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选择包含的内容

ISSN:1001-7143 CN:11-2684/G3 Email Alert  RSS   ENGLISH
  • 首页
  • 关于期刊
    • 期刊介绍
    • 数据库收录
    • 政策声明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编委会
  • 期刊中心
    • 当期目录
    • 往期目录
    • 专题专栏
    • 虚拟专辑
  • 特色资源
    • 特色栏目
    • 期刊案例库
    • 人物素材库
  • 学术活动
  • 作者中心
    • 投稿须知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 作者登录
  • 订阅
    • 纸刊订阅
    • Email Alert
    • RSS
  • 期刊动态与公告

2023年, 第3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3-07-15
  

  • 全选
    |
  • 封面
    封面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815-8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目录
    目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816-8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预印本平台建设专题
    国际预印本平台运行模式研究
    郑昂, 曾建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817-825. DOI:10.11946/cjstp.20230223011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国际预印本平台的运行模式,为我国预印本平台的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运用网络调研和案例研究法,对15个国际主要预印本平台进行调研分析,主要研究其组织架构、审核队伍建立方式、系统搭建、经费保障模式等方面。【结果】 国际预印本平台通过建立咨询委员会和审核员审稿制度实现共同治理;通过构建流畅的工作流实现流程规范;借助专业基础设施搭建稿件系统,实现平台建设;通过与期刊论文发表结合实现正式与非正式学术交流的互联互通;通过开创多来源的资金获取渠道实现经费保障。【结论】 我国预印本平台应关注以下5点:建立咨询委员会,打造预印本学术交流生态;推动期刊开启论文预发布模式,形成开放出版新业态;强化科研论文“中国首发”,确认预印本优先权;突出中国特色的学科优势,打造专业性国际平台;发挥公益性组织和学术团体优势,探索预印本平台的运行模式。
  • 预印本平台建设专题
    基于ASAPbio预印本列表的国际预印本平台发展态势研究
    李楚威, 丁佐奇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826-833. DOI:10.11946/cjstp.20230122004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宏观视角介绍全球预印本发展情况,补充对主流预印本平台以外平台的研究,并分析COVID-19疫情对预印本发展的影响。【方法】 通过访问平台官方网站、Dimensions数据库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统计,使用对应分析、差异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大多数预印本平台在2016年以后创立,整体发布预印本数量呈上升趋势。COVID-19疫情发生后,COVID-19预印本数量和引文指标快速上升,不过自2021年起开始下降,且引文优势未辐射到非COVID-19预印本。【结论】 预印本呈快速发展趋势,不同平台定位不同,因此呈现多元化的标准和功能。科技期刊与预印本平台合作加深,出版商开始提供预印本服务。预印本平台在COVID-19疫情早期发挥重要作用,与科技期刊形成功能互补。通过学术资源互通,二者可实现协同发展。
  • 预印本平台建设专题
    科技期刊与预印本平台协同发展的典型模式探讨
    边晓琳, 董海荣, 吴岳峰, 刘金鹏, 赵洪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834-840. DOI:10.11946/cjstp.20221113085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预印本的使用已经常态化,而我国科技期刊对预印本的接受程度仍然相对较低。通过对国际上科技期刊与预印本平台协同发展的典型模式进行归纳,探索适合我国科技期刊与预印本平台合作的方法。【方法】 通过网络调研和文献梳理的方式,整理一批国际期刊与预印本平台合作的案例。【结果】 国际期刊与预印本平台协同发展模式可分为3种:从预印本平台到期刊的单向传输、从期刊到预印本平台的单向传输以及期刊与预印本平台的双向传输。【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可以从稿源、审稿及开放获取存储3个方面入手与预印本平台建立合作关系。
  • 预印本平台建设专题
    中国护理学预印本平台建设研究
    李野, 叶振华, 张昕, 刘静羽, 张铁明, 唐玲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841-846. DOI:10.11946/cjstp.20230113002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中国护理学预印本平台建设与实践经验,为我国医学界其他预印本平台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中国护理学预印本平台建设需求、建设目标、建设现状、建设经验与存在问题,多角度论述如何推进中国护理学预印本平台发展。【结果】 中国护理学预印本平台可加快国内护理学界的知识传播速度、扩大知识传播范围。【结论】 中国护理学预印本平台初具规模,进一步促进我国护理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为科研人员提供另一种学术交流选择,但还未成熟。各类主体需要积极参与,以推动我国护理学科学术信息交流新生态的建设和发展。
  • 论坛
    科技现代化进程中工程技术类科技期刊发展的典型经验、实践困局与未来进路
    高虹, 米然, 朱保坤, 刘荣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847-858. DOI:10.11946/cjstp.20230317018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探究工程技术类科技期刊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实践困局,丰富相关理论成果,推动此类期刊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使其不断助力我国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方法】 采用大规模数据统计、半结构化专家访谈及典型案例分析,遵循“基本情况—典型经验—实践困局—未来进路”这一逻辑思路,对工程技术类科技期刊的发展经验和实践困局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工程技术类科技期刊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方位对接行业发展、多渠道助力工程技术人才成长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4个维度上形成诸多典型的做法,但其中还存在着期刊评价功能异化、期刊定位不明等隐性和显性问题。【结论】 广大工程技术类科技期刊需要从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注重推动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优化办刊手段和服务能力、全方位服务垂直领域等角度进行优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发展和产业关键技术突破。
  • 论坛
    对合作办刊和自主创刊的思考——基于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和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创刊历程
    丁帅, 郭宸孜, 张莹, 常唯, 郭巳秋, 白雨虹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859-867. DOI:10.11946/cjstp.20230106001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合作办刊和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的创办历程和成效,为我国英文期刊从“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转型提供参考,助力国产期刊自主自强可持续发展。【方法】 结合两刊的创刊经历,总结经验,从学术影响力提升、服务我国科技进步、期刊运营体验等方面对比分析合作办刊与自主创刊的利与弊,提出对我国科技期刊从“中国产品”迈向“中国品牌”的几点思考。【结果】 目前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办刊的模式已较为成熟,在国际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自主创刊道阻且长,仍处于摸索和加强建设阶段,但已初见成效。【结论】 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和学术出版平台是我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科技期刊自强不息的必经之路,期刊界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前行。
  • 论坛
    封面论文是否有助于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基于4种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的实证研究
    王晨阳, 王喆, 褚建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868-874. DOI:10.11946/cjstp.20230222010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的封面论文和非封面论文在下载量、被引频次等上的差异,以期为提升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借鉴。【方法】 对《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新闻大学》4种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2018年和2019年发表的450篇封面论文和821篇非封面论文的下载量和被引频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4种期刊的封面论文在下载量、总被引频次、被核心期刊引用频次、被非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引用频次等方面的表现均普遍显著优于非封面论文,下载量与各引用指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封面论文有助于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新闻传播学期刊应重视选择封面论文,增强封面整合设计,努力拓宽封面论文传播渠道,加大社交媒体传播力度,探索全媒体融合出版,以提升封面论文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 质量建设
    农业科技期刊编辑“编研一体”现状与思考——基于133种农学类期刊编辑部的发文分析
    张会芳, 王晖, 卓文飞, 燕照玲, 段俊枝, 陈海燕, 冯丽丽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875-884. DOI:10.11946/cjstp.20230125004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索并分析期刊编辑发表文章概况,为“编研一体”的完善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期刊导航中农学类核心期刊(133种)为例,采用文献计量及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对其编辑人员在2022年及之前发表文章的数量、主体、期刊、主题及合作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结果】 133种农学类核心期刊编辑部编辑共计发表1714篇文章,最早发表年份是1986年。1986—2022年文章产出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文章产出集中于某些编辑部或编辑人员,传帮带效应明显。科研合作在小范围内存在,整体较松散。研究领域集中,编辑学是编辑科研活动的主要领域。编辑人员发文水平较高,在《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国内编辑学相关期刊上的发文占比较大。 【结论】 编辑进行科研活动的阻碍因素主要包括编辑学知识不足、专业科学科研条件不足等,应注重跨地域、跨机构、跨专业、跨领域加强合作,从编辑学及专业科学2个方向开展科研。
  • 质量建设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发表编辑出版学论文的现状、问题及策略
    潘秋岑, 张立新, 吴振松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885-894. DOI:10.11946/cjstp.20220121005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发表编辑出版学论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提升编辑写作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策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抽样调查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发表编辑出版学论文的经历、数量、认知情况和改善建议,以及所属高校政策要求等内容,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果】 大部分编辑对发表论文的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高。编辑出版学论文年均发文量及高质量论文占比整体偏低,多单位或机构合作研究偏少。相关期刊数量较少,刊载能力有限。编辑自身主观原因导致未能有效开展编辑出版学研究,高校和出版单位对编辑出版学研究的宣传推广、基金项目和奖励措施等的支持力度需加强。【结论】 建议增强编辑开展学术研究的主动性,组建研究团队和搭建合作平台,开展编辑出版学培训与讲座活动,提高编辑学术素养,提升编辑的写作能力和学术水平,选择适宜的投稿期刊,加大对编辑出版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和高校“双一流”建设,以期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满足行业需求。
  • 质量建设
    科技论文初审查重结果判定模式研究
    杨继涛, 郭柏寿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895-901. DOI:10.11946/cjstp.20230116003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科技论文初审查重结果判定模式进行研究,以期提出科学辩证的取舍策略,使论文初审更加公平与公正。【方法】 首先采用调查统计法对当前初审查重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利用数学分析法对论文总复制比解构,最后根据相似片段分布对论文加以分类,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判定模式。【结果】 在目前各期刊的初审工作中,论文总复制比已具备一票否决的作用,有失偏颇。根据论文各部分的重要性以及相似片段在不同部分的分布情况,将初审论文分为连续分布型、一头分布型、两头分布型、中间分布型,其中:连续分布型又分为连续均匀型和连续非均匀型;一头分布型再分为头部分布型和尾部分布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提出有针对性的判定策略,并给出论文查重辩证取舍实操工作流程与论文查重辩证取舍计算机程序框图。【结论】 审稿工作是期刊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不断探索优化审稿环节的每个流程尤为必要。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辩证分析思想的论文人工智能查重系统一定会被开发出来,长期困扰期刊的学术质量把控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等问题也会被更加合理地解决,期刊论文的审稿环节将更加合理、客观与公正。
  • 能力建设
    元宇宙多模态、跨模态内容时代的科技出版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
    钱锋, 董毅敏, 张铁明, 乔晓东, 周志颖, 王杨, 索晓灿, 史庆成, 梁琥, 陆文娟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902-908. DOI:10.11946/cjstp.20230618044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元宇宙技术背景下科技出版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索以人工智能(AI)技术为核心元宇宙多模态、跨模态内容大爆发带来的科技期刊行业的范式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路径。【方法】 对元宇宙AI多模态、跨模态内容的相关概念、理念、特点、工具、应用场景等进行理论探讨,以《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多模态数智内容融合出版实践范例为模板,剖析科技期刊元宇宙出版与传播的可能路径。【结果】 借助多语种即时交互技术,科学共同体可实现“母语化创作,母语化阅读”,即科技期刊从以语种为焦点逐渐向以元宇宙多模态、跨模态学术内容的生产、组织、审核、评价、确权、传播、存储和应用为核心转移。AI赋能的“多模态数智内容编辑器”可解决元宇宙多模态内容的碎片化与孤岛化问题,是编辑与传播多模态内容的利器。【结论】 元宇宙为科学共同体引入全新变量,多模态、跨模态传播生态让全球科技出版面临全新的发展格局,科学研究进入第五范式“元宇宙科学范式”,科技期刊发展进入元宇宙多模态、跨模态内容时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实践案例表明“多模态数智内容编辑器”可以解决元宇宙多模态、跨模态碎片化与孤岛化问题。
  • 能力建设
    农林高校农业科学类期刊与农学学科建设的关联性分析及期刊布局策略
    田杰, 李海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909-917. DOI:10.11946/cjstp.20230406024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农林高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期刊与农学学科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提出农林高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期刊布局策略。【方法】 以29所农林高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期刊、高校农学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评估结果以及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的农学学科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层面对比农业科学类期刊整体学科分布与高校农学学科整体分布情况,并从微观层面分析农业科学类综合性和专业性期刊与本校农学学科的关联情况。【结果】 与农林高校农学学科现状相比,高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高层次期刊在数量和学科布局方面都有提升空间。作物学、兽医学、畜牧学等优势学科相关期刊建设不足,农业资源与环境、草学等学科相关期刊出现空白。农业科学类综合性期刊占比较高,达到59.68%,各刊发文学科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的学科体现出较均衡的关联性;专业性期刊建设体现出与本校优势学科的较强关联度。【结论】 应结合农林高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期刊与农学学科的关联性现状,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导向,集群发展、统筹布局;促进分级分类发展,优化农林高校主办农业科学类期刊的学科布局和层次布局;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强化期刊专业化学科特色。
  • 能力建设
    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知识结构模型的质性研究
    张学颖, 彭智, 彭熙, 孙宇航, 杨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918-926. DOI:10.11946/cjstp.20230317018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知识结构模型,分析知识结构构建的影响因素和路径,为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成长成才提供指导。【方法】 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以15名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试图构建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知识结构模型。【结果】 编码结果显示,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知识结构模型包括专业领域知识、内在因素激发、外在压力倒逼、提升路径探求、学习资源支撑五大主范畴。【结论】 建议不断完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知识结构:一方面,通过内在因素激发和外在压力倒逼不断激发科技青年编辑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不断拓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习专业领域知识的路径,丰富资源。
  • 能力建设
    国内外典型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国际化发展对比研究——以Springer和科学出版社为例
    肖铮, 张准, 韩英昆, 马艳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927-934. DOI:10.11946/cjstp.20230116003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深入研究国内外典型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和实现策略,总结出可供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界借鉴的经验。 【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和网站调研,获取Springer和科学出版社国际化发展方面的文献及数据,进而分析总结其在国际化发展中体现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为国内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国际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结果】 Springer和科学出版社的国际化发展在4个方面存在不同,包括发展程度、发展目的、面临的发展环境以及创新引领角色;同时,其国际化发展在12个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例如均重视与国际同行合作、均设立了海外分支机构、均选择走数字化发展道路等。 【结论】 国内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可学习Springer和科学出版社的国际化发展经验,并且重点从明确国际化发展定位、打造国际化出版品牌、加强与国外同行的合作、注重技术和理念创新、加强出版服务能力建设等5个方面开展国际化建设。
  • 评价与分析
    国际科学传播期刊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向
    刘瑶瑶, 李正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935-943. DOI:10.11946/cjstp.20221208093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2020—2022年国际科学传播权威期刊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向分析,把握国际科学传播实践中的热点关切、问题特征与应对路径,为中国科学传播期刊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普理论构建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R、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Scopus数据库中析出的《科学传播》《公众理解科学》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结合《科学传播期刊》文本分析开展国际科学传播期刊研究热点阐释。【结果】 2020—2022年,国际科学传播研究热点聚焦在公众参与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视多元性、地方性与前沿性技术背景下的科学传播反思性实践研究。【结论】 国际科学传播领域趋向于更多元、更包容、更反思、更负责任的价值立场,中国科学传播期刊亟需在立足国内发展需要基础上加强国际交流与互鉴,以促进科学传播模式转变,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普理论与实践体系。
  • 评价与分析
    科技期刊跨学科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张亚杰, 姜育彦, 方红玲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944-952. DOI:10.11946/cjstp.20230113002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梳理和分析跨学科期刊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有利于构建和优化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发展。【方法】 明确科技期刊相关跨学科评价指标的概念和特征,并据此来检索相关文献,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结果】 跨学科期刊评价指标可分为基于被引频次绝对数值、基于被引频次排序位置、基于引用量绝对数值3种类型,但这些指标大多存在引文同质与自引操纵等缺陷,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结论】 要构建跨学科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不仅需要提高引文区分度,纠正偏态分布,还需提升新指标的认可度和使用度。
  • 评价与分析
    中国学术期刊作者的投稿认知与情感感知分析——基于“发表记”网络文本
    苏盼盼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953-961. DOI:10.11946/cjstp.20230201005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第三方网站“发表记”中作者对学术期刊的投稿评论,揭示作者对期刊的投稿认知和情感感知,为期刊改进工作效能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八爪鱼爬虫软件爬取作者评论数据,使用文本分析法并借助ROST CM 6.0软件进行分词和词频分析,构建语义网络并进行情感分析。 【结果】 大部分学术期刊并无投稿评论,大部分有评论的期刊是核心期刊,且社科期刊数量较多。作者关注的高频词包括投稿结果、审稿过程、稿件处理周期、与编辑部沟通、费用问题、选题偏好、学历职称偏好等。作者评论数据的语义网络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层级结构。作者评论内容以正向情感为主,中性情感居第二位,负向情感最少。 【结论】 期刊的审稿速度、出版时效、沟通态度、收费标准是最显著的投稿认知与作者评论的影响因素。期刊应当重视作者的投稿感受,建构良好的投稿形象,吸引并留住优秀作者群体;完善现有期刊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重视同行评议,保证期刊审稿质量;建立健全与作者的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审阅意见。
  • 书介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2)——数字经济时代的学术出版与交流平台专题》内容简介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2)》编写组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7): 962-966. DOI:10.11946/cjstp.20230714052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我们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主  编:张薇
常务副主编: 初景利
ISSN 1001-7143
CN11-2684/G3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33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731室
邮编:100190
电话:010-62572403
E-mail:cjstp@mail.las.ac.cn
微信公众号
cas_cjstp
版权所有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