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在开放科学和AI时代,为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文献情报机构等学术交流体系建设的参与者塑造新型学术交流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梳理学术交流体系的功能和职责,分析开放科学和AI技术为学术交流模式带来的变革和影响,总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开放科学和AI时代,努力推动新型学术交流体系建设的相关举措。【结果】当前,开放科学对学术交流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预印本交流兴起、开放评阅与版权变革;AI对学术交流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AI辅助学者的科学研究及投稿流程、AI推动学术出版自动化智能化进程、AI促进学术期刊传播;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推动新型学术交流体系建设的相关举措分别是推出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构建基于ChinaXiv预印本平台的“预注册+预印本+开放评阅+正式发布”开放领域学术交流体系、建设支撑科技文献内容智能挖掘与利用的SciAIEngine以及与头部企业合作建成并发布科技文献大模型及星火科研助手。【结论】学术交流体系建设的参与者要积极作为,在开放科学和AI时代塑造新型学术交流模式。
【目的】探究科技期刊与预印本平台的协同发展路径,提出科技期刊与预印本平台的协同发展策略,为构建开放科学时代新型学术交流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选取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期刊与预印本平台合作案例,采用描述型案例研究法,总结、梳理现有典型合作模式的特征,提炼科技期刊与预印本平台的协同发展路径。【结果】研究发现,现阶段科技期刊与预印本平台存在3条协同路径,分别为平台发展驱动的资源协同、用户需求驱动的流程协同、开放科学驱动的目标协同。【结论】建议科技期刊及各预印本利益相关者充分认识协同发展益处、不断强化协同发展意识、尽快制定协同发展政策、共同构建协同发展生态。
【目的】分析科技期刊产业链结构与产业链价值流动规律,为科技期刊产业链价值优化提出建议。【方法】运用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对科技期刊产业知识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进行梳理。基于价值链理论,结合科技期刊产业链,明确供应链、增值链、输出链等分链条的价值活动,明晰科技期刊产业各环节的价值流向。【结果】以知识的流动为核心构建上游生产与组织、中游发行与传播和下游服务与应用的科技期刊产业链结构图。从价值增值的角度分析模块间的价值流动,并构建科技期刊产业链价值流动模型。【结论】科技期刊产业链存在价值流动堵塞、纵深拓展不足、利益分配失衡等问题。科技期刊应打破资源壁垒,实现协同共享;加速吸引资本注入,明确收益机制;深入挖掘内容资源,探索跨界增值渠道;完善技术手段,革新产业生态。
【目的】通过调研科技期刊在创新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展示科技期刊在促进产业发展、服务行业进步中的价值与作用。【方法】以不同行业的技术类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现场走访、主编访谈、案例研究等方法,从实例中挖掘行业期刊在聚焦产业发展、集聚行业优质资源、打造特色专栏专刊、开发期刊智库功能、促进创新合作等方面的举措,总结科技期刊服务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启示。【结果】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创新、 服务产业、推动交流、推动行业进步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和交流的重要渠道。【结论】明确科技期刊在产业链中的定位,服务决策与转化,实现科技期刊的产业价值,从而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目的】调研高水平科学家担任科技期刊编委的情况,梳理科技期刊的编委会并从科学家角度分析其发挥的重要作用,客观呈现科学家参与科技期刊建设的现状。【方法】通过网络调研高水平科学家数据,梳理我国代表性科技期刊的编委会组成和规模,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了解科学家参与科技期刊建设的现状。【结果】担任科技期刊编委的高水平科学家数量和比例与期刊质量相关,编委会规模与期刊影响力相关,编委在期刊中发挥的作用与期刊编辑期待较为一致,但在个别方面存在差异。【结论】编委会中高水平科学家数量和比例与科技期刊质量存在相关性,科学家作为编委发挥的作用基本达到编辑的预期,但科学家作为科技期刊编委的贡献仍需要系统和多维度的评价。
【目的】通过深入剖析新型知识服务平台Consensus.app的运行模式和技术实施方式,探索大语言模型为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发展带来的新启示。【方法】以文献调研与网络实证调研相结合的形式,分析Consensus.app平台的功能、特点及知识服务的表现形式,揭示该平台运行的技术实现方式,评估其在促进科技文献知识获取方面的作用,总结其应用中可能存在的优劣性。【结果】Consensus.app的语料库通过Semantic Scholar数据库的2亿篇摘要信息构建,该平台运用多种人工智能技术,从研究论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构建向量化的知识数据库,然后使用OpenAI的接口将用户提问转化为检索语句对知识库进行检索,再基于检索命中信息生成扼要结论反馈给用户。Consensus.app可针对不同问题提供直接基于数据支持的结论,并快速阅读文献快照信息,协助用户快速决策。【结论】Consensus.app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语言模型答案所缺乏的准确性和证据链问题,为科技期刊在大模型时代的广泛高效应用提供更丰富的使用场景,展示结合大语言模型构造知识库来提供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新路径。在新时期,科技期刊界要高度重视数据质量建设,重视跨界合作、版权完善,积极拥抱大模型时代的趋势变化,迎接科技期刊的“AI+”时代。
【目的】梳理开放科学环境下科技期刊的规律性演进过程,为科技期刊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网站,梳理开放科学背景下科技期刊的转型发展过程,引入耦合理论探讨以科技期刊为代表的传统学术交流系统和开放科学驱动的开放学术交流系统的关系变化,探索学术交流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科技期刊的转型发展方向。【结果】科技期刊与开放科学之间存在相对独立、相互作用、逐渐融合的关系。面向开放科学的科技期刊转型演变包括开放科学出现前的传统发展阶段、开放科学萌芽后的初步发展阶段、开放科学突起后的被动转型阶段、开放科学繁荣下的主动变革阶段、科技期刊与开放科学的协作融合阶段5个阶段。科技期刊与开放科学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也呈现相对稳定期、反向作用期、磨合发展期、协同发展期4个演化阶段。【结论】随着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不断向协同发展阶段过渡和发展,科技期刊应不断转变思维,积极拥抱开放科学,以用户为中心密切关注用户需求并不断探索新的开放学术交流模式,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生态系统。
【目的】研究英文科技期刊“学术+出版”办刊模式,探索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为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纳米材料科学(英文)》的发展实践为切入点,分析“学术+出版”办刊模式的主要内涵,讨论“学术”与“出版”的主要分工和职责。【结果】科技期刊“学术”方面重点在于以主编、编委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控制学术质量,确保科技期刊前端的内容质量;“出版”方面关键在于以期刊编辑为中心的出版团队,负责期刊的过程管理及后端的影响力提升。“学术”与“出版”相结合,确保科技期刊前端的内容质量、过程的规范标准及后端的影响提升。【结论】科技期刊“学术+出版”办刊模式,可实现“学术”与“出版”之间优势互补、互助共进,形成办刊合力,提升期刊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从而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目的】在梳理与科技期刊相关的科学学理论基础上构建科技期刊影响力“五力模型”,并提出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路径及策略。【方法】利用文献调研、深入访谈、概念辨析等方法,从科学知识生产、流动、传播等方面构建科技期刊影响力“五力模型”,进而提出对策建议。【结果】提出科技期刊影响力包括知识力、说服力、管理力、表现力和传播力5个方面,以这5个方面构建科技期刊影响力“五力模型”。【结论】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形成与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善用知识活动理论,提升科技期刊知识力;深入理解范式理论,提高科技期刊说服力;重视科学界的马太效应,增强科技期刊管理力;发挥结构洞优势,展现科技期刊表现力;充分认识科技期刊功能,加强科技期刊传播力。
【目的】探索我国科技期刊刊群出版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发展路径。【方法】应用调查问卷和文献调研,对国内外典型刊群的融合出版情况进行调研,对比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刊群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融合情况。【结果】科技期刊刊群融合转型有成效,实力强的刊群基本完成深度融合,但整体上成效不够显著,且发展极不平衡。【结论】科技期刊刊群在融合出版过程中应该秉持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在顶层设计前考虑内与外、建设平台与运营端口的关系,按照媒体技术、内容生产流程、服务功能一体化的路径实施融合出版,实施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适度建设的理念。
【目的】对我国当前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研究机构的整体发展水平进行摸底调研,反映当前业界对学术期刊出版智库的实践和认知,揭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智库的发展态势,以期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智库研究和学术期刊出版智库咨询服务,为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方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调研包括学术期刊编辑部、学术期刊学/协会、高校相关院系、学术期刊相关研究院所,以及学术期刊相关企业在内的开展期刊出版领域研究的机构,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分析探讨当前学术期刊出版智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学术期刊出版智库影响力提升策略。【结果】总体来看,期刊出版领域的智库研究成果产出少、被决策层采纳的少,从业人员规模体量小,智库研究课题的经费来源单一,智库功能未能有效发挥。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智库建设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结论】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期刊出版智库行业发展的指导,期刊出版领域研究机构应加强成果转化并拓展经费来源,明确从事智库研究工作的使命定位、树立对标机构,加强对期刊从业人员智库研究素养的培养,运用智能化期刊数据平台工具开展智库研究,加强出版智库间的交流与合作。
【目的】探索中文专业化科技期刊的办刊策略与方法,提升期刊学术质量、传播影响力与服务能力。【方法】以《液晶与显示》为例,总结办刊经验,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办刊策略与发展建议。【结果】明确办刊定位,凸显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化编委会,吸纳专业化青年编委;设立区域办公室,组织热点专题;发力科技媒体,设立特色栏目:通过上述举措,期刊的学术指标和影响力持续提升,被ESCI、Scopus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搭建科研与产业的合作桥梁。【结论】《液晶与显示》的办刊策略可为中文专业化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目的】通过分析我国管理学期刊编委发文的数量和质量,探究学术期刊是否存在编委效应,以期为期刊质量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管理学类CSSCI来源期刊为例,采用回归分析和因果推断方法,揭示编委发文身份与论文影响力之间的关系。【结果】编委活跃度较低,大部分编委未在任职期刊发表过多论文;编委的发文身份与论文影响力存在显著关系,编委效应有条件地存在。具体来说,编委作为重要作者的论文影响力显著高于普通作者论文,而编委作为非重要作者的论文影响力则显著低于普通作者论文。【结论】建议编辑部提升期刊运作透明度并制定编委投稿政策,以减弱潜在的编委效应。
【目的】探索医学期刊借助新媒体平台提高临床实践指南(简称“指南”)传播力的新途径。【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并结合期刊实践经验,分析我国指南传播现状、传统指南传播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医学期刊在指南传播中的角色定位,并在《协和医学杂志》日常工作中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探索性实践,展示其提高指南传播力的典型案例及效果。【结果】我国重指南制订而轻指南传播的现象较为普遍,传统指南传播策略具有一定局限性。《协和医学杂志》的实践证明,借助新媒体可弥补传统指南传播策略中的不足,有效提高指南传播力。【结论】医学期刊作为指南发布的重要载体,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及平台优势,可在提高指南传播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调查分析目前国内医药卫生期刊应对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方法】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收录的258种医药卫生类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各期刊应对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应对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制度建立情况以及制度内容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类型、相关惩罚措施等。【结果】256种(99.22%)期刊已制定应对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但仅有29种(11.32%)期刊的制度内容较为完善,期刊对数据造假/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视程度不足;只有125种(48.83%)期刊已制定针对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措施,且具体惩罚工作机制也有欠缺,存在惩罚措施较为单一、全过程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实际落实效果较差等问题。【结论】国内医药卫生期刊学术不端应对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制度发布方式需要进一步细化,制度内容有待及时更新、完备性仍需提升。建议国内期刊进一步完善学术不端应对制度,优化学术不端惩罚机制,提升学术不端检出能力。
【目的】基于单篇论文的中图分类号分析高校文科学报学科分布,并据此进行学报集群分析,全面了解我国高校文科学报学科结构特征,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109种高校文科学报在2022年刊发的10356篇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中国知网获取其中图分类号,通过统计分析、学科结构特征指标计算、构建学科结构相似度矩阵并进行聚类等方法对高校学报的学科结构特征及学科集群进行研究。【结果】高校文科学报发文学科以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等社会科学为主,多数学报涉及这些学科且学科分布较为均匀;交叉学科论文占比接近30%,主要体现为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学报学科范围广、分布均衡、多样性高,农林类院校学报学科范围窄、分布不均衡、多样性低,理工类院校学报学科多样性有较大异质性;109种高校学报可划分为4个类别,4个类别对学科各有侧重。【结论】不同类型院校学报的学科结构特征差异较大,反映出不同院校学报的学科定位与学科优势不同。根据高校文科学报发文学科侧重,可考虑在单篇论文学科分类基础上开展期刊分类评价。
【目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出版成为学术出版的主流模式,探索不同出版模式下期刊影响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与影响差异,为期刊影响力提升及运营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通过对2018—2022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订阅、混合OA和完全OA 3种出版模式的期刊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揭示不同出版模式下期刊影响力所受的影响差异。【结果】发文量与影响因子呈现倒U型关系;国际合作水平和热点论文数量对影响因子有正向影响,期刊OA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国家层面,美国和中国期刊的影响力相较于其他国家尤为突出;大规模出版商在OA出版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出版商规模差异对不同出版模式期刊的影响加剧;快速交流需求高的学科中混合OA期刊的影响力更高。【结论】在OA出版的浪潮中,各出版模式的期刊均需平衡发文质量和数量,加强国际合作,适应国家政策导向,关注出版商规模效应,结合学科特性调整发展策略,在开放出版时代保持和提升学术影响力。
【目的】调查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人文社会科学英文期刊的基本情况,汇总、梳理我国英文期刊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尝试为我国英文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方法】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文献调研、数据分析和对比方法对我国主办的148种人文社会科学英文期刊开展调研和分析。【结果】人文社会科学英文期刊的数量持续增长,被SSCI收录的数量也明显增长。英文期刊的出版周期仍以季刊为主,主办单位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办单位集中在京沪两地,近七成期刊“借船出海”。与此同时,英文期刊还存在总数偏少、近2/3的期刊仅有ISSN号、学科分布不均、政策扶持力度较小等问题。【结论】为建设高品质英文社科期刊,应出台长期稳定的扶持政策、加强监管引导、注重人才队伍培养、制定科学评价体系、坚持“内容为王”、加强出版传播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