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研究中文科技期刊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协调发展情况,指出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定位与使命,为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指导。【方法】 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理工类中文科技期刊2010—2019年的发文特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文科技期刊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协调发展情况。【结果】 中文科技期刊与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未能协调发展,存在“强学科与弱期刊”的现象;中文科技期刊与“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缺乏全面系统衔接;中文科技期刊缺乏跟踪“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的意识。【结论】 中文科技期刊需要力挺学科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到中国现代化建设,助力“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同时依靠综合国力,面向世界传播中文科技期刊。
【目的】 对高校主办的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期刊(以下简称“卓越期刊”)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议。【方法】 根据2019和2020年度卓越期刊目录,对照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分析高校主办卓越期刊的具体情况,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与卓越期刊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 高校主办的卓越期刊共计83种,由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办的77种期刊和6所非“双一流”高校主办的6种期刊组成;英文期刊占80.7%;专业性期刊占85.5%;74.0%的“双一流”大学主办卓越期刊与本校的一流建设学科关联性强。【结论】 高校科技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存在互为支持、互相成就的关系。高校需要做好期刊发展的顶层设计,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办刊,寻找优质稿源突破口。建议将高校主办期刊纳入“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体系,以促进期刊与学科共同发展。
【目的】 探索“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高校学报转型的创新路径。【方法】 以浙江省“双一流”大学学报理工版为研究对象,通过学报网站和中国知网搜索引擎,统计2016—2019年学报的年发文量和年度篇均被引频次,以及“双一流”建设学科相关栏目的篇均被引频次;并应用SPSS 19.0软件分析发文比和篇均被引频次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结果】 学报年发文量多并不能保证期刊的篇均被引频次高,文章的类型、内容以及期刊的级别可影响论文的被引频次;“双一流”建设学科相关栏目对于提高期刊的篇均被引频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相较于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栏目,它们并不一定有优势;学报栏目发文比与栏目篇均被引频次呈弱的相关性。【结论】 高校学报不要被传统的期刊评价指标所束缚,要突出高校学报与高校学科建设的协同性,要从国际、国内、校内、学生4个层面开辟创新路径,建立“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可操作的转型网络新体系。
【目的】 了解当前非公资本参与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产业链的现状,为优化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环境提供参考。【方法】 对比分析国内外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梳理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产业链中非公资本参与的状况和路径,对现状提出思考和建议。【结果】 非公资本已通过参与期刊生产加工、期刊市场运营、产学研合作运营、国际版权合作与传播等方式参与到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过程中。【结论】 当前非公资本已经以不同方式参与到科技期刊出版产业链中。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了更好地发挥非公资本作用,共同助力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可考虑从对期刊实行分类管理、完善政策规范、支持期刊兼并重组和支持非公资本参与科技期刊市场化改革四方面着手,探索期刊相关管理机制的创新。
【目的】 在“双一流”建设和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大背景下,分析高校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的现状,揭示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方法】 从科研人员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全国191所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研人员在高校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度、认知和诉求3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部分学者未能深度参与高校科技期刊工作,亦未在学科方向上引领期刊发展,且不了解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的总体情况;认为高校科技期刊的根本问题是整体学科布局缺乏顶层设计,行政办刊模式制约其发展,在学术监督、评价评估和文化构建方面的作用不明显;认为高校科技期刊整体学科布局应与“双一流”建设学科布局大体一致;希望高校科技期刊能通过创办重点学科方向的中、英文新刊,实现学者办刊等举措来更好地服务学科建设。【结论】 高校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应采取以下策略: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实施学科前瞻布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坚定学科创新自信;围绕行业核心技术,助力社会经济建设;推进办刊模式改革,培育优秀学科文化。
【目的】 掌握我国科普期刊评价体系的演进与现状,厘清存在问题与优化空间。【方法】 采用文献梳理和综合分析结合的方式,讨论科普期刊已有评价体系的得失。【结果】 从科普期刊评价演进与存在症结切入,有针对性地提出智媒时代科普期刊评价的创新路径。【结论】 我国科普期刊评价应立足智媒时代的传受便利和用户新变化,尽快革新传统评价框架,打造凸显用户需求与体验,采用科学适用指标,重视智媒运用与技术创新的评价架构。
【目的】 引入透明性同行评议这一新兴概念,对其边界进行界定,并建构相应的发展框架,提出实践对策。【方法】 使用案例分析和文献搜集的方法,总结透明性同行评议的特点、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透明性同行评议的构建框架。【结果】 透明性同行评议解决了开放式同行评议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即作者发表论文的需求和评议专家保护隐私的需要,因此,透明性同行评议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更具实践优势。【结论】 透明性同行评议涉及作者、评议专家、编辑、读者,以及科研机构评价体系等主体。在透明性同行评议的探索过程中,应该继续坚持多元合作的原则,将同行评议的改良工作扩展到更多的主体当中。
【目的】 探索新的编校机制,提升科技期刊出版效率和发文质量,增强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方法】 分析编校业务现状及产生原因,探讨如何将科技期刊的编辑加工与校对工作分离出编辑部,以便编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上。【结果】 编辑忙于繁重的文字编校工作,对期刊学术质量投入减少;以适当的形式将编校工作交由独立的编校主体完成,可调整编辑人员的工作重心,使其更关注组稿约稿、选题策划,以及追踪科技前沿等,有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发文质量和竞争力。【结论】 可通过编校机制改革,将编校业务分离出编辑部,有利于期刊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发展。
【目的】 对国内外社科领域期刊作者贡献声明(Author Contribution Statement,ACS)政策进行调研,为国内社科领域期刊编辑部制定和完善ACS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调研国内外社科领域期刊网站上发布的ACS政策,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有ACS强制性要求及理由;提交ACS的时间与方式;ACS呈现形式;写作格式;ACS要素术语等。【结果】 在国外的17个社科领域内,都有期刊制定并实施了ACS,而ACS在我国社科期刊中没有得到普及。782种CSSCI收录的社科期刊中只有18种期刊有ACS政策,占比仅2.3%,涉及的领域包括中国文学、考古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和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国外期刊采用自由文本和采用CRediT受控词汇的期刊约各占一半。国内社科期刊都是采用自由文本表述形式,没有采用CRediT受控词汇表述方法。国内期刊ACS政策存在ACS表述较为简单、没有规定提交时间与方式、呈现形式不统一、写作格式不统一等问题,可从建立分层ACS政策、鼓励作者提交ACS,采用CRediT贡献分类法为基础规范表达ACS,与ORCID建立关联3个方面进行补充完善。【结论】 我国社科期刊很少制定实施ACS政策。建议社科期刊编辑部采用分层政策来推广实施ACS,采用规范的作者贡献要素术语,提高作者贡献的透明性和可获取性。
【目的】 分析和讨论国外学术期刊中近期开展的小组同行评议与协作同行评议的概念、流程以及优缺点,为国内期刊同行评议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数据库与网络信息,筛选、整理这两种同行评议模式的相关文献与资料,采用文献综述法进行主题归纳与分析。 【结果】 这两种同行评议模式都可能对改善审稿人表现、提高审稿报告质量以及审稿过程的透明度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受集体思考的影响、时间投入增加等局限性。【结论】 小组同行评议与协作同行评议模式对我国期刊同行评议的发展和创新有可借鉴之处,国内期刊可在开展集体对话、构建更具互动性的审稿机制、开展线下小组评审等方面作出更多尝试。
【目的】 了解作者在对退稿意见有异议时的申诉意愿,探讨申诉流程的建立。【方法】 采用麦客表单制作“作者申诉意愿调查”问卷,通过微信向作者发放问卷。收集问卷数据,分析作者既往的申诉情况及结果,探讨申诉策略以保证优秀稿件被录用。【结果】 41%的作者(306/738)在投稿过程中出现过对审稿专家意见有异议的情况,91%的作者(279/306)认为有必要向编辑部申诉,仅9%的作者(27人)认为不必申诉,不申诉的原因为浪费时间、申诉渠道不明、可以改投他刊、成功希望小。16%的作者(117/738)有过既往申诉史,23%(27/117)申诉成功。作者意向申诉的途径为致电编辑部、发邮件说明情况和请同行专家帮助。【结论】 作者的申诉意愿强烈,但最终进行申诉的作者却很少。期刊出版部门需健全作者的申诉渠道,鼓励作者进行申诉;编辑也要总结作者申诉原因,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目的】 分析科技期刊在抖音平台的传播现状,分析其实践经验及规律,总结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望短视频对科技期刊学术传播力的影响。【方法】 运用案例调研法和文献调研法,以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科技期刊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现状、实践形式、传播效果及普遍存在的问题。【结果】 科技期刊利用短视频平台,在传播学术内容、服务专家团队、科普学术热点、构建学者社交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 抖音短视频平台可以促进科技期刊逐渐延伸出内容碎片化、形式多样化的传播形态,进而降低知识理解的门槛,提升学术传播效率,扩大受众群体,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对知识传播的新要求。
【目的】 考察江苏省医药类学术期刊开展知识服务的相关情况,为小型医药类学术期刊社开展知识服务提供路径和方法。【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归纳出医药类学术期刊开展知识服务的路径和具体形式。搜索江苏省50种医药类学术期刊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调查各刊开展知识服务的情况和程度。【结果】 医药类学术期刊开展三个层次的知识服务,包括基本服务、知识检索、知识发现、工具与应用、移动和社交服务及多媒体服务。期刊知识服务情况与期刊影响力有关。江苏省大部分医药类学术期刊已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知识服务,但各刊在知识服务层次和形式方面都还有提升空间。【结论】 江苏省医药类学术期刊应完善知识服务形式,挖掘知识服务深度,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运用先进出版技术,扩大用户体量、增强用户黏性,利用期刊集群开展出版融合服务,有条件地开展付费知识服务尝试,为期刊发展赢得更多空间。
【目的】 探究新媒体出版在国际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上的应用,为国内期刊开展相关创新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调查、网络调研方法,针对图文摘要、视频摘要、播客这三种媒体业态,研究多家国际期刊和出版集团为提升论文传播效率所开展的相关实践,特别是在三者的提交与同行评议、生产与更新、展示和传播及版权方面的策略。【结果】 国际出版机构对于这三种媒体业态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提交激励机制不完善、展示效果不理想、出版机构持续更新动力不足、对独立性与引用性的关注度低等问题,相关提交、评审、发布、传播、版权等机制有待探讨和完善。【结论】 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方式向着多元化、多媒体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扭转,也将越趋繁荣。国内期刊可结合自身意愿、学科特征、发展规划,以及人力、技术和资金等情况,以国际相关应用先行者的经验为鉴,通过合理规划,以可执行、可持续、渐进的方式,将图文摘要、视频摘要、播客等媒体业态应用于期刊论文的出版和传播中。
【目的】 总结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科技期刊的封面特点,以促进我国科技期刊通过期刊封面增强内容传播与品牌建设。【方法】 对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的341种科技期刊封面按期更换比例、期刊封面的演进与美学特点进行调研和分析。【结果】 按期更换封面的科技期刊比例有所提升、演进速度明显加快、美感明显提升,版式表现出学科特点。同时,按期更换封面的期刊比例仍然偏低,封面规范性、美感、网络传播能力仍需加强,相关管理规范也存在滞后性。【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需要进一步提升封面的规范性与美感,增强在线与多媒体衍生品的创作与传播,管理部门也要与时俱进地改进管理规范,充分发挥期刊封面在学术成果传播中的重要价值。
【目的】 为提高期刊论文透明度和可读性,研究一种解决方案,使论文与其背后的数据、代码等科研要素有效关联,以支持研究结果的可重复验证。【方法】 首先,分析科研成果无法重复验证的现状和主要原因;其次,调研针对该问题目前的解决方案及局限;最后,设计出一种嵌入科研要素以支持在线重复验证的新型出版模式。【结果】 基于Apache Tomcat环境,在Java开发的论文发布平台上实现程序调用,在线验证论文研究结果。【结论】 所设计的在线重复验证新型出版模式丰富和补充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
【目的】 探索期刊集约化发展新模式,解决编务工作流程繁琐、工作量大、高强度、单调机械重复劳动等问题,实现编务工作整合。【方法】 采用实地参观、现场交谈及电话访问等方式对38种医药学期刊编务工作进行调研,结合编务工作中实际操作层面的共性问题,设计作者信息数据表和打印模板,利用Python编程推进编务工作的有效整合。【结果】 基于作者填写的信息数据批量生成对接期刊合作银行、编辑部财务、快递公司等部门的信息表单,并根据编务个性化需求实现邮寄信息表单的自动打印功能。【结论】 期刊编辑部工作整合应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期刊发展中的赋能作用,编务工作应最大限度地集成优势、统筹共性事务,以保证整个出版工作的有效开展。
【目的】 探讨学术期刊和论文跨学科强度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方法】 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13年Information Science and Library Science(图书情报学)论文及其所属期刊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每篇论文的布里渊指数(Brillouin Index,BI),以被引频次表征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以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特征因子及论文影响分值表征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对BI与论文被引频次和期刊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图书情报学论文的BI和被引频次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书情报学期刊的BI与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特征因子和论文影响分值均呈正相关,且与5年影响因子相关度最高。【结论】 图书情报学领域论文和期刊的跨学科性越强,越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力。
【目的】 1篇研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论文中竟出现40例男性患者,且该文于2013—2019年被引用了62次。对其进行引用分析,发现施引文献的来源、引用内容及引用情感。【方法】 这篇伪造数据的论文已被CNKI等重要期刊数据库删除,通过百度学术和Google Scholar发现被引线索,再结合CNKI数据库引文网络获取施引文献信息,最后通过OriginPro 2020b和VOSviewer软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结果】 62篇一级引证文献来自42种期刊;施引文献主要来自医药卫生领域;引用内容主要来自节点(目的)文献的参考文献,且存在多种错误;引用以复引和意引为主;引用情感为中性,多属于提及;引证文献的篇幅短、网络下载量少,且主题、共被引文献高度集中;多数引证文献的来源期刊出版周期短(旬刊最多,占33.3%)、年发文量偏高(中位数为4039);引证文献来源期刊的影响力偏弱(2019年CNKI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的中位数分别为0.229和0.341)。【结论】 部分普通医学期刊功能异化,大量重复出版同主题低水平文献,扰乱出版秩序,消解科学精神,应尽快落实《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和人才分类评价机制,遏制科研评价中论文相关指标的片面、过度和扭曲使用等问题,加快推进普通中文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出版发展进程。
【目的】 研究科技部和教育部发布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和《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文件细则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客观分析最新科技评价导向给期刊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方法】 采用态势分析(SWOT)方法,从内部优势(Strengths,S)、内部劣势(Weaknesses,W)、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O)、外部威胁(Threats,T)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此次科技评价改革对我国科技期刊产生的内部优势是可以重塑编辑的办刊初心;内部劣势是有可能会影响我国稿源总量,导致期刊对高质量论文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外部机会是可以重构我国科技期刊生态环境,提升国内科技期刊在科技评价中的权重以及中文科技期刊的关注度;外部威胁是“三类高质量论文”的界定会使国际科技期刊和顶级学术会议论文集分流我国的高质量论文。【结论】 科技期刊在新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并存,编辑应该根据不同期刊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抓紧优势和机会、蓄势而上,直面劣势和威胁、大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