿关、宣传关,推动出版伦理建设。
【目的】 对DOAJ数据库收录的全球及我国金色OA期刊及钻石OA期刊的特征进行分析,为我国学术期刊的OA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并分析DOAJ数据库收录的全球及我国金色OA期刊和钻石OA期刊的学科分类、语种、CC协议、同行评议策略、出版情况等特征,对特征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国内期刊OA出版情况及编辑对OA的认知情况,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OA发展策略。【结果】 在DOAJ数据库收录的20015种OA期刊中,英文刊占绝大多数(16111种)。其中66.26%为钻石OA期刊,且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采取的CC协议主要为CC BY,其次为CC BY-NC-ND和CC BY-NC。同行评议的类型较分散。DOAJ数据库仅收录318种中国期刊,与DOAJ数据库收录的全球期刊情况不同:英文刊略多于中文刊,金色OA期刊占比更高(65.41%),且主要为科学、技术和医学(STM)期刊。中国期刊采用最多的CC协议是CC BY-NC-ND(72.32%),单盲及双盲同行评议为主要的同行评议方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许多期刊对DOAJ数据库不是很了解,被DOAJ数据库收录的中国OA期刊在我国OA期刊中占比仍较小。国内OA期刊中青铜OA期刊占比最高,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期刊及新创办的英文期刊多采用钻石OA模式。【结论】 目前我国金色OA和钻石OA期刊占比较小,青铜OA是我国期刊的主要OA模式。较金色OA和钻石OA期刊而言,青铜OA期刊缺乏明确的OA声明及著作权约定;对作者著作权保留和转让及第三方许可使用进行明确规定、严格执行CC协议有助于OA期刊规范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范围,金色OA和钻石OA模式是我国OA期刊的发展方向。借鉴DOAJ数据库的收录评价标准有助于我国STM期刊的OA建设和发展。
【目的】 通过调研“订阅-开放”(S2O)模式的源起与发展,并对比分析讨论该模式相比于其他出版模式的优缺点,为中国传统订阅期刊在开放获取的浪潮中进一步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法,分析S2O模式的发展现状及与其他开放获取模式相比存在的利弊,并以EDP Sciences出版社的实践为例,提出传统订阅期刊采取S2O模式向开放获取转型的可行性。【结果】 结合EDP Sciences出版社期刊使用S2O模式转型的实践经验,发现S2O模式对于传统订阅期刊转型较为有利。既给予期刊更多的灵活度与自由度,也不需要过度依赖外部资金的支持,同时符合开放科学的精神,为更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为资金欠缺地区的科研人员带来支持。【结论】 在开放科学、开放获取的发展潮流中,一些中国传统订阅期刊也在寻求转型与过渡,除了主要的开放获取模式之外,S2O模式也是可行的选择。积极采用新兴开放获取模式有利于中国期刊进一步走向国际,在全球开放科学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目的】 探讨科技期刊在“四个面向”战略下提升内容质量的对策,为我国科技期刊提升内容质量且更好地服务于科研提供建议与参考。【方法】 结合学科、地域、学术影响、产业支撑、语种、办刊历史等因素,选取国内在“内容质量优、产业影响大、产业效益高”等方面具代表性的24种科技期刊作为推荐对象进行调研。通过案例征集、访谈、研讨会等方式,归纳总结其在“四个面向”战略下提升内容质量的实践经验。【结果】 “四个面向”战略下中国科技期刊提升内容质量的实践经验总结为:第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树立一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第二,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期刊产业健康发展;第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提供适合国情的战略咨询和解决方案;第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共享科技成果红利。【结论】 要以国家战略引领期刊发展,以期刊战略引领内容质量建设;以战略问题为导向,提升期刊解决问题、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夯实一流期刊发展基础;以“四个面向”引导编辑出版工作,办出刊物特色,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四个面向”引导专家把代表性成果发表在中国的代表性期刊上。
【目的】 法国EDP Sciences出版社(以下简称“EDP”)于2020年开始试点“为开放而订阅”(S2O)模型。系统探究该模型的实施过程和结果,为学术期刊进行开放获取转型提供思路和案例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法、网络调研法及数据统计分析法详细分析S2O模型的背景、转换时间轴、出版成本、订阅收入等。【结果】 S2O计划得到法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Knowledge Unlatched及法国国家开放科学基金会等机构和基金的资助和支持。EDP发布的财务报告显示,6种S2O期刊中,3种期刊的2022年订阅收入超越2020年,3种期刊基本保持稳定,2021年、2022年参与计划的6种期刊均成功完成开放获取转型。【结论】 S2O作为一种具备替代性和革命性的钻石开放获取模型,已被全球学术出版界认可,越来越多的期刊和出版商采用该模型。我国目前的学术出版也朝开放获取发展,并且已经形成一些规模尚可的期刊集群。这些有出版话语权的刊群在充分调研订阅用户意愿的前提下,可以积极借鉴EDP的试点经验,尝试用S2O模型替代论文处理费,减轻作者经济负担。
【目的】 从科学家视角出发,揭示我国科技期刊在吸引优质稿源方面面临的挑战,为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办刊水平,吸引更多高水平论文在我国科技期刊上发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影响科学家重要成果发表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以及对我国科技期刊的主观认知等。【结果】 影响科学家选择期刊发表重要成果的客观因素主要来自于机构实施的科研评价指标,关键性主观因素主要包括科研同行对于期刊的认可度以及同行评议的公平性、高效性等。此外,科学家在向中外期刊投稿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投稿体验。【结论】 科学家对我国科技期刊的认可度不高,参与国内期刊建设的积极性和专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向科学家宣传最新期刊政策、为科学家提供优质服务、提升办刊人专业化水平以及加强政策支持等措施,可提升科学家参与我国科技期刊建设的积极性和规范性,对于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吸引高水平论文的能力具有推动作用。
【目的】 从科技期刊实践出发,经由多模态话语分析,得出科技期刊短视频的若干视觉说服策略。以期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为科技期刊借助短视频开展更科学、传播力更强的知识服务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对当前科技期刊短视频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综述,借助传播学相关理论,基于图像、声音、发布时间、时长等模态,对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重点期刊及梯队期刊的微信视频号短视频开展话语分析,得出科技期刊短视频的视觉说服策略。【结果】 科技期刊微信视频号的短视频传播效果受图像内容、声音、发布时间、时长等因素影响。【结论】 科技期刊要更好地借助短视频达成视觉说服效果,应以内容为本,提升短视频的叙事性;由浅入深,增强视觉信息的可读性;多模态兼具,助力短视频有效传播;推动社交圈层推荐,由私域流量触发公域流量。
【目的】 以“启发-系统”模型为理论基础,探究科普期刊微信推文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为运营实务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引入可读性、信息熵、情感倾向、流行词等变量,从标题特征、发布特征和内容特征对26种科普期刊在半年内发布的4445篇微信推文进行分层回归。【结果】 标题可读性、信息熵和非陈述语气、内容为原创、含流行词、图文并茂的编排、推文位置排在前3对传播广度和深度均有显著影响;内容信息熵以及非夜间时段发布推文对传播广度有显著影响;内容特征对传播效果的解释力度远高于标题与发布特征。【结论】 科普期刊微信运营需凝练标题完善发布策略,深耕内容提高原创比例,并尝试以数据指标驱动适应平台逻辑。
【目的】 探究Cell出版社多期刊投稿模式,系统分析该模式在优化投稿、审稿等出版流程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我国科技期刊创新投稿、审稿等出版流程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网络调研和对比分析,系统梳理Cell出版社的多期刊投稿模式的工作流程、优势和不足。【结果】 多期刊投稿模式借助由多期刊并行投稿、多编辑协商、多组审稿人评审、多轮目标期刊簇构建的“四多”流程,提升稿件与期刊的匹配度、丰富作者的投稿路径选择、助力期刊留住优质稿件、优化投稿体验和服务,增强出版集团影响力,但该模式也存在编辑工作量大、浪费审稿资源等问题。【结论】 可借鉴Cell出版社的多期刊投稿模式,探索创新我国科技期刊投稿、审稿等出版流程。有条件的期刊可通过打造期刊集群、扩大编辑和审稿队伍、建立一体化出版平台等方式,探索多期刊投稿模式。
【目的】 分析我国学会期刊国际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对照国际知名学会期刊建设经验,尝试提出我国学会期刊国际化建设路径建议。【方法】 广泛开展文献和网络调研、专家学者访谈形成基本思路观点,全面收集整理我国学会期刊数据,对照国际知名学会期刊最新数据,分析印证观点结论。【结果】 我国学会期刊存在英文期刊数量少、国际影响力有限和新刊创办进展缓慢等制约国际化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同时,学会期刊的集群化建设、经营能力和国际参与度亟待加强。【结论】 我国学会要着力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整合学科期刊资源,提升学会期刊市场运营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出版治理,加快学会期刊的国际化建设步伐。
【目的】 可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从学术出版视角提出保障机制,以应对学术界日益严重的可重复性危机。【方法】 调研科技期刊出版商、学/协会以及国际组织的相关政策、指南与实践,从出版流程和出版导向两个维度梳理其针对研究数据、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和研究类型的可重复性保障举措。【结果】 在出版流程维度,需要出台期刊数据政策、倡导结构化报告、推进开放评议以及创新检测技术,以保证研究数据和研究过程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在出版导向维度,需要推进注册报告、再现性论文等新型论文出版,还要加强编辑的可重复性认知培训。【结论】 提高我国科研成果的可重复性,需要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加快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关注业界前沿举措推进学术出版模式创新,以及完善科技评价体系促进科研观念转变。
【目的】 分析高影响力国际期刊撤稿论文的特征及撤稿原因,有利于深入认识撤稿现象,为撤稿论文的管理和科研诚信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Cell、Nature和Science创刊以来的232篇撤稿论文,采用科学计量方法分析撤稿论文的时序变化、撤稿时滞、学科分布、撤稿原因、撤稿主体、撤稿前后被引频次等基本特征。【结果】 近20年来撤稿论文数量波动上升;基础生命科学领域撤稿论文数量最多,绝大多数撤稿论文的通信地址为美国、英国和德国等科技强国;论文在撤稿后仍然获得大量引用;最主要的撤稿原因是伪造数据/图像和结论不可靠,结果不可重复问题较为严重;诚实性错误撤稿论文数量远超科研不端撤稿论文数量。【结论】 正确认识期刊撤稿现象,关注“可重复性危机”给科研不端治理带来的挑战,深入总结诚实性错误撤稿的真实动因,加强对科研不端撤稿论文的独立分析,并进一步探究撤稿论文的引用价值和引用规范。
【目的】 检阅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建设实践,探讨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为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漫游研究法、系统性文献综述、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取多维度数据,采取混合研究方法开展基础性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质性内容编码,对五大平台的建设现状、特点、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近年发展较快,专注于专业学科刊群的集群化内容传播,积极对接全球开放科学趋势,建成多平台知识传播矩阵,实现向轻量化出版的转型。【结论】 从对国际标准的适配及主导能力、国际学术出版生态融入能力、科研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平台建设的优化策略,为搭建世界一流的期刊出版传播平台、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提供借鉴和参考。
【目的】 以中南大学出版社期刊集群数字出版平台搜更思为例,深入探讨其建设实践、方法与成果,从而阐述其在科技期刊集群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方法】 对平台的建设规划、技术架构以及核心组成部分进行描述和综合分析。【结果】 搜更思数字出版平台包括“两个应用平台”(数字化集群出版服务平台、学术传播与知识服务平台)和“一系列支撑系统”(学术大数据采集中心、知识组织与知识加工中心、学者大数据中心),在推动中南大学出版社期刊集群数字化转型、学术服务创新、国际化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结论】 搜更思数字出版平台可为服务地方科技、服务高校期刊集群、聚合行业期刊等平台的构建与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目的】 以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及其系列期刊为例,研究学术期刊的代码共享政策,为国内期刊优化开放科学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和网络调查方法,梳理和分析PLOS代码共享政策的演进脉络、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结果】 PLOS代码共享政策已从数据政策中独立出来,其强制性的代码可用性声明及其配套政策已有效提升期刊发表论文的代码共享率,有利于研究的再现和效率的提升。【结论】 在开放科学深入发展时期,与数据政策相比,学术期刊的代码共享政策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趋势包括与数据政策协调发展及遵循和应用FAIR原则,这对于我国学术期刊伴随数据政策出台代码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目的】 探究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为其改进运营策略、提升传播力提供建议。【方法】 以《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目录(2020年)》入选期刊为例,从环境、技巧、内容、互动4个层面出发,利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其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而运用fsQCA方法探索其呈现良好传播效果的驱动机制。【结果】 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受多因素综合影响,其中内容和互动因素产生核心影响,环境和技巧因素产生边缘影响。科普期刊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存在环境优先型、策略导向型、综合驱动型3种驱动机制。【结论】 为提升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应当发挥环境优势,优化平台建设;树立营销观念,完善发布策略;坚持知识引领,创新内容输出;维护用户关系,注重互动交流。
【目的】 通过分析国际岩土工程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态势、影响力及其选题特色,为岩土工程类英文期刊的发展定位和选题组稿提供借鉴,为科研人员跟踪订阅期刊以及投稿选刊提供参考。【方法】 以国际岩土工程高水平期刊为研究对象,使用描述统计、引文分析和共现科学知识图谱等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期刊的读者群、作者群、关注主题及其演化和期刊的影响力等角度结合可视化方法进行期刊画像比较分析。【结果】 ENG GEOL、INT J ROCK MECH MIN和ROCK MECH ROCK ENG是国际岩土工程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期刊。近年来,中国创办的期刊J ROCK MECH GEOTECH发展最为迅猛;GEOTECHNIQUE在作者群国际化方面最具影响力,学术传播力强;不同国家的作者在选择发文期刊上具有一定的偏好性,我国科研人员是国际岩土工程高水平期刊的最主要读者和作者群体。当前,本领域高水平科技期刊主要关注以滑坡为代表的地质灾害、数值分析方法、水力压裂、土体结构、力学特性与本构模型等研究主题,新近的研究热点是以机器学习和遥感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结论】 中国作者在国际岩土工程高水平期刊“画像”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使用的多维度、多视角的期刊画像分析方法,是一种掌握所在领域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态势、影响力和刊物特色的有效方法,可以推广使用,从而助力中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目的】 为了更好地保护作者和期刊出版单位的合法权益,需要对科技期刊著作权协议进行规制。【方法】 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第四编自然科学中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共120种科技期刊的著作权协议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协议名称、转让或许可使用权利的种类、违约责任及争议处理、数字出版告知作者情况等方面对中国科技期刊著作权协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部分期刊出版单位对所签订的著作权协议性质的理解存在偏差,著作权协议存在所转让权利种类约定不明确、不能满足数字出版需求、没有明确违约责任及争议处理办法等问题。【结论】 期刊出版单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著作权转让或许可使用协议,加强对数字出版物版权的保护力度,明确重复转让或许可使用的权利归属,完善期刊著作权转让与专有许可登记制度,从而确保著作权协议的法律效力。
【目的】 分析国际上主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收录中国生物医学期刊的现状和收录要点,旨在为国内其他医学期刊申请国际数据库收录及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并分析国际数据库(Scopus、Embase、DOAJ、MEDLINE、PMC和WoS等)收录中国医学类科技期刊的现状,深入分析收录要点,以《中国癌症杂志》申请国际数据库收录的具体工作为例,总结申请国际数据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结果】 各数据库收录中国生物医学期刊的情况各不相同,总体上,收录中国期刊数量有限。近年来,Scopus、DOAJ和PMC数据库发展较快,中、英文期刊均有收录;SCIE主要收录英文期刊,ESCI已加快中文期刊的收录工作,MEDLINE和PMC的收录标准则越来越高。提高期刊的内容质量是期刊的重要工作。此外,期刊应加强中英双语网站建设,建立并落实各项制度,提倡期刊采取论文英文长摘要的写作策略,进而提高期刊的展示度。【结论】 近年来,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被国际数据库收录数量整体上持续增长,但仍有待提升。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被国际数据库收录不仅有助于促进期刊的制度建设及国际一流期刊的网站建设,还有助于提升期刊的内容质量,更有利于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进而提高中国生物医学期刊的展示度和国际影响力。
【目的】 在目前英语为主流科技语言,且世界知名科技期刊出版语种多为英语的大环境下,探讨我国科技期刊可能的发展策略。【方法】 以当下我国的情况为标尺,从整体国家实力、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等方面考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母语非英语的国家(如韩国、日本、法国、德国、俄罗斯等),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了解选定国家中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包括:科技期刊发展的简要进程,母语与英语科技期刊关键数据比较,近期配套政策情况、相应举措等。【结果】 选取的国家在对待母语和英语科技期刊的态度和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国家内部都强烈希望支持母语科技期刊发展。【结论】 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通过政策引导,结合数字出版的优势,可高效地推进科技期刊发展,减少传统纸质出版条件带来的限制,发挥中、英文科技期刊的优势。
【目的】 区域科技期刊是服务区域战略实施的重要切口。分析我国区域科技期刊的分布、特色和政策,为区域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方法】 梳理目前区域科技期刊现有政策和典型案例,搜集区域科技期刊分布,利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以及国内外主要期刊数据库,从学科、检索库收录与区域科研创新等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结果】 对应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东北、西部、中部、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区域,科技期刊呈现不同的学科特色,反映了所在区域产业领域特色,上海、广西、四川、湖南、广东、湖北、陕西和安徽等省区市出台的地方科技期刊扶持政策在发布时间、资金额度、资助周期和资助数量上均体现不同特色。【结论】 我国应加强区域科技期刊发展顶层设计,采取高质量发展、特色化发展、融合发展策略,组织高水平的智库活动、品牌活动、遴选示范活动和顶尖人才共引活动,严格目标导向,探索出台区域科技期刊有关政策、重点学科与科技期刊融合发展,引领区域特色品牌科技期刊发展。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高能物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arXiv预印本平台和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功能的异同,探索科技期刊与预印本平台的协同交流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和现状调研的方法对高能物理领域预印本平台和科技期刊在传播速度、学术评价、论文引用和使用、开放获取和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学术交流中的定位和作用。【结果】 科技期刊与预印本平台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应当在各方面互利互补,共同为学界打造理想的协同交流机制。【结论】 近年来预印本平台发展迅猛,给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在政策接轨、引用统计、开放获取等方面探索新的合作途径,协同共赢。
【目的】 探讨SciOpen平台功能特点,对比国际成熟平台,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自主平台提升和推广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深入使用SciOpen和国际数字出版平台,结合文献研究、调研等方法,提炼SciOpen平台内容服务与功能特征,将SciOpen和国际数字出版平台的功能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在刊群规模、内容标准化、管理数字化、检索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结果】 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快速发展,SciOpen依托我国学术资源与先进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形成多种特色功能,满足科技期刊对高质量数字出版平台的使用需求。【结论】 SciOpen在平台规模、标准化、检索等方面仍需不断优化,希望通过技术迭代、政策支持与出版行业共同努力,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与国家科技创新。
【目的】 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给科技期刊业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与风险,提出科技期刊业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挑战的关键举措。【方法】 基于文献综述梳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科技期刊业应用的最新进展,构建“需求—风险”二维分析框架,对不同应用场景进行分类评估;采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多维解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作者、编辑、审稿人、读者等主体的影响;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从前瞻政策、技术创新、服务升级、人才培养、伦理治理等方面系统提出推进科技期刊业智能化转型的对策建议。【结果】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科技期刊选题策划、学术写作、同行评议、编辑出版、学术传播等环节,极大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但也带来内容同质化、学术造假等问题隐患。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诉求各异,既有效率提升、成本节约等普遍需求,也面临版权侵权、职业替代、伦理失范等风险挑战。【结论】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驱动科技期刊业态重塑,亟须统筹布局、多管齐下,在加快关键技术创新应用的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伦理规范,促进人机协同,构建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融合发展新生态,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目的】 回顾国内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的高被引文献,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以提升其学术影响力并推动中国科技期刊能力建设。【方法】 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应用软件对中国知网中以“科技期刊”为关键词的高被引文献的发表时间、期刊来源、作者和内容进行分析。【结果】 国内科技期刊研究的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2005—2007年和2011—2014年两个时间段,《编辑学报》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是主要刊载期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等为主要研究机构,研究者主要关注期刊编辑、变革与转型、影响力提升与评价体系等议题。【结论】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以实践为主要导向,重点探寻期刊的影响力提升和发展路径。未来研究应加强学术合作和理论探索,以问题意识为驱动,持续关注技术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