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选择包含的内容

ISSN:1001-7143 CN:11-2684/G3 Email Alert  RSS   ENGLISH
  • 首页
  • 关于期刊
    • 期刊介绍
    • 数据库收录
    • 政策声明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编委会
  • 期刊中心
    • 当期目录
    • 往期目录
    • 专题专栏
    • 虚拟专辑
  • 特色资源
    • 特色栏目
    • 期刊案例库
    • 人物素材库
  • 学术活动
  • 作者中心
    • 投稿须知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 作者登录
  • 订阅
    • 纸刊订阅
    • Email Alert
    • RSS
  • 期刊动态与公告

2020年, 第3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0-09-15
  

  • 全选
    |
  • 特稿
    “双循环”战略视野下的科技期刊双语出版
    肖宏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973-979. DOI:10.11946/cjstp.20200903079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双循环”战略视野下我国科技期刊实现快速稳定发展的途径。【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国内外科技期刊现状,总结科技期刊双语出版的经验教训,抽提双语出版建设要素,阐明科技期刊双语出版的有效路径。【结果】 科技期刊双语出版是国内外非英语母语国家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科技期刊在中文期刊占比达到90%的情况下,努力发展中文期刊双语出版,改变办刊定位和内容质量定位,改变出版方式和传播方式,这是提升科技期刊办刊质量水平、提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影响力的有效措施。【结论】科技期刊必须结合新时代的需要,融入国内外创新发展的“双循环”市场需求,主动打破语言壁垒,创新传播方式,才能有效提高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双循环”发展战略的综合能力。

  • 论坛
    学术期刊网络舆情危机与对策
    张小强, 刘文斌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980-987. DOI:10.11946/cjstp.20200220009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厘清学术期刊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与产生原因,给出具体应对策略。【方法】 以新媒体和危机传播原理为基础,分析学术期刊网络舆情危机的具体案例和传播指数,结合学术期刊特点进行阐释性分析。【结果】 学术期刊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传播力较强,其特点为更强的潜伏性、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会威胁期刊及相关机构形象并引发信任危机,也会影响期刊日常办刊。编辑、作者、审稿人等的失范行为是学术期刊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学术期刊出版利益相关人众多以及新媒体的传播也对危机产生发挥了催化剂和提供环境的作用。【结论】 学术期刊要通过执行学术规范和建立危机传播管理制度、主动参与社交媒体并进行实时舆情监测、举办舆情应对与危机传播的人员培训来预防危机产生。当危机发生时,学术期刊要做好主管部门、主办单位、审稿人、作者之间的内部沟通,同时及时回应问题、正确应对媒体、放低姿态并锁定核心利益相关人诉求以做好外部沟通。

  • 论坛
    Nature影评的科学文化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
    黄雯, 沈圣, 朱奕铭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989-995. DOI:10.11946/cjstp.20200225012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Nature影评文章的分析,探讨我国科技期刊从科学研究成果发表到推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办刊新思路。【方法】 采取内容分析法,运用Python工具对Nature影评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量化编码和可视化呈现。【结果】 Nature的影评栏目所涉及的电影以科学题材为主导,兼有剧情类型片。影评文章主要是对电影内容的概述,并从科学文化角度对电影涉及的科学知识进行解读。影评的作者以拥有自然科学背景的学者为主,亦存在少数具有社科背景的学者。【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可以借鉴Nature影评栏目的办刊方式,从宗旨更新、内容拓展、人才加持3个方面发展新思路,以拓展期刊的受众范围,加强期刊的科学传播效应。

  • 论坛
    军改背景下军队院校综合性期刊发展策略
    张建业, 樊艳芳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996-1003. DOI:10.11946/cjstp.20200305017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军队革命性重整重塑的背景下,分析改革对军队期刊的影响,提出军队院校综合性期刊的发展策略,为军队期刊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方法】 通过CNKI检索收集文献,对有关军队院校进行调研,并结合《空军工程大学学报》有关统计数据及办刊实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军队院校期刊受改革影响,产生期刊业务不停动荡、人员流动加快、管理模式亟需重建等问题。【结论】 军队院校综合性期刊应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找准生存位置,坚持综合性发展方向,合理利用期刊评价指标,在期刊知识生产、出版与发行全过程中积极运用媒体融合技术,并按照复合型、高素质的要求对编辑队伍进行全方位培养。

  • 质量建设
    医学期刊对学术论文伦理审查和处理方式的调查及分析——以重庆市医学期刊为例
    曾玲, 罗萍, 王维朗, 冉明会, 张辉洁, 唐宗顺, 张学颖, 唐秋姗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1004-1008. DOI:10.11946/cjstp.20200301015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医学期刊编辑部对医学伦理规范的知晓度,调查其如何处理违背医学伦理的论文, 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重庆市23种医学期刊编辑部对国内外主要医学伦理规范的知晓度,在审稿中主要审查的医学伦理内容,如何处理违背医学伦理的论文,已出版的论文中是否存在违背医学伦理的情况及如何处理。【结果】 重庆市医学期刊对医学伦理规范知晓度比较高,95.65%的编辑部对医学伦理审查有要求,在日常工作中主要审查的内容包括人体试验是否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批(100.00%)、是否获得患者知情同意(95.45%)、是否保护患者隐私(81.82%),但对动物实验的伦理审批和对临床试验注册的审查有待加强。编辑部在审稿时发现有违背医学伦理的情况时,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国内外规范。但是对于已发表的论文,如果存在违背医学伦理的情况,并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结论】 编辑部应进一步加强对医学伦理的审查,对于出版前和出版后的医学论文存在违背医学伦理的情况,都应有相应的处理措施及流程,以促进我国的医学研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

  • 质量建设
    Publons审稿人特征给我国英文医学期刊国际化审稿的启示
    雷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1009-1016. DOI:10.11946/cjstp.20200219008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Publons医学领域最活跃的审稿人特征及其审稿特征,为英文医学期刊编辑利用网络遴选审稿人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Publons医学领域审稿次数最多的250位审稿人的专业和地理分布,审稿、发文、被引计量学指标和审稿期刊的水平。【结果】 审稿人及审稿数量全球分布不平衡;审稿人学术阶段有多样性;部分审稿人只为WoS来源期刊审稿。审稿人发表论文数量、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数量、被引频次、h指数与经验证审稿总次数、过去12个月经验证审稿次数均为正相关;经验证审稿总次数和过去12个月审稿次数正相关。【结论】 英文医学期刊编辑应增加审稿人多样性,重视论文数据和方法审核,合理安排单篇论文审稿人的专业构成;同时加强初审,选择适合期刊水平和近期发文、审稿较活跃的审稿人。

  • 质量建设
    科技期刊编辑职业倦怠与功能性躯体不适的关系研究
    李晓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1017-1022. DOI:10.11946/cjstp.20200228014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科技期刊编辑目前的职业倦怠与功能性躯体不适的关系,以期为改善这一群体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职业倦怠普适性量表和健康问卷身体症状群量表,以现场或网络调查的方式对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倦怠与功能性躯体不适的现状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秩和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同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期刊编辑职业倦怠与功能性躯体不适的相关关系。【结果】 共纳入211名研究对象,其中58.8%的编辑无职业倦怠表现,34.1%属中度倦怠,7.1%呈高度倦怠状态;有躯体症状困扰的编辑共152名,其中102名属于轻度困扰,43名属于中度困扰,7名属于重度困扰。四肢或关节疼痛、感觉心跳剧烈或快速、气短、感觉疲劳或精力不足是科技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或0.01)。【结论】 科技期刊编辑职业倦怠心理与躯体症状的困扰程度有关,倦怠组受功能性躯体不适的影响更严重;在保持良好的职业氛围下或可通过缓解编辑躯体不适症状,预防或者缓解期刊编辑的职业倦怠情绪,保持编辑对其工作的热情。

  • 质量建设
    科技期刊资深编辑“传帮带”助力青年编辑成长的策略
    于荣利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1023-1027. DOI:10.11946/cjstp.20200321025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充分挖掘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潜力,有效发挥科技期刊资深编辑“传帮带”的作用,使青年编辑快速成长,为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生力量。【方法】 通过研读相关文献,结合笔者传帮带经历,分析资深编辑优势、当代青年编辑特点及“传帮带”实践中常见问题,对资深编辑传什么、如何帮、怎么带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资深编辑对青年编辑的“传帮带”主要涉及传工匠精神、经验、利器,帮制定培训计划、定位职业发展、做思想工作,带入行、带工作这几方面。【结论】 以老带新,资深编辑“传帮带”青年编辑,在和谐、共进的氛围中有效缩短青年编辑成长周期,增强青年编辑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

  • 数字出版
    “两微一端”融媒体传播模式研究——以地学科技期刊为例
    陶华, 常宗强, 郑军卫, 叶喜艳, 王曲梅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1028-1034. DOI:10.11946/cjstp.20200303016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地学科技期刊“两微一端”融媒体平台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提出地学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策略。【方法】 通过普查法统计2017—2018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的130种地学类核心期刊的微信平台、科学网微博、超星客户端的建设及运营情况,采用R语言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对各平台宣传指标的传播贡献力进行分析。【结果】 地学期刊“两微一端”融媒体建设中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和地域差异,平台互动性较弱,不同平台间缺乏内容联动,通过贡献力分析发现微信平台用户关注量对期刊传播效力的贡献最大。【结论】 地学科技期刊需要通过多媒介导引、精细化用户管理、设立微刊专栏、规范平台管理制度、打造集群化融媒体平台等经营策略,有效推进期刊“两微一端”融媒体平台建设,提升我国地学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力。

  • 数字出版
    科技期刊信息一体化融合平台建设研究
    李靓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1035-1041. DOI:10.11946/cjstp.20200330029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以科学传播为诉求的科技期刊信息一体化融合平台的功能需求与构建框架。【方法】 结合已有研究,重新界定科技期刊的科学服务价值,并采用系统分析法对科技期刊信息一体化融合平台的功能需求、功能设计和结构框架进行深入探讨。【结果】 通过把握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中的“科学人”和“媒体人”的身份,从功能需求与设计出发,构建科技期刊信息一体化融合平台框架。【结论】 科技期刊信息一体化融合平台是以科技期刊为枢纽构建的,以科学传播为目的的系统,包括科学信息输入整合子系统、科学信息分类验证子系统、科学信息媒体发布子系统、科学信息应急发布子系统和科学信息应用交易子系统5个部分,为科学信息管理、科学信息传输、科学信息转化等提供一体化服务。

  • 数字出版
    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传播风险及其规避对策
    邹霞, 张小强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1042-1047. DOI:10.11946/cjstp.20200306018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风险的规避对策,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的效果。【方法】 归纳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形成和放大的风险类型,分析其具体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结果】 学术期刊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面临着意识形态风险、著作权风险、学术伦理风险与表达风险。这四类风险实际上是期刊在意识、规制、人员、流程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被新媒体传播放大的结果。【结论】 学术期刊要想规避新媒体传播风险,不仅要强化风险意识、完善规制、自查过刊、从严把关,做好源头风险排查;还要善于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平台、资源和用户等优势,创新各类风险的监管方式,防范和应对风险放大。

  • 数字出版
    我国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实践现状分析——以中科院科技期刊为例
    唐果媛, 吕青, 张颖, 王微, 周楠, 郭高波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1048-1056. DOI:10.11946/cjstp.20200407035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我国科技期刊推动科技成果传播创新发展的有效措施,以促进期刊发展。【方法】 选取中科院科技期刊为分析样本,采用网络调研法对中科院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新媒体发展现状;利用专家访谈法对典型期刊的新媒体传播实践进行访谈,挖掘运营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中科院科技期刊在新媒体运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新媒体运营人才缺乏;新媒体内容体量不足、创新不够;新媒体运营经费短缺;新媒体配套政策缺失。【结论】 提出我国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的建议:明定位——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定位决定是否应用新媒体;出政策——主管主办单位应制定指导性意见与操作细则;强人才——加强科技期刊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建核心——建立“小核心”“大核心”融媒体平台;肯投入——设立新媒体专项基金。

  • 能力建设
    中国工程院《工程》系列期刊特色举措及进展探析
    严晓昱, 李红, 翟自洋, 丁宁, 陈冰玉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1057-1067. DOI:10.11946/cjstp.20190915063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中国工程院《工程》系列期刊概况、办刊特色和建设进展,为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工程》系列11种期刊,重点以《工程(英文)》为例。【结果】 《工程》系列期刊办刊特色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1)制度安排上,在工程院总体部署和推进下,发挥“全院办刊”优势,依托全体院士,凝聚中国工程院、相关高校和出版单位力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学者和编辑队伍建设上,组建编委会、青年通讯专家群和专题编委会等学者队伍,学者多层次,学科广覆盖;多数期刊主办方采用合作编辑部模式,共同保障学术和编校质量。(3)内容特色上,把握前沿,围绕前沿主题出版专题是关键举措,双语出版是重要策略。(4)出版宣传上,面向全球拥抱开放获取,采用传统与社交媒体多种形式精准传播。在各主办单位共同努力下,《工程》系列期刊影响力显著提升,10种英文期刊中,8种被SCI-E数据库收录(其中1种进入JCR Q1区,5种进入Q2区,2种进入Q3区),2种被ESCI收录。【结论】 《工程》系列期刊在较短时间内成为我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刊群,发展潜力良好,应努力建成国际一流工程科技期刊群。

  • 能力建设
    科技期刊融合科学与传统文化的封面设计策略
    张辉洁, 唐秋姗, 曾玲, 唐宗顺, 罗萍, 冉明会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1068-1074. DOI:10.11946/cjstp.20200218006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Genes & Diseases封面图像设计为例,探讨封面设计新模式,为同类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提供实践经验。【方法】 总结国内外代表性期刊Cell、Cell Research和Protein & Cell的封面设计经验,分析Genes & Diseases 封面图像设计特征,并统计分析封面文章的学术影响力,评价封面设计策略的有效性。【结果】 学术编辑在封面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能够恰当选择封面文章,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并且有效提高期刊封面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结论】 我国生物医学类科技期刊应重视封面设计,以有效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 能力建设
    学术期刊移动传播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余菁, 邬加佳, 莫传伟, 王维佳, 孙慧兰, 徐杰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1075-1080. DOI:10.11946/cjstp.20200218006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广东省公开发行的17种学术期刊为调研对象,评析学术期刊移动传播效果,为提升期刊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将期刊情况、网站情况、微博使用情况、微信公众号使用情况、入驻数据库客户端情况和期刊自有App 等数据代入已构建的学术期刊移动传播力评价模型,分析和探讨媒体融合下学术期刊移动传播力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为验证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依据学科分类将期刊分成社科期刊组和科技期刊组,比较两组期刊移动传播指数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纳入研究的17种学术期刊中,移动传播指数较高的是《电镀与涂饰》《体育学刊》《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器官移植》《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等,提示此类期刊的移动传播力较强。由于学术期刊移动传播指数的二级指标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该指数也是动态变化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组别之间的移动传播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构建的传播模型受学科因素的影响小。【结论】 此评价指标模型同时具有动态变化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是可操作且科学合理的,能够明确学术期刊移动传播工作的指导方向和提升策略。

  • 能力建设
    科技期刊开放数据“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出版策略
    于成, 唐乐水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1081-1086. DOI:10.11946/cjstp.20200414038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阐明通用数据仓储是未来开放数据出版的主导性媒介之一,我国科技期刊的数据出版应与通用数据仓储相融合。【方法】 在文献分析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开展的数据仓储出版实践案例,提出科技期刊借力通用数据仓储的数据出版策略。【结果】 科技期刊与通用数据仓储的结合,是提升开放数据出版水平的有效途径,现阶段可采取“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相结合的策略。【结论】 短期来看,借船出海是提升我国混合期刊和数据期刊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长期来看,建立自主的、有国际影响力的通用数据仓储,吸引来自海内外的数据资源,是更根本的发展之道。

  • 评价与分析
    基于被引的基础学科学术期刊OA质量评价思路——以物理学科为例
    王新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1087-1100. DOI:10.11946/cjstp.20200512048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定量分析物理学科学术期刊OA的现状,探索基于被引的OA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OAJ)和OA论文的学术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基于WoS对2016—2017年JCR分类中物理学科348种期刊以及8个分支的OAJ和OA论文的数据进行统计,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在开放率、被引率和期刊接受度这3个维度上,对OAJ和OA论文的11个指标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 整个物理学科有39种OAJ,开放率为11.21%;OA论文的总开放率和总被引率分别为28.37%和35.95%,OAJ对OA论文总开放率和总被引率的贡献分别为30.0%和23.99%;高被引论文开放率为41.87%,对被引的贡献率为40.56%。OA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4.35次,略高于全部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8个分支期刊的接受度均值区间为[962,301],而OAJ的接受度均值区间为[1032,50]。【结论】 物理学科的总体OA水平在30%左右,OA论文的主流贡献来自复合期刊;其中凝聚态物理分支的开放程度最低,与学科规模不匹配。提高高被引论文的开放率是扩大学科OA规模、提高OA学术质量的快速和有效途径。高被引OA论文开放率和被引率是评价一个学科OA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也是OA的价值体现;期刊的刊文量可用于期刊的接受度分析。

  • 评价与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特征分析
    杨睿, 王宝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1101-1109. DOI:10.11946/cjstp.20200321025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这些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的特点,为其他有潜力的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文献调研、网站调研、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入选科技期刊的主办及主管单位、学科类别、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系统剖析,同时通过SCI收录情况与JCR分区指标对顶层的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进行重点分析。【结果】 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项目重点支持英文期刊;以域选刊,重点关注优先建设领域;所有期刊均被SCI收录,主要引证指标表现优秀。梯队期刊兼顾中、英文期刊;资助数量最多,覆盖学科领域较广;整体国际学术影响力不高,但其中的中文期刊具有较高的国内影响力。高起点新刊项目主要支持英文期刊,关注优先建设领域。【结论】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在国际影响力、主要引证指标、出版体系等方面呈现出尖兵引领、梯次跟进的态势,同层次期刊可以逐步探索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模式,冲击更优、更强的国际一流期刊;未受到资助的期刊可参照相应的指标不断追跑,从而促进我国科技期刊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 评价与分析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后缀标注规则的解析
    代小秋, 殷宝侠, 吕延伟, 贺欢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1110-1115. DOI:10.11946/cjstp.20200609057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后缀的组成特点,分析不同DOI编码组成方式的优、缺点。【方法】 选取Springer、Wiley和Elsevier出版社旗下期刊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旗下期刊为样本,分析不同出版社出版的科技论文的DOI编码组成特点。【结果】 国外期刊论文DOI编码后缀多为期刊的ISSN、出版年、期、论文流水号或在刊名后接出版的年、期、论文流水号,DOI后缀中含有期刊名称缩写,具有较强的可读性;2020年3月以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DOI后缀多为期刊的ISSN、出版年、期、论文流水号,2020年3月以后其DOI后缀更改为稿号,在DOI编码中仅能识别出期刊的CN号和投稿日期,其优点是可以满足在编排规范一致的情况下,网上优先发表的论文与纸刊论文具有相同的DOI,从而加快论文的数字化传播速度。【结论】 目前,DOI后缀组成无统一标准,我国各出版单位应联合制定统一标准,增强DOI的标识性、易读性,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DOI后缀组成方式。

  • 简讯
    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吉林召开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9): 1116-111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我们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主  编:张薇
常务副主编: 初景利
ISSN 1001-7143
CN11-2684/G3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33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731室
邮编:100190
电话:010-62572403
E-mail:cjstp@mail.las.ac.cn
微信公众号
cas_cjstp
版权所有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