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明确中文科技期刊的定位和作用,为全方位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办刊能力,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思路与参考。【方法】 对中外文科技期刊的定位与作用、中外文期刊论文的认知维度和中外文科技期刊的差距进行比较分析,以澄清当前学界、业界相关认识误区。【结果】 中外文科技期刊和中外文期刊论文侧重于不同的范畴和维度,不能只从单一的维度进行简单比较与评价。【结论】 中文科技期刊应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服务国内科学研究,服务科技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目的】 在国家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相关研究与实践进行归纳梳理,把握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了解其发展脉络,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建议。【方法】 从文献计量分析和主题分析视角对20余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相关研究与实践进行系统综述和述评。首先,根据期刊发展重要事件节点及其发展变化特征,将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相关研究分为3个时间阶段,分别是1998—2003年、2004—2015年、2016—2021年,并对各阶段研究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其次,从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期刊办刊队伍建设、期刊质量控制、期刊出版模式发展、期刊国际化与影响力建设5个层面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进行主题阐述。【结果】 1998—2003年,不同层次期刊主体在时代背景影响下较为关注发行量、编辑、质量、国际化、产业化等研究主题;2004—2015年,相关研究主题呈现出集中性、多样性的特点,可归纳总结为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期刊办刊队伍建设、期刊质量控制、期刊出版模式发展、期刊国际化与影响力建设5个方面;2016—2021年,除延续先前研究主题外,还出现知识服务、增强出版、同行评议等新的研究方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也进入研究视野,相关研究内容多样性明显提高。【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顺应政策,推进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与时俱进,优化科技期刊办刊队伍;立体出版,促进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内容为王,稳步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满足需求,树立科技期刊品牌与声誉;技术参与,推进科技期刊出版传播转型升级。
【目的】 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对科技期刊用户服务方式进行创新,以期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也为我国科技期刊的用户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遥感学报》新媒体运营实践,采用问卷调查、用户访谈、数据分析3种方法,多维度调研用户对新媒体服务的需求,利用多种新媒体手段为学生、青年学者、资深专家等不同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结果】 通过实践,《遥感学报》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收获了大量新的用户和粉丝,在吸引优质稿源、组织学术活动、扩大期刊影响力等方面均有所提升。【结论】 科技期刊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深入分析不同用户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提供差异化服务,加强各媒体平台的互联互动、互促互补,实现新媒体与科技期刊的融合创新,助力一流学术期刊建设。
【目的】 基于开放同行评议内涵及类型的理论分析,调研专家的接受度,提出专家接受度高且正面影响大的开放同行评议类型,以加快开放同行评议实践进程,并改变办刊主体对开放同行评议的认知偏差。【方法】 利用逻辑学的概念界定方法探析开放同行评议的理论内涵及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揭示评审专家对不同类型开放同行评议的接受度及评价。【结果】 专家对开放同行评议接受度的差异较大。其中,向专家匿名公开审阅同篇稿件的其他专家意见、在网络平台以匿名身份公开评价稿件且可互动,期刊对外匿名公开专家全部审稿意见及各提交时间点三种类型的接受度较高,且被认为对审稿过程产生的正面影响大。公开专家身份尤其是向作者公开,被认为是负面影响大的模式。【结论】 学术期刊可尝试专家接受度高且可操作性强的开放同行评议类型,包括同篇稿件专家互相匿名公开意见,通过官网或社交媒体匿名公开全部意见,循序渐进扩展到开放特征更显著的其他类型,逐步增强同行评议的开放性,推进同行评议的高质量发展。
【目的】 在高风险社会背景下,探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同行评议韧性治理四维路径,为同行评议治理提升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 剖析现行同行评议社会韧性、结构韧性、制度韧性、功能韧性等风险挑战,以区块链出版平台Pluto Network为例,探求全程化、网络化、整体性韧性治理效能升级路径。【结果】 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韧性治理适用于同行评议治理领域,可在评议前强化赏罚分明的评议信誉共识,评议中提供相辅相成的信息验证支持并实行明暗相参的辩证评议制度,评议后规正各得其所的后续资源配置。【结论】 Pluto Network平台的同行评议韧性治理为我国带来启示,包括引入评议信誉预警彰显社会韧性、注重评议数据支撑补齐结构韧性、探索多元评议机制升级制度韧性、延长评议价值链条拓展功能韧性。
【目的】 探究投稿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机制,依此以面向投稿者的视角为科技期刊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 通过访谈16位有投稿经历的投稿者获取资料,借鉴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内在逻辑,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确认投稿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结果】 投稿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投稿主观规范、投稿知觉行为控制和投稿行为态度三类,其产生影响的逻辑分别表现为投稿者的遵从、评估和感知,并依此构建形成投稿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结论】 从投稿主观规范、投稿知觉行为控制、投稿行为态度三个层面对科技期刊建设提出建议,以提升投稿者的投稿意愿,促使其完成投稿行为。
【目的】 结合科技期刊实例,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短视频平台的特征,并从传播学视角提出可供科技期刊实践参考的短视频平台运营策略,为我国科技期刊更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提供路径建议。【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对当前科技期刊短视频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并基于已有数据分析对比三大短视频平台的特点。【结果】 短视频基于特殊社会语境发展起来,科技期刊短视频内容需要进行议程设置,运营策略应结合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特点,传递文化价值。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5个方面具有共同点,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在短视频平台运营上,科技期刊应采取5个对策:传播主体专业化,即培养短视频思维;传播内容差异化,有针对性地选择平台;流量渠道纵深化,引导用户深度互动;受众分布立体化,圆心式发散议程;传播效果持久化,丰富期刊文化标签。
【目的】 调研我国科技期刊在B站的传播实践现状,分析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为我国科技期刊科学布局B站、提升期刊影响力提供借鉴。【方法】 利用网络调查法,深度剖析21个科技期刊B站账号的基本情况、发布频率、内容主题特征及传播指数。【结果】 21个科技期刊B站账号布局存在以下特点:账号命名规范,但认证数量较少;视频作品数量差异明显,更新频率整体偏低,部分期刊作品发布缺乏持续性;视频内容以直播录屏形式的讲座/报告/研讨和成果分享为主;整体的传播指数偏低。【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需重视圈层网站传播、主动布局B站,开展多样化选题策划、满足专业需求,强化科普服务理念、推动公众科普,抓住B站传播特点、增强用户黏性,以提升学术期刊社交媒体传播效果,扩大期刊社会影响力。
【目的】 分析国际顶级科技期刊的学术短视频运营模式,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短视频运营提供借鉴。【方法】 采取个案分析与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Nature、Science、Cell 3种国际权威科技期刊的学术短视频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国际顶级科技期刊的短视频生产与运营规律。【结果】 科技期刊通过稳定持续的信息传播、富有创意的内容包装、跨媒体矩阵组合、社群化的学术短视频运营方式,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传播能力。【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短视频运营需坚持用户导向原则,以优质内容为核心,采取创新表现形式提升传播能力,重视学术媒体的融合出版,构建跨媒体学术传播矩阵,利用科技期刊的品牌优势,推进短视频学术社区建设。
【目的】 基于涉农信息传播研究视角,剖析融媒体时代下我国农业科普期刊存在的问题,探寻农业科普期刊的融媒体转型路径,助力我国农业科普期刊创新发展。【方法】 面向陕西省8个重点农业生产县区的农户、专业合作社成员、驻村扶贫干部及农业科研院(所)工作人员等群体开展问卷调查和专项访谈,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当前,陕西省农民对获取涉农信息的媒介渠道、信息可信度、传播成效的满意度不高。农业科普期刊作为涉农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面临着融媒体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结论】 农业科普期刊通过入驻社交类短视频平台、深耕专题,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推动组织、人才、平台、市场多层融合等路径,进一步构建“融媒体+”的农业科普期刊新格局,提升农民对涉农信息传播成效的满意度,进一步实现农业科普期刊的学术意义与时代价值,助力我国乡村振兴发展。
【目的】 了解目前中国SCI期刊总体表现以及与国外出版平台的合作情况,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平台建设,以及国外出版商的挑选提供参考。【方法】 以同时被SCI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比分析相关学科期刊,以及不同出版平台的SCI期刊的表现。【结果】 总体上,中国大部分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发文量较低,其中,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的SCI期刊表现相对更好,国内期刊平台建设相对较弱,不少出版社开始由“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着力打造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结论】 中国SCI期刊实力总体偏弱且学科覆盖度不高,借船出海仍是目前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较为有效的方式,而打造我国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的需求日益凸显。
【目的】 了解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情况,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Scopus数据库、《医学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的数据,对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学科和地区分布、基金项目论文、国际合著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0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为46.38万篇,较2019年增加了19.8%;根据《科学引文索引》数据,2020年中国作者共计发
【目的】 在开放同行评议的大背景下,探讨会议论文同行评议得分与其被引频次的关系,从而分析同行评议结果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在科研评价中的关系,为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基于OpenReview平台提供的ICLR会议论文的公开评审数据,将全部论文划分为口头报告、海报展示和拒收论文三类,运用文献计量和统计分析方法探究论文的同行评议得分与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结果】 三类论文在评审得分和被引频次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同行评议得分与被引频次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 同行评议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在科研评价方面的一致性较高,但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文献计量指标应是对同行评议的重要补充。科研评价体系应该是建立在定性同行评议的质量评价基础上,融合定量文献计量指标,形成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融合评价模式。
【目的】 考察在中国科协支持的项目中,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办刊情况,探析不同主办单位新创办英文期刊的特点及差异。【方法】 根据中国科协官网、国家新闻出版署及WoS提供的数据,统计分析受资助期刊数量、取得CN号的期刊数量、SCIE收录期刊数量,以及期刊引用指数(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JCI),归类统计与分析不同主办单位新创办英文期刊的情况。【结果】 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中,主办单位为高校的受资助期刊数量最多,学/协会和科研院所分列第二、第三。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中,主办单位为高校的受资助期刊数量仍排名第一,科研院所和学/协会分列第二、第三。从取得CN号、被SCIE收录、JCI等指标来考察,高校新创办的科技期刊的平均指标均高于其他主办单位的新创办期刊。学/协会主办新刊的各项指标整体低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办期刊。【结论】 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办英文科技期刊表现较好;出版社新创办的英文期刊未来可期;而学/协会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新创办的英文期刊应有的地位和重要性彰显度尚有进步的空间,需要上级期刊管理部门助力其发展,通过支持一流期刊发展, 促进一流学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