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选择包含的内容

ISSN:1001-7143 CN:11-2684/G3 Email Alert  RSS   ENGLISH
  • 首页
  • 关于期刊
    • 期刊介绍
    • 数据库收录
    • 政策声明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编委会
  • 期刊中心
    • 当期目录
    • 往期目录
    • 专题专栏
    • 虚拟专辑
  • 特色资源
    • 特色栏目
    • 期刊案例库
    • 人物素材库
  • 学术活动
  • 作者中心
    • 投稿须知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 作者登录
  • 订阅
    • 纸刊订阅
    • Email Alert
    • RSS
  • 期刊动态与公告

2022年, 第33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2-07-15
  

  • 全选
    |
  • 封面
    封面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835-8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目录
    目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836-8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坛
    学术期刊出版运营的“术”与“道”
    盛怡瑾, 唐果媛, 初景利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837-843. DOI:10.11946/cjstp.20220608044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帮助学术期刊把握出版运营的原则与本质,打破运营误区,提升运营能力,为期刊出版的有效运营提供参考。【方法】 针对学术期刊出版运营中的误区和不良现象,剖析期刊发展“术”与“道”的差异及关系,揭示学术期刊出版运营的本质。【结果】 “道”是根本,以“道”驭“术”,以“术”促“道”,不仅是学术期刊出版初心和本原的回归,更是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需要。【结论】 学术期刊需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守学术定力,科学认识期刊出版运营的影响因素,系统调用运营全要素,不为“名”所困扰,不为评价指标所羁绊,实现有效运营与可持续发展。

  • 论坛
    国内7个学科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声誉调查与比较
    黄崑, 林丽颖, 郭淼, 尤斌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844-851. DOI:10.11946/cjstp.20211007077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国际科研人员对我国入选Scopus的英文科技期刊的声誉评价,探索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对策。【方法】 通过在线问卷调查,从一般印象、期刊论文、出版服务与业绩、办刊团队、目标与管理、社会责任6个方面考察国际同行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主观感知,对7个学科的643份有效回收问卷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个学科的整体声誉评价结果差异不显著,但是农业与生物科学、材料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在领域知晓、领域认可、学术贡献与应用价值的部分指标上获得的评分更高。【结论】 7个学科的英文科技期刊整体都需要提升领域知晓度、认可度和媒体曝光度。优势学科英文科技期刊进一步加强吸引国内高水平成果,提升国际知晓度和认可度;次优势学科英文科技期刊提升论文学术质量和国际可见性。期刊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健全科研评价措施和制度,引导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健康发展,建立良好学术生态环境。

  • 论坛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办刊模式探索及启示——以《自然》为例
    雍文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852-859. DOI:10.11946/cjstp.20220429033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办刊模式,为我国建设国际一流期刊提供建议。【方法】 以《自然》为例,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网站,分析国际一流期刊的商业化运营模式,以及服务和支持研究人员、科研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策略。【结果】 《自然》实行2种运营策略:产品线延伸——衍生多种家族期刊,构建稿件转移机制,扩大期刊覆盖范围;品牌拓展——创建学术评价指标,拓展衍生期刊内容,提供特色广告服务,创建国家或区域特色数字期刊,以及开展培训服务和奖项评选。【结论】 在我国建设国际一流期刊道路上,可以参考《自然》的运营模式,借鉴共性经验,在办刊模式、办刊理念、稿件处理、机构设置等方面学习世界一流期刊的做法。

  • 论坛
    美国数学学会期刊分析及其对中国数学领域学会办刊的启示
    宋春元, 卢焱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860-868. DOI:10.11946/cjstp.20220128006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美国数学学会期刊出版布局、刊群建设和学会对期刊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我国数学领域学会期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调研法,研究美国数学学会期刊建设情况,并总结我国数学领域学会的期刊发展现状和特点。【结果】 创办新刊,发行电子期刊,OA出版,期刊集团化、集群化发展,建立国际化出版平台,建立评奖制度等是美国数学学会促进期刊发展采取的措施。我国数学领域学会在期刊出版、数字化平台建设及国际化发展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结论】 采取优化科技期刊出版结构布局、推进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化学术出版和传播平台、加大对期刊的宣传推介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策略,可促进我国数学领域科技期刊发展。

  • 数字出版
    基于国际科技出版平台打造自主英文期刊出版平台的实践及案例分析
    沈锡宾, 刘红霞, 王立磊, 刘谦, 刘冰, 魏均民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869-876. DOI:10.11946/cjstp.20220115003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一年多基于Literatum平台研发英文期刊出版平台的实践,总结分析Atypon公司及其学术出版平台的主要特性和关键技术,为中国科技期刊自主研发出版传播平台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网络调查、实证调研结合建设实践,学习和了解Atypon的产品特点和服务体系,剖析Literatum平台在个性化科技出版建设中的应用、项目管理体系及产品演进方向。【结果】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与Atypon历时一年共同打造出国内第一家基于Literatum平台的集群化医学期刊出版平台,深度体验Literatum平台UX3.0和Page Builder的前端优势,学习其融入国际科技内容传播体系中的标准建设和服务整合能力,以及项目管理体系和AI技术的应用情况。【结论】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期刊集群化出版平台的建设路径,但打造世界一流的出版传播平台依然任重道远,仍需吸纳国际出版平台建设理念和技术体系,吸收国际成熟技术服务商的管理经验。

  • 数字出版
    医学期刊微信视频号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探究
    刘洋, 李娜, 邓履翔, 董哲, 李玉乐, 赵娜, 吴一波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877-885. DOI:10.11946/cjstp.20220109001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医学期刊微信视频号运营现状,探究现存问题并提出建议,为更多医学期刊发展微信视频号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网络搜索法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收录的医药、卫生类期刊名称进行检索,获取期刊开通微信视频号的情况、信息资料、运营情况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总结问题并提出有效发展策略。【结果】 医学期刊微信视频号存在开通率低、信息资料不完善、运营意识不强、推送规划不够、平台活跃度不高、渠道引流不足等问题。【结论】 医学期刊在微信视频号领域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建议充分发挥新型视频媒介优势及自身学科优势,积极投身微信视频号,重视平台建设,提高运营意识,构建推送体系,并注重用户互动性及多渠道引流,提升微信视频号的传播能力。

  • 数字出版
    科技期刊视听内容的生产、发掘和传播的发展与实践探索
    王海蓉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886-891. DOI:10.11946/cjstp.20210914072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视听内容的生产、发掘和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为提升视听内容的全面性、内涵性、专业性以及影响力的可持续性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采用文献查询、网络调研等方法,对代表性期刊的视听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以《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琴计划”专题为例,按照全面性和内涵性输出原则,建立视听内容的知识结构。围绕特色人物、特定问题、特别事件、特质成果,开展视听内容层次化、共享平台立体化、学术圈层化等方面的实践。【结果】 视听内容建设在以科学价值为首要宗旨、具象表达先进的原创内容,以整体和内涵性为基础、合理关联和扩充视听素材,通过关系匹配兴趣耦合、实现精准推送和分众传播方面有待探讨和完善。【结论】 视听内容的发展趋势是知识结构化、内容层次化、共享平台立体化和学术圈层化。知识的结构化、内容的层次化带动了关系认同、专业认同和学术圈层化,使得专刊的视听内容垂直化生产、专业化发展。此外,共享平台的即时更新机制可激发视听内容的活力,产生一定的持续效应。

  • 数字出版
    我国科普期刊的短视频传播力与提升策略
    张波, 陈伟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892-900. DOI:10.11946/cjstp.20211009078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我国科普期刊短视频传播现状,探讨科普期刊的短视频传播力提升路径。【方法】 采用典型案例梳理与综合分析结合的方式,对科普期刊在抖音、微博、微信与小红书等平台的传播情况进行观察与统计总结,呈现科普期刊的短视频传播现状与症候。【结果】 从传播力提升视角看,我国科普期刊的短视频传播效果差异化明显,虽有个别佼佼者,但总体发展偏弱。【结论】 当前我国科普期刊短视频传播力整体偏弱,未来需要延循目的导向下的内容创作、以品牌为核心制定传播计划、熟悉掌握短视频平台算法规则、聚焦“新型用户”实现动态化创作、用数据反哺短视频创作与发布,进而实现传播力的综合提升。

  • 数字出版
    科技期刊编辑进行科普短视频创作与传播的实践探索——以《广西医学》《微创医学》《内科》杂志为例
    龙玲, 陈芯语, 蔡羽满, 王洪, 陈斌冠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901-908. DOI:10.11946/cjstp.20211123091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科技期刊编辑进行科普短视频创作与传播的途径和方法,为提高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素养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案例分析法,以《广西医学》《微创医学》《内科》编辑制作的健康科普短视频为研究对象,对医学期刊编辑在创作短视频的理念、内容选题、表达形式、传播途径方面的优缺点等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科技期刊编辑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创作科普短视频时须注重科学取材,表达形式多样化,解读科普政策,关注热点问题,细化科普对象,把握播放时机,注重人文关怀,遵循传播规律;利用好编委智库资源,平衡好日常工作与短视频制作的时间,坚持融媒体系统创作,以更好地进行科普短视频创作及传播,提升职业素养,拓展编辑技能和事业发展空间。【结论】 科技期刊编辑进行科普短视频制作,不仅可以促进科普知识传播,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还可以提升编辑职业素养,提高期刊影响力,从而有利于期刊的创新发展。

  • 数字出版
    短视频助力科普期刊品牌运营的路径及对策
    赵鑫, 韩瑞麟, 李琦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909-916. DOI:10.11946/cjstp.20211105086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短视频助力科普期刊品牌运营的创新路径,为我国科普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品牌化发展提供合理方案。【方法】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等,总结归纳目前我国科普期刊借助短视频进行品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SICAS-AARRR复合模型为切入视角,探索短视频助力科普期刊品牌运营的对策。【结果】 科普期刊借助短视频进行品牌运营时可以增强期刊与用户的相互感知,以获取用户;添加短视频互动元素,以激活用户;创新短视频生产模式连接期刊与用户,以留存用户;打造“视频+购买”模式,使用户变现;借助短视频进行“体验-分享-推荐”,增强品牌活力。【结论】 科普杂志社应创新思维,明确定位,积极“走出去”;品牌运营部门应完善建制,建立新媒体账号矩阵;视频编辑团队应创新短视频内容和形式,提高短视频生产水平。

  • 国际典型综合类科技期刊公众传播特点及对我国综合类科技期刊公众传播能力建设的启示
    白小晶, 翁彦琴, 刘灿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917-925. DOI:10.11946/cjstp.20220214008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国际顶级综合类科技期刊公众传播模式及特点,为我国科技期刊公众传播能力建设提供建议。【方法】 以Altmetric Top 100入选论文数量最多的Nature、Science和PNAS三刊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在公众传播产品、媒体传播体系和新闻媒体人才支撑等方面的模式和特征。对照分析我国最有影响力的综合类科技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和《科学通报》的公众传播特点。【结果】 以《国家科学评论》和《科学通报》为代表的我国综合类科技期刊的公众传播能力提升迅速,但仍存在新闻传媒人才短缺、期刊集约化程度不高、公众传播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结论】 我国综合类科技期刊需要着力增强传媒人才培育、集约化品牌发展、公众传播机制建设,以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公众传播能力提升。

  • 能力建设
    英文医学期刊在初创时期的工作路径及关键举措
    汪挺, 甘可建, 康蔓妮, 梁碧霞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926-934. DOI:10.11946/cjstp.20211115088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我国英文医学期刊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及关键举措,为初创期刊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指引。【方法】 回顾《胃肠病学报道(英文)》在近10年的发展历程,将期刊的发展历程分为筹备期、创刊初期、快速发展期、品牌积累期4个阶段,重点梳理期刊在筹备期及创刊初期遇到的突出问题以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结果】 在英文医学期刊筹备期,刊名和办刊团队一经确定就可以双线推进“组建编委会-组稿约稿”与“寻求国际出版合作-制定相关出版政策和流程”工作,以加快出刊进程。需格外重视最初2期稿件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这直接决定期刊能否尽早被PubMed收录,而被PubMed收录有助于后续约稿工作的开展。在创刊初期,选题策划和组稿约稿是工作核心;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化审稿队伍,并通过密切的沟通交流保证其审稿积极性是工作难点;认真制定年度市场推广计划,并积极参与市场推广是容易被忽略的工作;了解重要数据库的收录标准,并把握申请收录的时间点则是期刊发展的关键。【结论】 充分的创刊准备和合理的工作路径,是确保我国英文医学期刊平稳度过初期发展阶段、迈入快速发展轨道的关键。

  • 能力建设
    新刊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与学术影响力提升路径
    王元杰, 孔晔晗, 王应宽, 薛春璐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935-941. DOI:10.11946/cjstp.20220121005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新刊快速提升学术影响力的举措,为新刊持续提升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获取新刊发展面临的困难,通过组织座谈和线上调研,总结新刊发展中针对困难采取的解决对策。【结果】 新刊在初创期面临的困难基本一致,最为困难的三点为:难以组约到匹配期刊发展定位要求的优质稿件;难以调动编委主动参与办刊的积极性;论文发表后关注度低,下载量和被引频次不理想。即组约优质稿、提升专家参与办刊的热情和提高文章关注度是新刊普遍面临的共性难题。【结论】 新刊提升影响力的主要路径有:面向研究热点,多措并举组约优质稿件;考核与激励并重,激发编委队伍的办刊积极性;创新传播模式,依托多种媒体和出版平台提高内容传播力。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应贯穿于整个期刊运营过程,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高水平办刊道路。

  • 能力建设
    媒体融合背景下检验医学期刊知识服务实践与发展路径探索——基于对检验医学工作者的调查
    王明丰, 唐强虎, 杨正婷, 廖薇薇, 张耀元, 方琪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942-948. DOI:10.11946/cjstp.20211104086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检验医学期刊平台最能满足受众知识学习的有效服务模式,以此扩大期刊影响力,增强新媒体竞争力。【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国内检验医学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学习习惯;结合调研结果分析检验医学期刊开展知识服务的成功实践案例,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并对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展望。【结果】 打造“传媒+专家”的模式,开发新媒体衍生产品,坚持“内容为王”做好精品,是检验医学期刊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的有效策略;但在内容融合、精准服务和资源整合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结论】 检验医学期刊应结合自身优势资源,以优质内容贯穿用户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以技术和资源优势精准服务用户学习需求,以高效的编辑团队保障知识服务措施落地,构建面向检验医学工作者知识服务数字新生态。

  • 能力建设
    我国涉农高校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中国农业大学期刊为例
    秦梅, 袁文业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949-956. DOI:10.11946/cjstp.20220217009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对中国农业大学期刊发展进行全方位分析,借鉴先进办刊模式,以促进我国涉农高校期刊发展的对策建议。【方法】 首先,系统梳理中国农业大学19种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然后,在分析我国高校期刊发展模式和经典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的学术期刊为例,提出我国涉农高校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 与综合类高校多采取期刊社或期刊中心的办刊模式,且多数综合类高校和少数成立期刊社的涉农高校对期刊发展都在实施长远规划相比,中国农业大学的期刊发展存在期刊缺乏集中管理、期刊自身定位不足、专业化办刊人才数量少、经费极度紧张等问题。【结论】 借鉴优秀高校期刊发展经验,提出促进我国涉农高校期刊高质量发展的4项措施:我国涉农高校尽快成立期刊社或期刊中心,建立期刊群集成发展管理平台;根据自身特色优势学科找准定位,将期刊发展规划列入高校长期发展规划中,积极创办新刊或进行刊物转型;加强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积极争取学校的财政支持以大力推动学科和期刊的共同发展,实现涉农高校期刊的高质量特色发展。

  • 评价与分析
    从单篇论文引证视角改进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及其实证研究
    伍军红, 肖宏, 孙隽, 郑新宇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957-964. DOI:10.11946/cjstp.20220513037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单篇论文引证体现的期刊学科贡献性、重要性、长效性以及学术传承性4个维度,对期刊论文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析出重要的实质性引用并将其标准化,从而压缩被引频次的水分,实现更加有效和精准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 立足“以文评刊”的理念,从单篇论文引证视角,采用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论文复引频次、文献L指数及F1指数4个维度的6个指标,探索改进学术期刊评价的新方法。【结果】 以自然地理学中文期刊为例开展实证研究,6个评价指标能更加准确地表征期刊的重要性和长效性。【结论】 相比基于影响因子等传统评价指标的方法,基于单篇论文引证视角的期刊评价改进方法可更加合理地对期刊进行定量评价,有效促进期刊关注论文的学术质量及长期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期刊评价新思路。

  • 评价与分析
    科技期刊的创新性评价指标——期刊颠覆性指数(JDI)及其实证研究
    姜育彦, 刘雪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965-972. DOI:10.11946/cjstp.20220524041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通过学术创新性而非学术影响力进行期刊评价的新指标——期刊颠覆性指数(Journal Disruption Index,JDI),并进行实证研究。【方法】 选择2016年Web of Science中Virology学科34种期刊中Article类型论文占比≥50%且可在开放引文数据库(the OpenCitations Index of Crossref open DOI-to-DOI citations, COCI)中获取引文关系的22种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每种期刊的JDI,比较根据JDI和期刊5年累积影响因子(Cumulative Impact Factor for 5 Years,CIF5)、期刊PR6指数(Journal Index for PR6,JIPR6)、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平均百分位(Average Percentile in Subject Area,aPSA)排序的差异。分析创新性指标与不同影响力指标之间的相关度。【结果】 基于创新性指标和影响力指标的期刊排序结果存在较大差异:12种(54.5%)期刊JDI排名高于影响力指标排名;17种(77.0%)期刊两类指标排名差≥5。JDI与CIF5、JIPR6、aPSA都呈中度相关,相关度分别为0.486、0.471、-0.448。论文的绝对颠覆指数DZ与论文累计被引频次(Accumulated Citations,AC)、论文6级百分位数排名(Percentile Ranking with 6 Classifications,PR6)、论文被引频次学科领域百分位(Percentile in Subject Area,PSA)亦呈中度相关,相关度分别为0.593、0.575、-0.593。【结论】 将JDI应用于科技期刊评价能更好地体现期刊载文的学术质量和原创性,较为客观地体现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科技期刊、学术评价体系良性发展。

  • 评价与分析
    开放科学趋势下科技期刊的特征及评价研究
    盖双双, 马峥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973-979. DOI:10.11946/cjstp.20211028084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开放科学趋势下创新科技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在对开放科学的内涵以及开放科学环境下科技期刊出版和传播交流特征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分析未来科技期刊评价的发展方向。【结果】 开放科学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出版特征主要表现为:OA出版、数据出版、富媒体出版、增强出版和语义出版、开放同行评议。传播利用特征主要表现为:传播渠道网络化、多媒体化,传播受众社会化、公众化,文献获取和利用无障碍化。开放科学趋势下,科技期刊评价的发展方向为:构建以开放透明为导向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构建基于论文内容的期刊定性评价方法,引导相关主体从关注研究结果和数量向关注研究过程和质量转变,加强多源评价数据的融合研究。【结论】 开放科学环境下,科技期刊出版和传播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在评价理论研究和评价实践中,建议相关学者和管理人员转变期刊评价理念和方法,构建与开放科学相适应的期刊评价体系。

  • 评价与分析
    开放注释理念下的出版后同行评议实践研究
    刘叶萍, 王嘉昀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980-987. DOI:10.11946/cjstp.20211013080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开放注释理念下的出版后同行评议实践方案,为我国期刊完善评议形式、促进科学交流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介绍开放注释与出版后同行评议结合的优势与适用性,分析我国相关实践及不足,提出改进对策。【结果】 开放注释具有可发现、可关联、可重用的特征,有助于实现参与、互动、透明的出版后同行评议,我国期刊可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优化平台建设与功能布局、规范角色协调与流程管理、重视内容监管与版权保障,发挥开放注释优势,推进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发展。【结论】 Web 2.0环境下,开放注释在民主知识交流、开放科研协作等学术出版流程中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可有效助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 评价与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基本特征及发展建议
    陈义报, 高俊娥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988-994. DOI:10.11946/cjstp.20211022082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9—2021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资助期刊(以下简称“高起点新刊”)的基本特征,为高起点新刊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期刊官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分析平台、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数据库、百度学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微信小程序等获取相关信息,统计分析高起点新刊的主办单位、学科领域、办刊团队、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亮点以及不足。【结果】 高起点新刊在主办单位、学科领域、办刊团队、国际合作等方面符合申报指南要求,但在期刊集群化、学科布局、自主平台建设上仍需提升。【结论】 我国应推进科技期刊出版集群化,优化科技期刊学科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本土化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

  • 期刊人物
    造船出海,打造中国学术品牌期刊集群平台——黄延红博士访谈录
    梁永霞, 李翠霞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7): 995-998. DOI:10.11946/cjstp.20220810060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我们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主  编:张薇
常务副主编: 初景利
ISSN 1001-7143
CN11-2684/G3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33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731室
邮编:100190
电话:010-62572403
E-mail:cjstp@mail.las.ac.cn
微信公众号
cas_cjstp
版权所有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