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选择包含的内容

ISSN:1001-7143 CN:11-2684/G3 Email Alert  RSS   ENGLISH
  • 首页
  • 关于期刊
    • 期刊介绍
    • 数据库收录
    • 政策声明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编委会
  • 期刊中心
    • 当期目录
    • 往期目录
    • 专题专栏
    • 虚拟专辑
  • 特色资源
    • 特色栏目
    • 期刊案例库
    • 人物素材库
  • 学术活动
  • 作者中心
    • 投稿须知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 作者登录
  • 订阅
    • 纸刊订阅
    • Email Alert
    • RSS
  • 期刊动态与公告

2025年, 第36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25
  

  • 全选
    |
  • 封面
    封面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目录
    目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AI赋能学术期刊出版专题
    AI赋能学术期刊出版:专题序
    任胜利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823-823. DOI:10.11946/cjstp.20250718085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AI赋能学术期刊出版专题
    中西方期刊界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科研论文写作的风险治理比较分析
    李金正, 李德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824-834. DOI:10.11946/cjstp.20250421039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系统比较中西方期刊界对GenAI参与科研论文写作的风险治理,为AI冲击下的国内学术伦理风险治理提供启示和建议。【方法】通过扎根理论对西方300家权威期刊的官方声明进行三级编码,进而就其核心范畴与中国期刊的相应文本展开平行比较。【结果】中西方期刊界均已意识到GenAI参与科研论文写作存在多方面的伦理和法律风险,并试图通过主体归责和伦理规约2条路径来实现风险治理,但在具体内涵和规范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国内期刊存在着官方声明发布量偏低、西方公认的可使用边界未能明示、缺乏统一的声明披露格式、对于提交第三方检测报告以及GenAI使用程度的限定缺乏合理性说明等有待提高或完善的问题。【结论】根据“借鉴西方先进经验与扎根中国现实相结合”的原则,西方期刊界在GenAI参与科研论文写作的知识产权和隐私权保护意识、因算法偏见引发的社会舆情预警、对编辑主体的归责认定、对学术期刊社会义务的担当,以及对于模糊边界的解释条款等方面值得国内同行权衡借鉴。

  • AI赋能学术期刊出版专题
    人机协同视角下AI辅助审稿的SWOT分析
    黄艺聪, 黄谷香, 孙启艳, 杨珏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835-843. DOI:10.11946/cjstp.20250311024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AI在审稿流程中的应用前景,为学术出版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梳理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和国内外审稿政策,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AI辅助审稿的优势、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构建SWOT分析矩阵。【结果】AI技术在审稿流程中有应用潜力,有助于提高审稿效率和客观性,但需解决幻觉、偏见、安全和信任问题才能实现规模化应用,这有赖于可信的智能审稿系统的开发与监督机制的建立。【结论】未来,若要实现人机协同的AI辅助审稿模式,应提高AI的技术透明性,强化问责制,构建开放算料联盟,并针对AI存在的技术局限性与伦理风险进行规制与治理。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双重优化,AI有望成为优化学术审稿流程的重要工具。

  • AI赋能学术期刊出版专题
    科技期刊传播链中人工智能工具应用现状及传播特征演变
    刘荣, 陈晓峰, 沈锡宾, 肖宏, 赵慧君, 龚婷, 刘洋, 刘丽英, 赵聪聪, 伍军红, 汤丽云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844-850. DOI:10.11946/cjstp.20250227017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梳理我国科技期刊传播中应用人工智能工具的现状,总结人工智能背景下科技期刊传播特征的演变,为科技期刊提升传播力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方法】通过文献调研、现场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调研了人工智能工具在科技期刊选题策划、内容生产加工、传播推广等环节中的辅助作用,总结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科技期刊传播特征的变化。【结果】人工智能技术可应用于科技期刊出版传播的各个环节,推动了科技期刊传播方向、受众类型和互动模式等方面的特征变化。【结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科技期刊传播特征发生了3大变化,包括垂直传播主导下的横向流动、专业深耕基础上的大众普及和单向传播向双向交互演进。对此,科技期刊应积极拥抱新技术、探索新型传播模式、加强技术应用的规范管理,利用好新技术来提升传播力。

  • AI赋能学术期刊出版专题
    学术期刊出版现代化历程中评价活动的发展脉络及AI应用影响
    马峥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851-860. DOI:10.11946/cjstp.20250211010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客观准确评价学术期刊,系统分析人工智能(AI)背景下AI应用为学术期刊评价带来的影响。【方法】采用文献和资料调研方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成果和素材,建立学术期刊出版现代化历程6阶段分析框架,系统性归纳AI应用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影响。【结果】学术期刊现代化历程由出版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共同驱动,已经走过了手工作坊阶段、工业化阶段、电子化阶段、网络化阶段、开放科学阶段,当前AI驱动的“智能化阶段”是学术期刊发展现代化历程中的新台阶;AI技术与科学计量学双向赋能,推进学术期刊评价理念和方法的演进。【结论】AI应用对期刊评价的影响体现在加快评价速度、细化评价粒度、重构学科结构、改造引文评价体系、突破传统定量评价理念、完善专家定性评价、升级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和应用模式等7个方面。

  • 论坛
    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出版模式变革与应对思考
    雷雪, 姚长青, 赵伟, 潘云涛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861-868. DOI:10.11946/cjstp.20250328029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解析国际学术出版在开放科学环境下的新趋势和新变革,为我国学术出版生态建设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及案例分析,从出版流程、出版内容维度分析学术出版模式的转变。【结果】在出版流程维度,传统“组稿-评审-出版”(CRP)模式向新兴“发布-评审-组稿”(PRC)模式转变;在出版内容维度,出版对象由单一要素向科研全过程转变。持久标识符体系、数据存储设施和标准规范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步推进。【结论】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应对变革的建议:包括重塑交流生态,让科学“回归”科学家手中;筑牢基础设施,赋能出版服务创新;引导激励创新,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等。

  • 论坛
    AIGC环境下中国科技期刊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丁天平, 杨海平, 丁宇婷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869-875. DOI:10.11946/cjstp.20250224015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 AIGC)环境下科技期刊知识产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调研、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对AIGC环境下中国科技期刊著作权中的复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以及传播权等出现的侵权行为进行分析。【结果】传统的科技期刊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变为以传播权为核心的“数字版权”保护,AIGC生成的全过程都存在侵权风险,发生侵权行为后,权利主体存在维权困难。【结论】科技期刊应当拥抱AIGC时代,构建生成式AI法律框架与科研诚信监管体系,推动建设行业技术标准联盟与动态风控机制,建立多方协同的治理架构及智能合约利益平衡机制。

  • 论坛
    双向赋能视域下“双一流”建设高校期刊发展现状与优化策略
    曹玲静, 景慧颖, 杨瑞仙, 毕崇武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876-885. DOI:10.11946/cjstp.20250319027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双一流”建设高校期刊发展现状,识别高校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优化策略,促进高校期刊有效赋能“双一流”建设。【方法】以147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办期刊为研究对象,整合期刊官网详细数据和中国知网期刊基本指标,结合一流学科名单,从期刊数量特征、影响力、办刊模式、学科协同性等维度深度剖析高校期刊发展现状。【结果】“双一流”建设高校期刊具备良好的数量基础但质量差异显著,办刊模式呈集群化发展新趋势但仍面临诸多障碍,期刊与一流学科的协同性整体不高。【结论】“双一流”建设高校期刊应聚焦优势学科打造特色化内容矩阵,倡导集群化办刊和专家办刊,建立“期刊—学科”价值协同机制,实现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双向赋能。

  • 论坛
    我国学者随机生成内容撤销论文的特征分析与防范对策
    周志新, 高健, 关冰, 曹金磊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886-896. DOI:10.11946/cjstp.20250310023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我国学者随机生成内容(randomly generated content,RGC)撤销论文的相关特征,为有效防范因RGC撤稿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撤稿观察数据库(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RWD),检索获取我国学者RGC撤销论文数据,研究分析其时间分布、撤稿时滞、作者数量、地域与机构分布、载体与学科分布、撤稿原因等特征。【结果】2020年之后,我国RGC撤销论文量剧增,撤稿时滞高于全球水平;华东、华南和华中等地区因RGC撤稿问题较为严重,且机构分布以高校为主;文献类型主要集中在研究文章,Hindawi撤销论文量最多;RGC撤销论文的学科分为“3大技术性核心学科及其应用领域”“基础生命科学”“健康科学”3类;RGC撤销论文表现出跨学科、多元撤销原因的特征。【结论】高度警惕我国学者RGC使用规范问题,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监管和发现力度,并重视RGC撤销论文地域、机构类型、载体、学科分布特征以及撤稿原因多元性,提升相关对策措施针对性、学术不端治理有效性。

  • 数字出版
    科普期刊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优化——基于“中国优秀科普期刊”微信视频号内容的实证分析
    占莉娟, 孙绪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897-906. DOI:10.11946/cjstp.20250310023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科普期刊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为我国科普期刊视频化传播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以入选“中国优秀科普期刊”名录的微信视频号为例,借助详尽可能性模型,通过内容分析和回归分析,从该模型的核心途径和外围途径2个方面探究了科普期刊微信视频号内容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微信视频号内容传播效果较好的科普期刊账号呈现如下特征:视频号与微信公众号互相绑定、账号名称与期刊一致、善于利用话题标签;传播主体参与互动并不能显著提高科普期刊微信视频号内容的传播效果;时长60 s以内的、采用动画和实景拍摄方式制作的科学知识类、娱乐类横屏短视频的传播效果相对较好。【结论】科普期刊应加快微信视频号平台的布局进程,坚持“内容为王”理念,以有趣、有味的科学知识类短视频生产作为推动期刊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并通过对短视频平台的推荐规则和用户特点的充分把握,持续优化科普内容的传播效果。

  • 数字出版
    基于DEMATEL-ISM的科技期刊数字化传播效能机制分析
    马荣博, 赫雪侠, 刘欣宇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907-914. DOI:10.11946/cjstp.20250419039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揭示影响科技期刊数字化传播效能的内在机制,构建一个层级清晰、因果明确的分析框架,破解数字化转型中的要素协同困境。【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方法确定影响因素,通过专家咨询法获取因素间的影响数据,基于复杂系统理论,采用DEMATEL与ISM模型构建混合研究框架,获取影响矩阵并提取系统中心度与原因度指标,进而划分要素层次结构并解构作用机制。【结果】识别技术支撑、内容适配、用户激活、运营创新、政策调控与渠道拓展6个维度14项关键影响因素。用户参与运营策略在传播网络中具有最高中心度,发挥枢纽作用;内容智能推荐算法与开放科学政策激励构成系统的主要驱动因素;品牌IP化建设能力与读者社群活跃度为结果型要素,依赖系统其他因素支持。系统结构呈现6层递阶特征,构建起“品牌蓄能-运营驱动-政策支撑-技术调节-目标达成”的纵向传导路径与横向协同机制。【结论】科技期刊数字化传播效能的提升需实现技术赋能、制度创新与用户运营的三维协同,政策工具与智能技术的动态适配是破解传播协同困境的关键。研究结果为构建智能出版时代下学术传播新生态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 数字出版
    基于SACRE模型的融媒体时代医学学术期刊健康科普传播优化策略
    刘新艳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915-925. DOI:10.11946/cjstp.20250425042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融媒体时代医学学术期刊(简称医学期刊)健康科普传播的优化策略,为其有效应对伪科普,更好地履行科普使命,服务全民健康事业提供借鉴。【方法】在梳理医学期刊健康科普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的基础上,针对其传播的现状及挑战,引入“医学传播学”的SACRE模型,结合代表性期刊的科普实践案例,从科学性主体、科普对象、医学科普内容、传播途径、科普效果5个要素总结分析医学期刊健康科普优化的策略。【结果】在融媒体模式下,医学期刊的健康科普契合“医学传播学”及其SACRE模型的要求,可以基于SACRE模型,通过强调科学性主体、基于“感知疾病距离”理论细分科普对象、传播有定论的科普内容、适配健康需求场景、基于一级预防评估科普传播效果等途径进行优化,有效应对融媒体时代的挑战及需求。【结论】基于“医学传播学”SACRE模型的健康科普优化策略,更具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可破解公众对医学科普的迫切需求与权威信息缺乏的矛盾,提升医学期刊健康传播的效能。

  • 能力建设
    专业学科英文期刊集群共生发展的机理、特征与实现路径
    潘飞, 孙文礼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926-936. DOI:10.11946/cjstp.20250430045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促进专业学科英文期刊集群高质量发展,通过共生理论视角,探索国内外典型专业学科英文期刊集群内部共生机制,提出优化共生系统、促进内部创新的策略建议。【方法】以中华医学会、生命科学联盟和美国医学会刊群被JCR收录的英文期刊作为高水平学术期刊研究样本,以2021—2023年期刊发文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案例研究方法分析识别刊群共生系统结构层次、共生关系、共生界面及共生环境,总结刊群创新发展路径。【结果】中华医学会、生命科学联盟和美国医学会刊群共生系统结构分别处于发展初期、中期、成熟期。刊群共生关系与其定位、发展阶段紧密相关,刊群可通过搭建数字平台、内容聚合、稿源流转、知识传播等多维界面,优化组织管理、政策支持、学术声誉等共生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结论】共生理论为理解不同发展时期刊群内部复杂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构建优质专业学科英文刊群共生系统能够显著提升一流期刊集群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 能力建设
    会议集群对科技期刊建设的多维作用——以《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英文)》为例
    孙倩, 李彤, 汪文静, 杜宝文, 孙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937-941. DOI:10.11946/cjstp.20250408033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深入探讨学术会议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多维赋能机制,以弥补以往研究中仅聚焦学术会议对期刊国际影响力单向作用的不足。【方法】以《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英文)》(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简称STTT)为例,系统解析其学术会议的架构设计及其对期刊建设的多维作用。【结果】基于“作者-读者-编辑”三方需求理论构建的会议集群,能够有效搭建学术共同体网络,显著提升编辑团队的综合能力,持续强化期刊品牌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结论】以“作者-读者-编辑”需求为导向构建会议集群模型,不仅为期刊提供持续创新动力,更推动了学术生态整体优化,为中国科技期刊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 能力建设
    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及路径探索
    汤梅, 金延秋, 张进, 陈禾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942-948. DOI:10.11946/cjstp.20250507047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机理,总结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的典型经验,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方法,以依托清华大学相关学科创办和培育,清华大学出版社运营管理的6种中英文期刊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机理,探索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多维路径和实践成效。【结果】通过构建“学科-期刊-平台”协同发展模式,聚焦学科特色优化期刊定位、出版学科建设成果助推学科发展、依托学科优势创办新刊重塑学术话语权、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培养学科人才等多种路径,形成期刊引领学科方向,学科反哺期刊稿源的良性循环,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结论】科技期刊通过多维路径深度融入学科建设,实现了学术引领、人才培育、品牌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综合目标,加快了跻身世界一流期刊的步伐。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 评价与分析
    不同国家和地区学术论文外流现状及中国论文外流的结构特征
    刘雪立, 杨心如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949-957. DOI:10.11946/cjstp.20250302018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学术论文外流现状及中国论文外流的结构特征,为深化我国科技评价改革和世界一流期刊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InCites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计算2014—2023年不同国家和地区论文外流情况,详细分析我国论文外流的结构特征。【结果】统计的23个论文产出和期刊出版大国中,论文外流率大于80.00%者19个国家,新加坡论文外流率最高(99.00%),美国最低(40.76%)。中国论文外流率93.53%,排在第7位,但10年间中国外流论文数量达4200140篇。中国论文主要流向美国、英格兰、瑞士、荷兰、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10年间我国论文外流率由89.90%攀升至94.43%,综合性社会科学论文外流率最高(99.63%)。【结论】论文外流是各国家和地区的普遍现象,但我国论文外流现象尤其严重;我国外流论文主要流向了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国外流向我国的论文数量处于较低水平;我国论文外流率上升趋势明显,社会科学论文外流现象更加突出。

  • 评价与分析
    2013—2024年我国新创办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
    田瑞强, 张轩, 刘佳, 杨代庆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958-966. DOI:10.11946/cjstp.20250225016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中国新创办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成效,揭示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方法】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和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创刊项目支持新创办的329种英文期刊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期刊来源文献数据及引证指标进行分析,系统比较其核心指标与JCR国际期刊的差异。【结果】新创办英文刊的相对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指标(即年指数,2年、5年、去除自引的影响因子)及论文影响力得分已超国际水平,但绝对影响力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新创办英文刊年发文量偏低,研究论文占比及对总被引频次的贡献均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呈下降趋势,同时也较欠缺对前沿顶尖成果的吸引力。【结论】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要持续提升学术影响力,须从学术话语权和知识传播的实质贡献入手;系统性提升我国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论文承载力,需要期刊、学/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多方协同发力;应加大英文新刊创办力度,填补学科空白,提高国际影响力。

  • 评价与分析
    基于撤稿观察数据库30年数据探索学术不端演变特征与文献池质量评价
    张姣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967-976. DOI:10.11946/cjstp.20250309022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学术不端的演变特征和文献池污染形势,为科研诚信建设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从撤稿观察数据库获取1995—2024年撤稿数据,从撤稿原因分析学术不端时序演变特征;提出文献池即时和累积污染指数,会同撤稿时滞时序演变、被撤文章被引情况等,分析文献池污染形势。【结果】剽窃/抄袭、造假、重复发表等传统学术不端一直未消,图片问题、虚假同行评议、论文工厂、随机生成内容等新兴学术不端已成为主流撤稿原因。文献池污染指数缓慢上升,全球累积污染指数达到0.28‰水平,中国的即时污染指数快速提升;全球平均撤稿时滞延长,大多被撤稿文章的被引h指数为60~90。【结论】全球撤稿呈现地域集中性、撤稿原因复杂化和隐蔽化、文献池污染指数缓慢升高的特征,需建立学术不端监测和预警机制、系统性规范和优化撤稿工作机制、科学构建文献池质量评价体系和治理策略,以维护文献池清洁。

  • 评价与分析
    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高校综合学报转型发展路径——以师范院校学报为例
    胡文杰, 朱珊莹, 时晗娟, 杨春明, 王健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7): 977-988. DOI:10.11946/cjstp.20250528055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在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探索高校综合学报从当前学科“拼盘”模式转型发展为交叉科学期刊的理论路径;结合交叉科学栏目建设现状,实证分析高校综合性学报转型发展的可行性,为其转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交叉科学的概念提出交叉科学期刊和交叉科学栏目的概念;基于交叉科学发展为交叉学科的逻辑范式,构建高校综合学报转型发展的理论模型;利用数据统计方法,以25种师范院校自然科学学报交叉科学栏目建设统计结果为例,分析高校综合学报转型发展现状。【结果】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综合性学报转型发展的理论模型:从当前大杂烩的办刊模式出发,经过综合性交叉科学期刊的过渡阶段,最终转型为专业性交叉学科期刊。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近5年,19种师范学报设置了444个交叉科学栏目,其中16种共设置了158个物质科学栏目;11种共设置了22个智能科学与智造栏目;8种共设置了26个生命科学与健康栏目;17种共设置了238个融合科学栏目。重复出现的交叉科学栏目仅有42个,占比为9.46%。从学术影响力的角度看,师范院校设置的融合科学栏目篇均被引最高,达到6.69次,生命科学与健康栏目其次,为4.01次,智能科学与智造栏目最低,仅为3.38次。【结论】师范院校自然科学学报的栏目统计数据表明其具有明显的交叉特征,融合科学栏目学术影响力较高,然而栏目复现率不高。综合学报需明确办刊定位,可以依托主办单位优势交叉领域和交叉团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合理设置交叉科学栏目,实现从“拼盘”到交叉的转型。

关于我们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主  编:张薇
常务副主编: 初景利
ISSN 1001-7143
CN11-2684/G3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33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731室
邮编:100190
电话:010-62572403
E-mail:cjstp@mail.las.ac.cn
微信公众号
cas_cjstp
版权所有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