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中心

    作者登录  |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   编辑登录

  • 期刊中心

    当期目录  |   最新录用  |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   引用排行

  • 2025年 第3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15
      
    • 封面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0. 
      PDF ( )      收藏
    • 目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1. 
      PDF ( )      收藏
    • 论坛
      陈悦, 王智琦, 宋凯, 梁永霞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251-260.  DOI: 10.11946/cjstp.202501190057
      PDF ( )      HTML ( )      收藏

      【目的】深入探讨科技期刊在新兴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所面临的功能再定位问题,旨在为我国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方法】从“科学与社会相统一”的科学学视角,结合科学知识图谱,探讨科研活动本身的科研范式变革和科研活动主体科学家群体需求变化对期刊功能定位的影响,进而从期刊发展逻辑的核心、深化和扩展3个维度对当代科技期刊进行系统性社会功能再定位。【结果】维护科学权威性和公信力是科技期刊功能的基础,链接知识向纵深发展是科技期刊功能的进一步深化,扩展学术生态多元延伸是科技期刊功能的创新拓展。【结论】在科学学视角下,科技期刊不仅是学术传播的媒介,更是学术共同体交流、创新链条融合和科研文化塑造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的功能和影响力是与科学实践紧密相连的,不能脱离科学活动而独立存在,也不能独立于科学活动之外产生功能和影响。

    • 论坛
      王嘉昀, 文彦杰, 李海博, 杨柳春, 沈锡宾, 闫珺, 白雨虹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261-266.  DOI: 10.11946/cjstp.202406180667
      PDF ( )      HTML ( )      收藏

      【目的】提炼和归因开放科学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产业化发展面临问题,为未来我国科技期刊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梳理,简要总结我国科技期刊产业化发展历程;进而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调研开放科学背景下科技期刊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结果】当前我国科技期刊产业化发展存在对开放科学认知和把握不足、主体利益分配不均、基础平台建设不足、开放规则失范、“科技期刊产业化”动力和条件存在争议、科技期刊自主推进开放创新实践内在动力不足等问题,阻碍了开放科学背景下科技期刊产业发展。【结论】应重视一线从业者意识培养,以激励机制为抓手,提升对开放科学的价值认同;强化顶层设计,激发市场活力;厘清主体定位,促进协同发展。

    • 论坛
      于瑞, 席志武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267-275.  DOI: 10.11946/cjstp.202408250929
      PDF ( )      HTML ( )      收藏

      【目的】探讨面向青少年开展学术论文科普化的方法与路径。【方法】对国外科普数字媒体Science Journal for Kids and Teens的论文科普化经验开展案例分析,结合我国学术论文科普化现状,聚焦“5W”维度,梳理面向青少年开展论文科普化的启示并提出建议。【结果】Science Journal for Kids and Teens的经验为我国开展论文科普化提供了实践启示。我国当前论文科普化仍存在转化比例不高、主体协同不足、参与资源有限和人才欠缺等问题。【结论】面向青少年开展学术论文资源科普化的启示及建议主要包括5项内容:打造“科普共同体”,共享共建学术论文资源;把握前沿热点,做好适普论文的选题策划;创新科普场景,构筑论文资源科普化矩阵;做好精准科普,发挥论文资源的长尾效应;完善科普反馈,探索科普转化效果提升机制。

    • 论坛
      汤梅, 金延秋, 陈禾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276-283.  DOI: 10.11946/cjstp.202412301438
      PDF ( )      HTML ( )      收藏

      【目的】阐述中文科技期刊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的创新举措,分析其对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成效,为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实施方案。【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方法,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024年策划出版的10期《国家重大工程》系列专刊、《“卡脖子”技术》专栏等为研究对象,从被引频次、下载量、阅读量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探讨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开展选题策划对自身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提升的成效。【结果】围绕国家重大工程战略需求,通过专题、专刊的策划出版,及时总结凝练相关领域科研成果,形成了期刊的《国家重大工程》特色栏目和系列品牌,实现了期刊品牌建设和影响力提升。【结论】中文科技期刊以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为导向,推动了期刊业务实现新突破,促进了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助力我国科技创新和工程建设发展。

    • 数字出版
      张梦婷, 张智雄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284-294.  DOI: 10.11946/cjstp.202409261071
      PDF ( )      HTML ( )      收藏

      【目的】总结当前国际科研机构对预印本的态度及其政策要点,为我国科研机构制定和完善预印本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基于Nature Index和QS世界大学排名评估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认可度,并结合是否已正式发布预印本相关政策的标准,最终选取19个国际科研机构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归纳其对预印本的态度及其政策要点。【结果】多数国际科研机构认可并鼓励预印本交流,并在引用、存储、发布、评审和出版等方面制定了具体规范和指导措施。【结论】我国科研机构在制定预印本政策时,应充分认识到预印本的概念正发生变化,明确政策导向,以提升科研人员对预印本的认可度和使用意愿,积极支持基于预印本的同行评审模式建设,并鼓励预印本交流与期刊论文交流相结合。

    • 数字出版
      陈一奔, 谭晓萍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295-302.  DOI: 10.11946/cjstp.202410271176
      PDF ( )      HTML ( )      收藏

      【目的】借鉴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多期刊投稿”等“开放一稿多投”模式,提出预印本平台“开放一稿多投”模式,为推动我国预印本平台高质量发展、维护良好的学术生态提供路径参考。【方法】 运用文献调研、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法,梳理预印本平台“开放一稿多投”模式的内涵、流程与优化路径。【结果】从现有实践来看,预印本能够通过统一平台实现稿件集中处理,由学科编辑进行预审、推荐,并在开放评议时进行“集体审稿”,最终吸引期刊采稿,已呈现出“开放一稿多投”模式的特征。【结论】预印本平台应进一步强化投稿平台属性、组建学科编辑团队、设置同行评议系统、密切与学术期刊的联系,更好地实现“开放一稿多投”,发挥连接作者、读者、期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最终促进中国学术交流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 数字出版
      田海江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303-310.  DOI: 10.11946/cjstp.202411181253
      PDF ( )      HTML ( )      收藏

      【目的】目前大多数审稿平台已推出了审稿人智能遴选系统,但现有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方法对特征的提取依赖人工规划,且非线性特征学习能力不足,难以捕捉稿件与审稿人之间的潜在关联,导致稿件与审稿人的匹配度有限。【方法】将生成对抗网络模型融入到审稿人智能遴选算法,通过自动学习提取复杂特征,捕捉传统方法难以识别的潜在关联,动态调整匹配策略,以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审稿人匹配机制。【结果】将审稿人智能遴选算法嵌入到北京勤云科技的远程稿件处理系统8.0中,并对其进行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嵌入本文所提算法的系统表现出较高的推荐准确率,且推荐准确率明显优于对比方法,尤其在技术性较强的领域及跨学科稿件场景中表现尤为突出。【结论】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审稿人智能遴选算法为审稿人推荐提供了一种更准确、高效的方法。

    • 能力建设
      李涵霄, 杜杏叶, 曹珂瑞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311-323.  DOI: 10.11946/cjstp.202411251288
      PDF ( )      HTML ( )      收藏

      【目的】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科技期刊集群平台数字学术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科技期刊集群平台更好地服务科学研究与学术出版、建设并提升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方法】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建立科技期刊集群平台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及等级体系;通过文献、案例调研和专家访谈,构建能力层次结构模型,析出关键能力要素,确定评价指标和各指标权重,并对国内外4个典型科技期刊集群平台实施测评。【结果】经过专家咨询与问卷调研后,确立科技期刊集群平台数字学术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维度、14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可用于实际测评。【结论】实证测评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科技期刊集群平台数字学术服务能力评价具有可行性,实证结果数据可为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平台数字学术服务能力建设与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 能力建设
      刘素青, 王荣夫, 聂龙, 姚永刚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324-330.  DOI: 10.11946/cjstp.202408090878
      PDF ( )      HTML ( )      收藏

      【目的】 以《动物学研究》(Zoological Research,以下简称ZR)为例,对我国本土英文期刊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实践路径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方法】全面梳理总结ZR自中文出版转型为全英文出版后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展举措和实践。【结果】ZR在国家政策引导、期刊资助基金项目支持和国有技术力量的支撑下,通过充分整合资源,强化期刊品牌建设,已成功实现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结论】ZR以国内办刊平台为立足点,通过多途径协同合作,实现了期刊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发文体量的突破与提升。ZR的办刊实践对于我国科技期刊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能力建设
      余来辉, 卢金燕, 谢文亮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331-339.  DOI: 10.11946/cjstp.202407230809
      PDF ( )      HTML ( )      收藏

      【目的】挖掘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背景下编辑全球胜任力构成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编辑全球胜任力模型,为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203家“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招聘信息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性分析科技期刊编辑的全球胜任力结构维度。【结果】归纳出全球化视野、开放性思维、职业使命感、国际出版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媒介信息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学术资源管理能力、国际出版服务能力、学术议题设置能力和国际学术传播能力11个主范畴,进而凝练出国际化理念、实践性知识和复合式技能3个核心范畴,构建了面向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标的编辑全球胜任力模型。【结论】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编辑全球胜任力模型对于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选拔聘用、教育培训、考核管理以及国际化团队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能力建设
      杨名, 李沛瀛, 张伟玉, 雷小苗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340-347.  DOI: 10.11946/cjstp.202407290826
      PDF ( )      HTML ( )      收藏

      【目的】研究青年科技人才、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发展机制,提出青年科技人才、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发展路径。【方法】通过文献计量法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 2种软件作为文献分析工具,研究青年科技人才、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的相关性,生成多元、分时的关键词知识图谱;通过概念界定和内涵解析,研究青年科技人才、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基于“人才-期刊-创新”动态循环为核心的耦合发展机理。【结果】青年科技人才与科技期刊存在基于科技创新的耦合发展规律,科技创新活动促进青年科技人才与科技期刊协同发展,青年科技人才与科技期刊在科技创新中共同发展,形成“科技创新-期刊传播-成果应用”的创新闭环。【结论】基于青年科技人才、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发展机理,构建“科技创新与科学家精神引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青年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科技期刊弘扬科学家精神与传播科学知识”的“弘扬精神-科技创新-成果传播”耦合发展路径。

    • 评价与分析
      张琳, 林丽颖, 张铁明, 窦天芳, 刘筱敏, 马峥, 苟震宇, 金兼斌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348-357.  DOI: 10.11946/cjstp.202412061342
      PDF ( )      HTML ( )      收藏

      【目的】研究构建高质量OA期刊评价遴选体系,为科学评估OA期刊质量提供方法工具,为学者选择可靠可信的论文发表平台提供参考指引,为OA期刊优化自身办刊管理水平提供参照。【方法】依托“国际开放获取期刊推荐名录”项目组建专家小组,通过专家咨询调研和多轮讨论反馈等形式构建OA期刊评价遴选体系,并在项目实践中检验和优化评价体系。【结果】基于项目研究结果,从出版规范、内容建设和开放实践3个维度确立评价框架和相关指标,构建包含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及若干支撑性定量和定性指标的OA期刊评价遴选体系。【结论】本研究所提出的OA期刊评价遴选体系覆盖OA期刊出版活动的全流程,可以综合评价期刊的质量水平,为高质量开放获取期刊评价遴选提供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方法支撑。

    • 评价与分析
      徐自超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358-366.  DOI: 10.11946/cjstp.202410291181
      PDF ( )      HTML ( )      收藏

      【目的】探讨期刊发表的Top论文(Ptop)占比用于期刊影响力评价的效果。【方法】利用WoS数据库,获取2023年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学期刊目录及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利用InCites数据库,收集图书情报学期刊2021―2022年发表所有论文及被引频次,按照论文被引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后获取Ptop5%、Ptop10%、Ptop15%、Ptop20%、Ptop25%的期刊分布数,再分别计算图书情报学每种期刊的Ptop5%、Ptop10%、Ptop15%、Ptop20%、Ptop25%占比;利用Scopus数据库,收录图书情报学期刊2023年的CiteScore、SNIP和SJR,对图书情报学期刊不同Ptop占比与其主要期刊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WoS、InCites和Scopus 3个数据库,按照上述方法获取伦理学、传播学和商业金融学期刊的Ptop5%占比、影响因子百分位、JCI、SNIP和SJR等指标数据。【结果】 SSCI收录图书情报学期刊不同Ptop占比与期刊的影响因子、CiteScore、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0),与期刊的被引半衰期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Ptop15%与期刊影响因子的相关性最强(r=0.949);而Ptop5%与CiteScore、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的相关性均为最强。图书情报学期刊不同Ptop占比与影响因子百分位、JCI、SNIP、SJR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0);Ptop15%与影响因子百分位的相关性最强(r=0.949),Ptop20%与JCI的相关性最强,而Ptop5%与SNIP、SJR的相关性均为最强(r=0.699,r=0.758)。SSCI收录的伦理学、传播学和商业金融学期刊Ptop5%占比与其影响因子百分位、JCI、SNIP、SJR均有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1)。【结论】期刊不同Ptop占比可以用来评价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在不同Ptop占比中,Ptop5%占比更适宜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评价。

    • 评价与分析
      李秀霞, 李文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367-374.  DOI: 10.11946/cjstp.202410291180
      PDF ( )      HTML ( )      收藏

      【目的】从期刊论文知识元角度对交叉学科学术期刊进行分类,不仅为基于内容的期刊分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也为科研人员投稿时的期刊选择提供有益参考。【方法】以学科交叉性明显的20种信息资源管理学科CSSCI期刊为例,在SciAIEngine平台抽取期刊中的知识元,利用词嵌入技术将知识元向量化,通过PCA降维处理后对知识元进行聚类。利用向量合成法获取每个知识元类团的质心向量,进而计算两两期刊之间不同质心向量的相似度。根据期刊相似度指标计算期刊间的相似度并构建期刊相似度矩阵,利用聚类算法实现期刊类别划分。【结果】不同知识元下的期刊分类结果有所不同,基于问题知识元将20种期刊分为3类图书馆学、1类情报学;基于方法知识元将20种期刊分为2类图书馆学、1类情报学。【结论】相比已有的期刊分类方法,基于知识元的期刊分类能够“细粒度”分析期刊论文的内容,分类结果更加客观、灵活、可靠且具有动态适应性。

    • 评价与分析
      谢云东, 王叶竹, 吴登生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375-384.  DOI: 10.11946/cjstp.202410201154
      PDF ( )      HTML ( )      收藏

      【目的】为加强一流期刊建设,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化科研评价体系,从期刊编委视角构建全新期刊评价指标,以期为学术期刊影响力测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以运筹学与管理科学领域为例,通过整合编委等级、不同等级编委规模、编委学术成就等多维数据,构建编委学术指数(editorial scholarly index,ESI)。其中,编委学术成就通过编委文章数量、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代表作被引次数、h指数和w指数等指标来量化。【结果】以UTD 24期刊为基准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基于篇均被引次数的编委学术指数评价效果最优,而基于文章数量的编委学术指数表现相对欠佳。【结论】编委学术指数是学术期刊影响力测度的有效补充指标,为期刊评价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工具。

    • 期刊人物
      蔡斐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385-388.  DOI: 10.11946/cjstp.202503190268
      PDF ( )      HTML ( )      收藏
    • 简讯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3):  389-390.  DOI: 10.11946/cjstp.202503200273
      PDF ( )      HTML ( )      收藏
    2025年 第3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15
    虚拟专辑
    更多
    学术活动
    更多
    期刊·大家谈
    更多
    人物素材库
    期刊案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