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探求适合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方法】 统计科技期刊在Web of Science、SciEngine、EurekAlert及相关网络平台数据,结合《中国科学》杂志社19种科技期刊近年来的改革举措和发展实践,探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可行方案。【结果】 《中国科学》杂志社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向集群化、国际化、专业化和数字化发展,从吸引优质稿源、提高影响力、宣传推广等方面着手,不断缩短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差距。【结论】 《中国科学》杂志社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其旗下科技期刊的学术指标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其办刊实践可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提供借鉴。
【目的】 探讨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培育世界一流期刊背景下农林高校期刊的发展现状,为我国农林高校期刊实现更好、更具特色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并讨论农林中文核心期刊、农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主办期刊和农林SCI期刊的发展现状。【结果】 我国高校主办的农林中文核心期刊占农林中文核心期刊总量的31.76%,其CNKI综合影响因子均值低于各学科期刊的整体均值。我国高校主办的农林期刊中仅2种期刊被SCI收录。全球范围内仅由高校独立主办的农林SCI期刊占农林SCI期刊总量的13.95%,且高校主办SCI期刊的JCR影响因子均值明显低于该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值。【结论】 期刊应集群化发展,并与世界知名出版商进行合作出版;“双一流”建设农林高校主办的期刊应借助一流学科平台和学术资源优势,实现专业化发展,同时,也要呼吁将学术期刊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农林高校期刊要围绕“脱贫攻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点主题进行策划,打造特色专栏,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实现农林高校科技期刊更具特色的发展。
【目的】 探索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策略,以助力中国科技期刊冲刺世界一流水平。【方法】 通过研读相关政策和研究文献,结合对Nature、Science、The Lancet、Cell等不同类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分析,解析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概念及内涵,探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议。【结果】 卓越的办刊理念、全方位的国际化水平、世界一流的人才队伍、先进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汇聚一流前沿成果、卓著的科学声望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必要条件。“高、精、尖”和“稳、准、狠”的办刊策略,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充分条件。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要理性且准确地认知其内涵,始终坚持卓越的办刊理念、国际化战略、人才战略、质量战略和集群化战略。【结论】 中国科技期刊既要扎根祖国大地,又要学习世界一流期刊的成功经验,从办刊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吸收借鉴,才能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路径。
【目的】 为了落实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精神,从技术层面研究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策略。【方法】 结合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克服传播障碍、创新内容表达形式和增强服务平台的智能化和交互性的方法。【结果】 利用机器翻译实现双语出版,克服中文科技期刊国际交流的语言障碍;利用虚拟现实立体展示技术,实现内容表达的创新;构建期刊群智能化服务平台,提升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和交互性。【结论】 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科技期刊的出版,可以有效地扩大中文期刊的传播范围,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的智能化水平,从而极大提高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有利于培育出世界一流期刊。
【目的】 探讨我国学术期刊规范著录作者贡献声明对科研评价及科研合作的必要性,以期推动期刊编辑对作者贡献声明的重视和应用。【方法】 通过维普资讯期刊服务平台和问卷星网络调查平台,了解我国学术期刊作者贡献声明的著录现状及期刊编辑、作者等对其的认知态度,结合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等部门近期印发的相关文件,分析普及作者贡献声明的时代背景及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 作者贡献声明记录的是知识生产过程中合著者的分工和贡献,起权责标识作用。推广和规范著录作者贡献声明,是完善我国学术治理体系,提升学术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利于合著者高效合作、协同攻关,促进科研诚信治理和学术评价。【结论】 我国学术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应尽快启动作者贡献声明的规范著录,推动论文署名的事实匹配和价值匹配的统一,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
【目的】 分析2006年Nature开放式同行评议实验存在的问题,为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的实践提供参考与对策。【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对Nature开放式同行评议实验的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开放式同行评议中参与者心理问题、对学术优先权的担忧、编辑作用过强、技术环境的影响、激励机制的缺失、评议质量的设置问题是Nature 2006年开放式同行评议实验的失败原因。【结论】 改变技术环境、用区块链技术可解决参与者的心理障碍问题;采用预印本技术、出版后同行评议、区块链技术可确认学术优先权;采用出版评议报告的学术激励和区块链代币功能的物理激励方式可建立激励机制;设置开放式同行评议和评论两种方式,以及由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编辑职能。
【目的】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学术交流体系发生结构性重塑,揭示该背景下学术期刊服务重构框架与实施路径,在发挥学术期刊既有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开拓移动化服务。【方法】 采用系统分析法,对学术期刊服务重构框架,即服务目标、服务功能和服务链重构等方面展开系统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服务重构路径。【结果】 学术期刊移动化服务目标是提供用户友好型、适应移动社交场景的学术服务模式,围绕用户需求建立新的价值曲线,实现学术期刊、数据库、移动平台与社交服务机构等服务链节点重构。【结论】 学术期刊应树立移动优先服务意识、优化面向移动场景的工作流程、创新增强型学术内容运营模式。
【目的】 为防止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出现“语际变换式”剽窃行为,提出相关策略。【方法】 采用解析法、归纳法、案例法对“语际变换式”剽窃行为进行界定和分析。【结果】 该剽窃行为具有隐蔽性强、裁定困难、关注延迟的特点,且会严重影响下游学术文献的纯净性。为有效防范和识别该剽窃行为,需综合治理。【结论】 杜绝“语际变换式”剽窃行为的措施主要包括:增强检测技术,把区块链技术嵌入到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松绑名利之间的强关联;提高对“语际变换式”学术剽窃行为的认识,从源头杜绝该行为;加大监管和追责力度;加强编辑的责任意识和跨界意识。
【目的】 通过对7家论文中介网可操作代写代发论文的医药卫生类期刊(以下简称“可操作期刊”)进行调查与分析,以了解其特征与状况,旨在为防范此类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对策依据。【方法】 利用论文中介网站及与其客服对话等方式搜集可操作期刊目录,再通过CNKI和维普等期刊数据库提取可操作期刊的相关信息。【结果】 论文中介网可操作期刊多为非核心期刊,版面数多、刊文量大、稿件需求量大的期刊容易受到论文中介机构的关注。【结论】 第三方中介代写代发论文现象严重,需各方共同应对和打击。期刊社应因刊施策,并强化漏洞堵塞、人员自律、稿件甄别等工作;期刊审批管理部门要定期评估期刊并实施淘汰制;作者要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中介诱惑;期刊社及主管部门、高校及研究机构等要构建联合防范机制,从源头阻击代写代发违规问题;互联网商家要从技术层面予以辅助。
【目的】 探讨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在论文审理中应遵循的伦理学原则,以提高编辑对科研和出版伦理学的认识。【方法】 通过阅读文献并梳理工作经验,总结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在论文审理中应遵循的伦理学原则。【结果】 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中,编辑应审查作者是否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无伤害和有利原则、特殊保护原则;在涉及动物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中,编辑应审查作者是否遵循3R原则;其他伦理学原则包括诚信原则、公平公正原则、保密原则和谨慎负责原则。【结论】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应根据论文类型遵循不同的伦理学原则进行论文审理,以提高审稿能力和出版质量。
【目的】 探索运用科研管理分析工具SciVal助力期刊编辑及时发现研究热点、个性化选题及精准约稿的方法。【方法】 以2016—2019年肿瘤领域论文为研究对象,基于SciVal的全域微观概念模型创建组稿专题,根据主题显著度遴选热点专题;根据SciVal的海量作者学术画像快速遴选肿瘤领域的国内外组稿专家。【结果】 SciVal为肿瘤领域的选题策划提供全球基准数据,包括肿瘤领域全球研究热点52个,最新研究热点6个,肿瘤领域高影响力专家20位,核心学术团队4个。【结论】 通过SciVal的文献数据挖掘技术来提炼研究热点并发掘核心团队的方法,可为期刊编辑的选题和组稿提供多元化的方法支持,也为大数据时代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目的】 探讨行业期刊进行选题策划的方法,提升选题策划的质量。【方法】 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新媒体资源,结合金属加工杂志社选题策划实例,归纳出几种选题策划的途径及方法。【结果】 结合行业热点进行选题策划,注重实效性和内容深度,提升期刊内容的可读性,可使期刊获得更多读者的关注和认可,提升期刊的行业影响力。【结论】 提高选题策划质量,可有效提升期刊内容的可读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期刊在行业的影响力。
【目的】 对《广东农业科学》“缩短出版周期—增加载文量—提升期刊影响”的办刊实践挫折进行反思,为科技期刊变更期刊出版周期、合理设置载文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广东农业科学》与部分国内综合性农业科学类优秀期刊(《中国农业科学》《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华北农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和《南方农业学报》)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出版周期及载文量对期刊的影响。【结果】 在稿源质量有保障的情况下,缩短刊期,适当增加载文量,对提升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有积极作用。【结论】 当前“压缩载文量—做小分母—提高期刊影响因子”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减少载文量不一定能提升期刊影响力,建议将载文量重新纳入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以抑制过度压缩载文量的不良现象,积极推动科技期刊的繁荣发展和科研成果的及时传播;结合在线优先出版、网络首发等渠道,进一步缩短论文发表时滞,可确保学术成果的首发权与快速传播,有效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和学术影响力。
【目的】 深入总结近年来期刊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出版发展现状,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数据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等,通过大量查阅网站、报告、政策,提取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梳理国内外OA期刊出版最新进展。【结果】 大型传统出版商已经通过给予OA选项和创办OA期刊等方式支持OA出版;完全OA出版商发展迅速,已经有多家中小型出版商出版了上千种OA期刊。OA网络平台发展迅速,OA论文的数量呈现大幅上升,质量也不断提高。国内外机构为推动OA发展采取了很多重要举措。【结论】 期刊OA出版已成为文献传播的主流机制,建议我国政府以第二大科研产出国身份,从政策、资金、研究、商业模式、舆论导向等方面,制定相关措施支持OA出版期刊的发展。
【目的】 分析我国英文SCI科技期刊中作者国际化占比的现状,促进其国际化发展。【方法】 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和重点期刊类项目的51种期刊为研究对象,统计期刊的基本情况并研究其国外作者论文占比以及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作者的发文比例,阐述期刊刊名、与国际出版商合作、OA出版形态等因素对期刊国际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国外作者独著占比与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关系。【结果】 这些期刊中国外作者独著占比整体较高,国外作者主要来源于美国、德国、英国等;普遍存在整体载文量低、出版规模小等问题。【结论】 建议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从吸引世界杰出学者为期刊作者,影响因子和载文量“双效”发展,以及探索国际传播新方式等方面加强建设,加速国际化发展。
【目的】 探讨特征因子百分位用于期刊学科内及跨学科评价的可行性。【方法】 以JCR收录的4个自然科学学科期刊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学科期刊的特征因子百分位与SNIP、SJR、影响因子百分位之间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 4个自然科学学科内期刊特征因子百分位与SNIP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与SJR和影响因子百分位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01)。特征因子百分位与SNIP、SJR、影响因子百分位在4个自然科学学科间也均有显著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17、0.815和0.830(均为P<0.001)。【结论】 特征因子百分位具有一定的期刊评价效力,可作为期刊评价体系的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