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索和研究中文科技期刊集群化办刊模式,为中文科技期刊做大做强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激光杂志社3种中文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为例,从机制体制改革、资源重组、细化分工、专业化发展的角度,详细介绍期刊集群化和差异化发展中的办刊理念、办刊策略和发展历程。【结果】 期刊集群化运作、专业化分工可有效提升办刊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集群化办刊模式可以实现统筹管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显著提升期刊集群的品牌影响力,为中文科技期刊提供知识服务、服务学科发展奠定基础。【结论】 中文科技期刊集群化办刊模式可有效提升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转变“小、散、弱”现状,使各刊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目的】 以《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JME学院直播实践为具体案例,通过总结直播活动传播实践各节点的经验,为科技期刊开展直播活动提出建议,为我国科技期刊同行的融合出版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 采用用户调研、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以JME学院开展的直播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活动定位、措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探究学术媒体直播活动策略。【结果】 JME学院通过直播活动积累私域流量,使期刊的服务水平得以提升;通过构建新型“期刊-用户”关系,与用户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传播关系。【结论】 科技期刊出版单位需要不断革新传播观念,坚守融合出版理念,以直播活动为推手加大全媒体运作力度,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全媒体传播生态并稳步提升期刊的品牌影响力。
【目的】 总结《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在发展过程中“做强、做大、做活”的实践经验,探索培育一流科技期刊的可行道路。【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定性分析、列举实证等方法,分析讨论如何通过“做强、做大、做活”培育一流科技期刊。【结果】 历经十余年努力,《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的影响因子从0.175提升到10.319,年发文量从180篇增加到1000篇左右,进入JCR学科排名Top 2,成为国际材料领域的主流期刊。【结论】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做强、做大、做活”是培育一流期刊的可行且有效的途径。
【目的】 在全面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的背景下,探索科技期刊提升学术服务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提升卓越期刊的学术服务能力,使其为科技创新及学术交流提供多元化的支撑。【方法】 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为例,采用方法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对提升学术服务能力的方法进行深入挖掘并积极开展实践。【结果】 根据不同的期刊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实施新举措,使得期刊学术服务的深度及广度不断延伸,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结论】 培养卓越的学术服务能力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建设的重要内容。采用有效的方法可以使期刊学术服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所提出的方法及办刊实践可为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目的】 分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NHC)通报的医学学术不端论文情况,探讨医学学术不端论文的有效防范对策。【方法】 以2021年6月3日至12月31日NHC通报的309篇医学学术不端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作者特征(职称、科室、工作单位、署名作者数)、论文特征(发表与撤回时间、被引用情况)、学术不端行为及处理措施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09篇学术不端论文共有署名作者1378位,被通报作者数为1019位,共计被通报1168人次。除不知情作者(36位)外,有174位署名作者未被工作单位通报处罚。1019位被通报作者中,69.08%的作者工作单位在山东;81.24%的作者拥有中级或副高级职称;医师与护师分别占84.09%与11.49%;骨科领域作者最多(占7.85%)。(2)截至2022年1月31日,309篇学术不端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3.6次;有撤回声明并注明撤回日期的论文有201篇,撤回后其新增被引频次平均为3.9次/篇。仅30篇(14.93%)论文撤回后未再被引用。(3)论文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数据造假(162篇,52.43%),第三方代写、代投或买卖论文(138篇,44.66%),编造研究过程(101篇,32.69%),不当署名(74篇,23.95%)与图片造假(31篇,10.32%)。【结论】 NHC通报的医学学术不端论文中,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数据造假,第三方代写、代投或买卖论文,编造研究过程;部分作者存在多次学术不端行为。我国医学学术不端论文防范与医学科研诚信建设任重道远,国家层面、医学科研机构、国内医学期刊等需要携手共筑抵抗医学学术不端行为的围墙,维护学术道德、净化科研环境。
【目的】 分析PubPeer网站有关中国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的评论,为探索出版后开放同行评议提供参考。【方法】 按信息分类法归类网站评论,统计并比较针对中国、美国及英国作者论文的各类评论构成及作者对评论的反应。【结果】 网站评论均主要由质疑类、通告类和感想类构成,其中质疑类评论在3个国家中均占主导。中国被质疑论文的占比为93.9%,显著高于英美(68.0%、42.5%)(P<0.05),其中被质疑存在图片问题和涉及论文工厂的论文构成比分别为69.9%、12.6%,也高于英美。我国有20.9%的作者就质疑类评论进行回复,其中64.8%认可评论质疑内容,与英美类似;我国有7.3%的回复者就质疑类和感想类评论与读者进行交流,该比例低于英美。【结论】 PubPeer网站评论分析提示,我国被质疑的论文占比高,图片及论文工厂质疑突出;针对质疑评论,超六成的回复者认可质疑内容。鉴于实施出版后监督、反馈和促进交流的需求,我国应探索出版后开放同行评议网站的实践。
【目的】 总结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流程管理模式并探讨其中的相关问题,为同行提供经验借鉴。【方法】 从版面、设计风格等方面对科技期刊封面图片的特征进行归纳。以中国激光杂志社期刊封面为例,总结封面设计流程管理模式,探讨封面设计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结果】 期刊应对封面的主题策划、生产流程、版权保护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流程管理。此外,就封面设置及风格、元素文化、版权意识、与设计公司合作等问题进行思考总结。【结论】 科技期刊可通过合理的封面设计流程,将科技与艺术融合,更准确地传播前沿科技成果,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目的】 系统揭示当前科技期刊参考文献著录质量现状,为提升参考文献著录质量提出策略建议。【方法】 采用抽样审读法,选取7个自然科学学科的14种期刊,审读其2020年第1期中的5904条参考文献,对参考文献著录方面存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和分析。【结果】 14种期刊参考文献的差错率均值为22.20%,最高值为61.97%,最低值为5.46%;参考文献主要责任者项和出版项是最易产生差错的高危区;期刊普遍存在未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未全刊统一等著录规范性问题。【结论】 科技期刊参考文献著录质量现状不容乐观,著录质量有待提升;对作者进行相关培训、在编辑过程中引入智能辅助工具能够有效提升参考文献的著录质量。
【目的】从期刊编辑部人员的角度分析国内学术期刊专题/专栏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切实发挥学术期刊专题/专栏建设的作用提供数据支持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为调查对象,调查学术期刊专题/专栏开展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编辑部人员的态度和满意度、存在的困难等,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样本中,学术期刊专题/专栏策划开展率为83.5%,约稿成功率为86.0%。85.9%的期刊编辑部人员愿意在专题/专栏建设方面投入精力,68.5%对专题/专栏建设持满意态度。85.3%的期刊专题/专栏稿件年发文比例在25%以内,而专题/专栏稿件年发文比例为>25%~50%时专题/专栏满意度最高。78.3%的期刊专题/专栏建设年投入经费低于5万元。中文期刊专题/专栏策划开展率、约稿成功率、年投入经费、专题/专栏稿件年发文比例与满意度均低于英文期刊。99.5%的调查对象表示期刊专题/专栏建设有各方面的困难。【结论】目前国内学术期刊普遍重视专题/专栏建设,但仍需要探索适合自身期刊发展的专题/专栏建设规模,中文期刊专题/专栏建设尚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编辑部人员表示专题/专栏建设中,存在期刊影响力不够、编辑人员数量少、专家回应率不高、稿件提供拖延和质量不如预期等困难。建议通过打造期刊特色,增强期刊凝聚力,提高期刊影响力;多渠道补充编辑人员,尝试集约化出版;优化约稿方式方法;调动重要合作对象的积极性;提升编辑的学术能力和服务能力;适当增加专题/专栏建设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是中文期刊);多组织合作建设专题/专栏等方式来提高专题/专栏建设的成功率和效率,为树立期刊品牌、提高期刊影响力和办刊水平提供路径。
【目的】 探讨在专题/专刊出版成为期刊主要策略的背景下,专题/专刊对期刊影响力的提升效果。【方法】 以《热带地理》为例,采用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对比专题/专刊文章与自由来稿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量,分析2014—2019年专题/专刊的实际效果。【结果】 (1)专题/专刊出版能有效提升期刊的外部声誉和影响力,有助于期刊获得国内评价体系的认可和国外数据库的收录。(2)总体而言,专题/专刊文章的被引频次略高于自由来稿,但两者差异并不明显。(3)专题/专刊文章下载量占期刊文章总下载量的63.6%,远高于自由来稿,可见专题/专刊能够引起广大作者、读者的关注,可显著地扩大学术传播范围。(4)专题/专刊的时效性、发表相似主题内容的间隔时间、命名的特色化、作者群体的覆盖面、文章数量、文章第一作者的职称和学历、宣传力度等是专题/专刊出版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策划出版专题/专刊能有效提升期刊的外部声誉和影响力,但并非所有专题/专刊都能取得显著效果。除了做好内容之外,期刊应高度重视专题/专刊的宣传推广和知识服务。同时,必须强化期刊品牌建设,为期刊赢得优质人才,从而助力专题/专刊策划。
【目的】 总结《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新媒体与所在学科协同发展的创新举措和实践经验,为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详细阐述检验医学新媒体2015—2022年依托期刊学术资源、利用新媒体创新服务模式,开展不同的活动,以推进与所在学科协同发展的经验。【结果】 借助期刊的专家资源,检验医学新媒体通过“分享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搭建国内外学科交流平台”“举办学科专业学术讲座,提升行业人员专业技能”“搭建检验与临床沟通桥梁,促进检验与临床融合发展”等方式实现与所在学科的可持续共生和高质量协同发展。【结论】 科技期刊新媒体应为所在学科优质成果的实践转化和宣传推广发挥积极作用,切实提升两者发展协同度,实现与所在学科的深度协同和全面发展。
【目的】 基于现有的数字技术,给出一些缩短科技期刊出版时滞的具体方法,同时提出未来科技期刊按篇快速出版的设想,以期实现科技论文的快速出版。【方法】 首先选取26种高水平中文科技期刊,分析其2022年至少2期论文的平均出版时滞,并与国际知名期刊进行对比。然后基于文献报道、结合自身经验,详细论述如何使用新的数字出版技术大幅缩短出版时滞。【结果】 26种科技期刊的平均出版时滞为357天。利用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编排校软件、即时通信工具等数字化手段可以大幅缩短出版时滞。【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时滞较长,与国际知名期刊有一定差距。数字技术可以大幅缩短科技期刊出版时滞。科技期刊的未来出版模式是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快速按篇数字出版。
【目的】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探索高校科技期刊获得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流程再造方案。【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学术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诊断分析,并依据《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一年内的业务流程再造实践,总结和设计普适性较强的高校科技期刊业务流程再造方案。【结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在学术用户群体服务与管理、学术资源挖掘和利用、缩短出版周期和媒体融合等方面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结论】 高校科技期刊要想谋求新的发展和突破,必须基于用户日益增长的学术需求进行业务拓展,同时基于技术和机制,与时俱进地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目的】 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特征,为我国OA出版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从期刊官网和DOAJ数据库收集期刊的OA模式、文章处理费、主办单位等信息,并收集被InCites数据库索引的OA期刊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利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的OA特征。【结果】 英文期刊主要借助国际出版平台开展OA出版,中文期刊主要通过自建网站实行OA。整体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OA水平较高,文章处理费设定合理;办刊机构以高校、学会和科研机构为主。指标分析结果显示:钻石OA期刊和金色OA期刊指标排名更高;它们的载文量较低,但载文量增势比混合OA期刊更明显。混合OA期刊的OA文章占比普遍较低,但该占比呈上升趋势。【结论】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对于OA的接受程度较高,其OA程度远超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我国OA出版正在向好向上发展,自然科学领域优质期刊已经开始主动融入开放科学浪潮。英文期刊OA程度较优,中文期刊OA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青铜OA期刊的可见度有待提高,应完善数据库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开放科学发展需要从“借船出海”转变为“造船出海”。
【目的】 探索新创英文期刊的办刊策略,为创办世界一流期刊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网络渠道梳理2021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资助期刊(以下简称“高起点新刊”)的基本信息和运营情况,总结其共性办刊模式和个性发展举措。【结果】 以高起点新刊为具体案例,总结归纳新创英文期刊在精准定位、精细分工、精诚合作、精心策划、精密布局、精巧运营等方面的办刊经验及举措。【结论】 新创英文期刊要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和把握发展机遇,采取适合的办刊策略,加快影响力提升。
【目的】 以江苏省高校农林医药期刊论文为例,构建基于我国科技论文传播环境的科技期刊论文传播力评价体系,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全面的科技期刊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6种江苏省高校主办的农林医药科技期刊的640篇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数据挖掘法获取其在各网络媒介平台的传播数据,借鉴Altmetrics的理念,挖掘、筛选出16个表征论文传播效果的评价指标,并与期刊论文传播效果的3个层次对应。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层次和指标权重赋值,构建论文网络媒介融合传播力的计算模型,得出640篇论文的传播力指数。将各刊传播力指数排名前10%的论文的传播力指数之和作为期刊传播力,对各刊传播力进行评价。【结果】 建立基于我国媒介融合传播环境的科技期刊论文传播力评价体系。由该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可知:所研究的江苏省农林医药期刊2019—2020年论文的最高传播力指数最大值是最低传播力指数最小值的229.00倍;最高期刊传播力是最低期刊传播力的10.37倍,期刊传播力与2021年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力指数显著相关。【结论】 立足于我国媒介融合传播环境挖掘、筛选期刊论文传播力评价体系指标,并结合由浅入深的科技论文传播效果的3个层次,较客观地表征科技论文传播力,为科技论文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