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学科分类作为科学研究的框架,在科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计量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自然科学领域二级类目为分析对象,利用引文数据分析学科之间的相关关系,对二级类目进行修正,希望构建适应期刊分类定位需求的合适的分类体系。【方法】基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借助期刊之间的耦合强度研究学科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建立起一个经过整合之后的改进的学科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关键词识别、主题挖掘等文本挖掘方法对新构建的学科分类体系的合理性进行解释。【结论】基于期刊耦合强度的学科分类体系具有符合目前期刊发展和学科发展的特点。
【目的】深入了解埃博拉事件中科技期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上发表的所有篇名中含有埃博拉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来源数据库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结果使用Microsoft Office 2007 Excel进行整理和统计。检索截止时间为2015年7月15日。【结果】自1995年至今20年间,共有150种科技期刊发表了579篇有关埃博拉的论文,其中以2014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259篇),占总发文量的44.7%。发文量与疫情暴发的年份基本吻合。【结论】从分析结果可见,作为承载着科学传播任务的科技期刊,对此次埃博拉事件高度关注,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报道。
【目的】探讨科技期刊发布科学实验所获得但论文未能涵盖的信息的可能性与具体措施。【方法】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并借助数字化出版技术的应用,以期解决问题。【结果】在数字化出版模式下,可以有效解决科技论文未涵盖的科学实验信息的发布问题。方案如下:(1)利用科技期刊网站发布科学实验的原始数据、视频及音频信息;(2)将科技论文未涵盖信息的发布作为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职能之一;(3)创新数字化论文的形态,扩充其信息容纳量和种类;(4)探索科技论文的可视化发表和科技期刊的可视化出版模式,增强对科学实验所获信息的处理能力和效率。【结论】得益于数字化出版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日益普及,已能实现对科技论文未涵盖信息的发布。
【目的】思考科技期刊应用二维码尝试微内容传播,为促进科技期刊在新的媒介融合环境下提升传播力服务。【方法】通过界定科技期刊微内容的概念,分析科技期刊微内容传播的必要性,指出其可行的做法。【结果】科技期刊目前主要采用微信、微博和二维码等微媒介进行微内容传播,其推送的热点文章的点击率、下载率及引用率均显著高于普通文章。【结论】科技期刊应积极尝试微内容传播,以期在新时期切实提高科技期刊所应具备的精炼、传播功能。
【目的】促进科技期刊的正确导向,提升科技期刊对科技伦理的重视程度,加强普通科技期刊进行科技伦理评估的力度。【方法】阐述了科技期刊重视科技伦理评估的道德意义,提出了科技伦理评估的具体做法。【结果】发现通过消除伪科技伦理谣言、关注国际科技伦理的热点、刊发前瞻性科技伦理专业论文、结合新闻热点约稿、解疑释惑等方法是科技期刊实现科技论文评估的具体途径。【结果】科技期刊论文的科技伦理评估还在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监督体系,提高作者和编辑的科技伦理学意识等等。
【目的】研究Web3.0快速发展背景下,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改进与发展的新平台、新模式。【方法】以Peerage of Science和Frontier为案例,针对最新的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同行评议模式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该同行评议模式的改进、特点、流程、工作方式等。【结果】在社交网络平台下,同行评议从静态变为动态,从“一对一”变成“一对多”,从封闭式评议变成开放式评价。【结论】基于社交网络的同行评议模式是同行评议发展的最新趋势,可为我国的同行评议发展提供参考。
【目的】针对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存在重视出版质量、轻视学术质量、忽视传播质量等问题,介绍了学术期刊全方位质量控制途径。【方法】以《煤炭科学技术》、《煤炭学报》为例,提出了提高期刊学术质量控制要点以及吸引高质量稿源的途径和方法,重点介绍了提高期刊显性传播和隐性传播质量方案及方法,即显性传播包括数字化和网络化传播、期刊全覆盖式发行与传播、期刊画册传播、展会宣传、文献精准推送宣传、学术会议宣传;隐性传播包括组建期刊编辑委员会、协办单位、通讯员队伍,出版通讯副刊,主办、承办、协办学术会议,公益活动等。同时也简要介绍了期刊纸本和数字出版质量控制方案。【结果】通过对学术期刊学术质量、传播质量、出版质量的全面协同控制,可大幅提升期刊品牌质量,促进学术期刊影响力和传播力。【结论】实践表明,闭环质量控制方法可行、实用,效果明显。
【目的】通过对稿约的修订,探讨如何优化生物医学期刊出版流程,更好为作者服务。【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确定医学期刊的稿约内容的基本条款。【结果】稿约条款分为期刊情况介绍,投稿须知,论文撰写规范,法律、伦理和道德4类57条。在确定稿约修订的条款后,对《临床儿科杂志》稿约进行逐条修订。【结论】国内生物医学期刊对稿约的重视普遍不足,应注意对稿约的定期更新。
【目的】提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外审专家信息更新方法,解决稿件送审困难的问题。【方法】通过分析编委对期刊提出的意见,确定外审专家信息缺失是影响编委送审的主要问题,得出外审专家信息维护的必要性。通过对获取编委信息渠道的讨论及对微软办公软件的研究,提出外审专家信息更新维护的方法。将提出方法用到2013–2014年为IJAC审理过稿件的外审专家数据库上。【结果】为了评估提出方法的性能,定义了信息缺失率和期刊退回率。数据表明,通过提出的信息更新方法,外审专家的信息缺失率为9.14%,即90.86%的外审专家信息不缺失。IJAC为这90.86%的外审专家寄送样刊,期刊的退回率仅为0.99%。可以看出,提出的外审专家信息更新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外审专家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结论】面对外审专家信息缺失的难题,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于信息缺失导致的稿件送审难题,进而促进期刊稿件质量的提升和编辑部的长远发展。
【目的】探讨异地终审会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效果。【方法】2015年4–6月,在总结《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8年来异地终审会效果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既往文献,比较异地终审会与本地终审会的差异,以及异地终审会在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及影响力方面的优势。【结果】与本地终审会相比,异地终审会专家学科知识涵盖更全面,可减小审稿的地域局限性;减轻本地编委终审压力,调动异地编委审稿积极性;更加强了编辑部与编委的沟通和联系;扩大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提高了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结论】异地终审会可以达到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目的。
【目的】探索网络平台在科技期刊出版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方法】结合《菌物学报》有计划地将稿件分类出版、征集专题文章及主动宣传出版内容等工作实践,阐述在数字出版时期网络技术和平台在各出版流程中的应用。【结果】《菌物学报》在工作中充分利用各种期刊网络平台组织自由来稿出版专辑、利用网站和微信平台征集稿件、加强网站建设、主动推送、制作电子专辑、推动移动阅读,提高了期刊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结论】科技期刊编辑要抓住机遇,善于运用网络技术、重视网络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期刊主动适应数字出版潮流。
【目的】寻找适合学术期刊市场化改革的思维理念,以促进学术期刊经营发展。【方法】在挖掘互联网思维本质的基础上,从市场化运作的角度分析如何在学术期刊工作流程中应用互联网思维。【结果】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以用户为中心,最大化甚至超额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将用户所需要承担的成本降到最低直至免费。采用学术期刊市场化运作时,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出版传播、增值服务各环节都应该围绕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及其衍生出来的特征思考解决问题。【结论】互联网思维可以作为学术期刊市场化改革的思维理念,应充分理解互联网思维本质,并将其应用到学术期刊工作的整个流程中,从而促进期刊的经营发展。
【目的】使用excel宏程序从定版后的方正fbd小样文件提取多刊数据。【方法】使用InputBox语句由用户输入刊物代号、年份、期次,确定并打开fbd文件为excel文件,数据基本都在第一列单元格中,用Ctrl Find语句定位数据,用循环语句和判断语句采集一个或多个单元格数据,最后是对数据的处理和写入。【结果】程序可有效用于提取《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河北工业科技》两个刊物的中英文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以及doi、收稿日期、e-mail、参考文献等数据,程序运行过程中只需使用者输入刊物代号、年和期。【结论】单独使用excel宏程序即可实现所有数据的提取,相对简单易行。【局限】此种编程容错能力较差,要求期刊格式固定不变。
【目的】为科技期刊量身定制简洁高效的LaTeX模版,提高编辑工作质量和效率并指导作者规范写作。【方法】结合编辑部多年LaTeX模板的使用经验,通过实践总结,提出新一代科技期刊论文模板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通过与其他模版的对比,介绍了新模版实现的功能和优势。【结果】设计的LaTeX模版使作者自行排版成为可能,使作者容易上手,并指导作者规范写作,同时大大提高编辑工作效率。【结论】量身定制科技期刊LaTeX论文模版,能提高编辑工作质量和效率,并能指导作者提高论文质量。
【目的】考察出版单位编辑学论文的发表情况,从而探讨出版单位编辑学研究水平与其办刊质量的关系。【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2012—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编辑学报》的文章,对参与发文的期刊出版单位的发文量进行统计和排序,得出发文量排名前10的单位,另外抽样只参与发表1篇论文的期刊出版单位,对二者办刊质量的相关指标,包括拥有期刊数、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影响因子变化、复合总被引频次、复合即年指标、Web即年下载率和总下载频次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这两刊上参与发表编辑学论文较多、编辑学研究水平较高的单位大部分旗下拥有多种期刊,有较多期刊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并且旗下大部分期刊近两年的影响因子处于上升趋势,相关评价指标均优于发文较少的单位。【结论】出版单位开展编辑学研究活动可以促进编辑水平提高,促进出版单位建设,促进期刊外部发展环境优化,最终共同促进办刊质量提高。
【目的】为国内编辑出版类作者的选题及同行编辑组稿、选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以期能对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高有所裨益。【方法】以7种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2009年刊发的文章在6年内(2009–2014年)的零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的不活跃性入手,参考相关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思路,对这些论文的相关文本信息、相关作者信息、主题内容、基金资助情况、论文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零被引论文的出现与期刊的H指数、影响因子及其论文的语种、类型、学科分布等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结论】期刊应该减少或避免零被引论文的出现,在注重基础理论的同时,要能够发现那些具有较大创新的优质稿件,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目的】探索我国期刊评价研究产出中马太效应的成因,提出促进期刊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使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检索于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0年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产出文献的计量,发现我国期刊评价研究中的马太效应现象主要存在于发表期刊和研究方向中。【结论】揭示了期刊评价研究中的马太效应,认为我国期刊若要实现均衡发展必须完善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的】分析中国大陆科研机构在《物理评论快报》(PRL)发表论文情况,进而揭示中国基础物理研究水平和中国物理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方法】以历年中国大陆科研机构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的论文统计为数据源,从发表论文的时间段、发表论文的作者和作者所属单位等方面进行数据整理和比较。【结果】通过数据比较,发现我国基础物理学研究整体上仍处边缘地位,个别领域有所突破,高水平的论文作者和单位集中程度很高。【结论】中国需要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物理学研究,扶持年轻物理学者,同时要努力办好国内的物理学期刊。
【目的】更加准确地检索统计和分类高校学报,对认识高校学报的范畴和数量、统计和分析高校学报起到帮助。【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索引词、检索后去除干扰项、人工核对检索结果等方法,列举和分析易影响检索统计的高校学报。【结果】得出7类易被漏检、多检或错误归类的高校学报,分别为具有2种名称的学报、刊名中高校名称简写的学报、xx大学xx学报、易被错误归入本科层次的学报、特殊名称高校主办的学报、主办高校与刊名中校名不一致的学报和科学院“学报”等。分析出不同方法检索高校学报时查全率和查准率等的差异。【结论】特殊名称的高校学报对于检索统计存在干扰,研究者应在检索统计时关注这些学报,并采取更加科学严谨的检索统计方法。
【目的】采用动态、静态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国农业科技期刊2009—2012年总体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进行定量评价。【方法】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0—2013年版)为数据来源,选取5个核心定量指标对全国13个类别911种农业科技期刊增长指数的变化幅度、整体水平、地区分布,以及增长指数在农业核心期刊评价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综合性农业类单个期刊增长幅度最大,园艺类整体进步期刊最多,正增长最多的农业期刊主要分布地区是北京。2014年遴选的189种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44个期刊由于增长指数跻身于核心期刊行列。【结论】经过4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期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也有一半以上的期刊发展较为缓慢,甚至逐渐下降。引入表征期刊发展动态指标——增长指数,对全国农业科技期刊进行评价,在目前各大机构评价体系中尚属首次。
【目的】采用H指数和二八法则基于文献的被引频次来划分出期刊文献的核心区,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种把握研究热点的新方法。【方法】以WoS中收录的84种的图书情报学期刊15592篇文献为研究样本,并采用H指数和二八法则基于文献的被引频次来划分出期刊文献的核心区。【结果】采用二八法则划分文献核心区,其核心区文献量占总文献量为6.12%~48.61%,均值为33.81%;而采用H指数划分文献核心区,其核心区文献量占总文献量为0.56%~26.09%,均值为7.80%。对学科采用二八法则划分文献核心区,其核心区文献量占总文献量80%的文献量为38.05%;采用H指数划分文献核心区,其核心区文献占总文献量为0.67%。核心区文献篇均被引频次为H指数划分大于二八法则划分。【结论】采用H指数划分期刊文献核心区比二八法则更具集中趋势,故而H指数能更好地划分出期刊文献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