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深入分析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期刊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政策规范建设现状,为国内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期刊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以CSSCI和JCR中SCIE和SSCI收录的信息资源管理领域(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期刊为调研样本,并结合是否已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政策的标准,最终确定61种期刊为分析对象,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梳理分析其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政策规范。 结果 国外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期刊大多属于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其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的政策规范基本成体系。相较于国外,国内该领域期刊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政策建设尚在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性和体系化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政策。 结论 国内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期刊应积极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趋势,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提升其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在宏观战略视角下,以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和相关行业领域治理理念,赋能领域期刊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在微观实施视角下,各期刊应制定符合学科特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政策,在期刊网站设立明确的政策栏目,明晰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规范和边界,制定违规使用处理措施,同时保留期刊的自由量裁权。
目的 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介入学术出版领域引发负面连锁效应的过程,据此探索基于学术出版场景的GenAI规制进路。 方法 基于风险链条梳理负面连锁效应的形成过程,从商业利益视角分析AI商业化激化负面连锁反应的方式,再通过匹配风险特征和政策法规提出规制进路。 结果 GenAI通过11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认知错误循环、学术失信泛滥、学术不公放大4种负面连锁效应,AI商业化则通过固化学术成果生产方向、重塑学术研究评价体系、提高学术出版经济壁垒激化负面连锁反应。 结论 GenAI规制进路需同时关注场景适配、政策衔接与动态调整:首先,要立足学科场景、出版活动角色进行风险等级分类与责任分配;其次,要在数据治理、知识产权领域实现法律规定与实施细则的有效衔接;最后,需构建基于沙盒测试与触发式更新的动态治理机制。
目的 探讨我国医学期刊官网中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伦理规范构建现状,并提出AIGC伦理审查制度完善策略。 方法 选取《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4版)》中遴选的421种医学期刊为研究对象,检索各期刊官网,调查其对AIGC伦理规范要求情况。 结果 在纳入的421种医学期刊中,仅100种(23.8%)对AIGC伦理规范提出具体要求,凸显整体伦理意识薄弱。不同语种、第一主办单位、数据库收录(类别与数量)期刊AIGC伦理规范要求差异较大,中文期刊伦理规范建设滞后于英文期刊。各刊针对AIGC伦理规范的表述在范围界定、披露要求与署名政策方面不清晰、不统一,对AIGC伦理审查制度建设不够重视。 结论 我国医学期刊应加强AIGC伦理规范构建力度,通过“政策规制+技术保障+责任声明”三位一体方案,强化编辑培训,重视官网建设,从而促进AIGC伦理审查制度完善。
目的 对五大国际学术出版集团商业模式转型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为我国学术出版机构的转型发展总结经验启示。 方法 综合运用SWOT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总结归纳法,对五大国际学术出版集团商业模式转型的背景、特征展开分析并总结经验启示。 结果 五大国际学术出版集团积极参与开放获取出版、持续整合科研服务平台和工具、协同升级为知识解决方案服务商、主动探索人工智能与优质资源的深度融合,在学术出版转型中抢占先机、强化市场影响力、拓展新的营收渠道、布局新兴业务模块。 结论 我国学术出版机构应以开放获取期刊建设为契机,主动融入开放学术交流生态系统转型;加强多元化经营,延伸学术出版产业链;以平台为支撑,推进期刊集群化建设;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工具运用,深入挖掘学术资源价值。
目的 全面审视科技期刊编辑群体的就业质量,并据此提出应对就业变革的有效举措。 方法 从宏观与微观双重层面出发,收集并分析2020—2024年《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中“人力资源”部分数据,采用“问卷星”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规模问卷调查并分析1058份有效问卷的相关数据。 结果 科技期刊编辑群体的就业规模较为平稳、岗位类型设置多样、从业人员素质较高、职业发展方式丰富且职业情感较为浓厚,整个群体的就业质量表现良好。但是,行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潜在风险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力冲击,导致编辑群体就业质量的提升还有一定障碍。 结论 加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赋能科技期刊就业生态,提升编辑群体数字技能、分门别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动态更新职业分类、探索做好人机协同布局,以此推动整个科技期刊行业形成匹配高效、机会充分、保障健全、流动顺畅的就业格局。
目的 探讨我国眼科学高影响力机构发文的结构特征,为中文医学期刊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实证数据参考。 方法 基于SCIE数据库获取我国眼科学高影响力机构,结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验证机构在国内的影响力,对比分析高影响力机构2010—2024年在中英文数据库眼科学期刊中的发文倾向变化。 结果 我国眼科学领域的科研论文产出规模相对稳定,但外流严重,SCIE论文数量逐年递增,而中文期刊的总发文量及刊均发文量均呈下降趋势;高影响力机构的科研论文产出规模持续扩大,但在中文期刊中的发文量逐渐减少,在中文期刊总发文量中的占比却呈上升趋势。以上特征中文核心期刊表现更为显著。 结论 我国眼科学领域的科研论文外流持续加重,中文期刊规模缩减速度快于高影响力机构稿源流失速度。破解需强化政策执行监督,重构期刊评价体系,打造自主数据平台,引导期刊回归办刊初心。
目的 为从根本上将学术不端阻遏在形成之前,基于数智技术和主体交联构建前置化、系统化、智能化的学术不端风险分级预警体系。 方法 利用访谈法收集学术研究者、出版单位、监管部门等对学术不端治理的认知与要求,通过网络检索、电话调查等了解学术不端预警实践进展,运用德尔菲法收集专家意见并识别学术不端预警关键因素,采取逻辑分析法构建学术不端风险分级预警体系并分析其实现机制。 结果 创新性设计学术不端风险分级预警体系,构造学术不端风险预警指数(RAM)度量学术不端可能性。基于数据采集、分析研判、即时预警3大子系统,通过跨平台嵌入式模块进行流程预警、负面预警、互动预警,面向学术研究各环节、学术出版全流程、学术生态多领域协同避免萌芽态学术不端行为。 结论 学术不端风险分级预警体系是将学术不端防范关口前移的开拓性研究与前瞻性探索,促进学术不端治理从事后惩戒向事前预防的根本转变,从而有效维护学术诚信,确保学术研究健康发展。
目的 从定量角度探讨期刊实施科研数据开放政策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效应,从而推动期刊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并为期刊制定相关科研数据开放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方法 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的中文期刊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期刊科研数据开放政策的实施情况,随后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评估科研数据开放政策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政策效应,并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及异质性分析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结果 科研数据开放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且政策效应在不同属性的期刊中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 结论 期刊通过制定并执行科研数据开放政策,不仅能够提高研究论文的透明度和可靠性,还能增强期刊的学术声誉,从而扩大其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
目的 规范学术出版并加速预印本的传播,对预印本的引文格式进行标准化界定。 方法 通过网络调研梳理期刊论文以及预印本平台中存在的引文格式,对比分析国内外与预印本引用相关的标准。 结果 科技期刊论文中的预印本引文格式与预印本平台的推荐不尽相同,亟须对预印本引文格式开展标准化工作。 结论 应将预印本作为独立文献类型纳入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引文要素应充分反映预印本资源的特点,采纳国际已有的标准规范格式,并在编排上契合参考文献著录标准。
目的 通过分析集群化发展现状,探索集约化路径,以期解决我国科技期刊分散化、同质化问题,为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的顶层设计、规模化发展和个性化建设提供参考,提升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基于国内63家科技期刊集群的数据,归纳分析集群的成立阶段、运营单位类型与资金来源、期刊规模与语种分布、运营管理模式、学术影响力、学术服务探索、国际合作情况、数字出版与新媒体平台方面的特征。 结果 总结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集群而不集约,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滞后,人才队伍架构与培养模式不清晰,筹资渠道单一、商业模式不清晰等,并给出发展建议。 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成效显著,规模和质量提升加速,但是区域与学科失衡等结构性问题突出,有待同行进一步探讨。
目的 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探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在国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策略,分析其多模态话语的呈现形式、构建逻辑与传播机制,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方法 用Python抓取2024年1月1—31日X与Facebook平台点赞量排名前60的帖子,共计120篇,运用内容分析法与多模态话语分析法相结合进行研究。 结果 在图像模态中,论文成果类内容占比最高,形式以“文字+图片”形式为主;文字模态多为陈述句,使用专业术语,保障学术精准性。 结论 在文化层面,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增强视觉传播力;在语境层面,因媒制宜,强化议题响应;在内容层面,构建多模态协同传播矩阵;在表达层面,优化语言系统,打造统一视觉识别体系。
目的 探析我国科技期刊刊群发展脉络及数字刊群出版平台建设现状,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文献和资料调研方法,结合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文献和互联网搜索引擎及相关官网信息,通过梳理20余年来我国在科技期刊刊群建设和数字刊群自主出版平台构筑中的推动因素,分析典型案例的实践探索和发展特点。 结果 2000年以来,我国出版业转企改制和数字转型以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金资助的不断推进,先后形成了以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光学期刊联盟及中华医学会为代表的科技期刊专业刊群联盟和数字刊群出版平台,以及科学出版社的SciEngine、 清华大学出版社SciOpen等一批自主的数字刊群出版平台,且正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结论 在一系列举措推动下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我国科技期刊刊群建设已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并逐步具有自主运营的数字刊群出版平台。这将有助于我国科技期刊未来的集约化、集团化发展。
目的 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入选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特点及影响期刊遴选和评估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促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举措。 方法 基于《202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文期刊)和《期刊引证报告》(JCR)(英文期刊)的主要计量指标数据,对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的中英文期刊(领军期刊、梯队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比分析了一期资助但未入选二期项目期刊的相关指标变化趋势。结合项目申报与评估要求(项目规划可行性、学术影响力、办刊团队、出版运营与传播能力),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讨论。 结果 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中英文期刊的总体资助率分别为35.1%和50.4%,综合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等定量指标并非期刊能否入选的决定性因素,项目规划可行性、办刊团队、出版运营与传播能力等定性因素在项目评估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入选的中英文期刊均高度集中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教育部3大主管单位(中文占比72.5%,英文占比78.5%)及北京、上海等科研强省(市)。 结论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遴选结果体现了定量指标与定性评估并重的综合导向。“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遴选理念与实践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并加强倡导学者办刊、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出版规模与学术质量并重、提升编辑出版服务能力、加强可持续发展和平台建设等方面。
目的 解析ESCI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特征,为中文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力提升提供借鉴。 方法 采用多元统计、数据分析等方法,从期刊基本信息、英文显示度、选题策划、引文指标等方面分析14种ESCI收录中文科技期刊的特征。 结果 14种期刊通过完善英文官网和英文元数据展示,被多个国际数据库收录,建立起国际化传播体系。然而,它们在全球学术影响方面仍面临挑战,表现为自引率高、零被引文章多,学科排名靠后。 结论 中文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定位差异化推进国际化进程:对于具备一定国际显示度的期刊,应聚焦国际前沿主题追踪,深入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必要时增加发文量并转型为双语出版,直接助力国际传播力提升。对于尚无国际显示度的期刊,需着力加强英文内容显示并加入集群化平台,以争取国际数据库的收录为契机来提升国际显示度。
目的 通过对2015—2024年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的梳理,探讨当前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的焦点内容、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践发展建议,推动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方法 借助Citespace等量化分析工具对2015—2024年CSSCI数据库中关于期刊评价研究方面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探讨期刊评价研究的现状。 结果 2015—2024年,我国期刊评价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研究作者和机构呈集群化发展特征,“期刊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等关键词为研究的焦点。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分布在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评价指数研究、评价体系建设以及对期刊评价工作的理性反思等方面。 结论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构建分层融合、学科适配的弹性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构建符合中国特色并被国际社会认可的科学评价体系,积极推动我国期刊评价研究成果的落地实践,助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目的 探讨我国被SSCI收录期刊2020—2024年全部作者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布的动态变化,为推动我国被SSCI收录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 利用InCites数据库,收集2020—2024年我国被SSCI收录期刊指标及发表论文所有作者的国家和地区分布,进一步比较2020—2024年各年度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我国被SSCI收录15种期刊的发文量、影响力指标及其变化趋势等。 结果 2020—2024年,我国被SSCI收录的15种期刊发文量和国际合作论文占比(11.85%~47.80%)差异均较为显著。 2020—2024年,共有97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在我国被SSCI收录15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其中我国学者发文量最大且论文贡献度逐年上升,但论文篇均被引频次低于全部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除中国外,美国学者对我国被SSCI收录期刊的论文贡献度最高,但发文量及其占比逐年下降;W7国家学者发文量逐年升高且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于美国、中国论文及整体平均水平。在2020—2024年各年度全部论文中,国外作者在我国被SSCI收录期刊的发文量和贡献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未来,我国被SSCI收录期刊应在保证国内优质稿源的基础上、主动组约国外知名专家学者的优秀论文,积极主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升期刊全球显示度吸引国外学者投稿等,从而推动我国被SSCI收录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