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提出“以文评刊”的学术期刊评价方式与实施策略,为优化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当前以引文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期刊评价方式存在的现实问题,以体育学术期刊为例,提出“以文评刊”的具体内涵与实施路径。【结果】 新媒体环境下“以文评刊”的实施路径包括:划清体育学术期刊报道内容的学科边界;构建学科专家库和网络评审平台,对论文进行学科共同体内的专家同行评议和读者评论;基于论文质量评议和相关指标结果,对期刊进行年度评价;多元监督,确保评价过程及结果的透明与公平。【结论】 以引文指标为主的评价方式无法真正评价学术期刊的质量;在学术期刊评价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的“以文评刊”的方式,是未来学术期刊评价的发展方向。
【目的】 明确科技期刊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现状,找出科技期刊在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及内在和外在影响因素,找准我国科技期刊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可行路径。【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检索、经典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召开座谈会,寻求我国科技期刊在创新发展中提升服务能力和支撑作用的具体策略和实施方案。【结果】 有效的服务路径主要包括提升科技期刊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加强科技期刊集群化、精品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建设,强化创新成果的多媒体宣传,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建设国家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结论】 在国家创新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期刊编辑要肩负起历史使命,响应时代的号召,积极推动科技期刊服务国家创新建设和社会进步。
【目的】 调研我国传统媒体跨界融合特征,探析我国科技期刊跨界融合的发展方向。【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跨界融合的概念及研究现状,结合案例分析传统媒体跨界融合特点。【结果】 科技期刊要坚持从平台、内容、传播3个方面进行跨界发展,围绕用户需求提供优质内容与跨界服务,增强科技期刊的引领作用。【结论】 科技期刊可通过增强出版跨界关联更多的知识点及服务;也可以在平台上提供更多围绕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还可以拓宽服务对象及范围,通过跨界教育、跨界科普等扩大社会影响,惠及大众,从而实现科技强国。
【目的】 以期刊发展的阶段性影响力提升和宣传范围扩大为准绳,基于价值导向原理分析新媒体背景下地学期刊供需主体价值导向差异。【方法】 借助调查问卷形式,从编辑角度了解地学期刊编辑精准推送价值导向,从读者角度分析需求主体精准推送价值取向,并分析二者的协调程度。【结果】 在阅读方式与出版形式、精准推送意愿、推送途径方面,供需双方价值导向高度协调;在推送内容及推送形式、推送时效方面,供需双方协调程度较低;供需双方对收费推送的价值导向不同,供需基本失调。【结论】 按需出版精准推送是一种适合供需双方的形式,并将逐步向个性化、精细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符合个性化期刊出版发展轨迹。
【目的】 分析医药学论文方法论部分重合现象的具体类型,探讨处理方法,指导作者规范写作和提高科研诚信意识。【方法】 整理和分析近年来笔者所在期刊投稿中方法论部分重合的具体案例,探讨其是否属于学术不端的界定方法,并提出处理建议。【结果】 部分方法论重合的案例属于引文不规范等技术性学术失范问题,部分属于学术不端行为,部分属于对公知公用方法的合理描述。【结论】 方法论重合现象有多种表现,应根据文章内容,采取专家判断模式与计算机审查模式相结合的复合判断模式对其性质进行判断。建立由各行业学科专家和资深编辑组成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及学术不端疑难案例数据库,以便于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定与监管。利用新媒体手段,以附件二维码的形式,对方法论具体步骤进行说明,有利于学术传播。
【目的】 调查高校科技期刊网站出版伦理制度建设现状,探讨高校科技期刊网站在宣传和推广出版伦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方法】 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收录的338种已有官方网站的高校中文科技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列表(2019—2020年度)中的79种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调查期刊官方网站上出版伦理制度建设情况。【结果】 多数高校中文科技期刊和高校自主出版的英文期刊网站上发布的出版伦理制度不完善、稿件处理流程不清晰,缺少出版伦理监督反馈平台。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合作办刊的英文期刊网站上发布的出版伦理制度较全面,涉及面较广。【结论】 科技期刊编辑部应提高出版伦理意识,参考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的做法,在网站醒目位置设置“出版伦理”栏目,并完善网站上的出版伦理制度内容,明确出版流程,同时在网站上建立有效的社会公众监督平台,利用期刊网站宣传和推广出版伦理知识,为我国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目的】 分析中外生科类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总结可供借鉴的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方式和手段。【方法】 选取6种中外代表性的SCI收录期刊,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各期刊的微信、微博、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平台以及官方网站的运营现状。【结果】 国内外学术期刊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形成以期刊官方网站为主,社交媒体平台为辅的运营模式,运营内容主要为文章导读、论坛会议新闻、人事及其他信息集锦3种类型。生科类学术期刊的新媒体推送形式多为导读+原文官方网站链接,推送形式较为单一。【结论】 学术期刊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中,应该做到多角度差异化定位,积极构建多媒体矩阵;深挖传播内容,创新推送形式;细分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与受众形成多向互动,积极积累内容资源。
【目的】 了解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系列期刊的数字化及新媒体平台建设情况,为我国科技期刊走数字化和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以《柳叶刀》系列期刊为研究对象,采取网络查询的方法,对其网站、微信、Facebook、Twitter、LinkedIn、微博、YouTube、App等平台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柳叶刀》系列期刊搭建了重点突出、功能齐全、多媒体融合的专业化网站,打造了丰富多元、各具特色的社交媒体服务平台,且提供简便易用、用户友好型终端App,形成了数字化出版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健康生态体系。【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应学习《柳叶刀》系列期刊的先进经验,运用最新的数字与传播技术,深耕自身优势内容资源,打造全媒体融合产品矩阵,提供多元复合的服务模式。
【目的】 为改变科技期刊采编与排版生产、网络发布分离的出版模式,探索科技期刊的编排一体化,促进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发展。【方法】 通过对《含能材料》数字出版流程再造的实践总结,探讨科技期刊出版一体化的相关问题。【结果】 《含能材料》借助整合的排版云平台与采编系统,实现了科技期刊的采编与排版、发布的一体化。【结论】 编排一体化,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出版,HTML、PDF等多元发布,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丰富传播渠道,有利于中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目的】 通过对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提升计划”)两期A、B、C三类项目的中科院英文科技期刊主要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提升计划”实施7年来的资助成效,并提出期刊的影响力提升策略。【方法】 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2—2018版)发布的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Clout Index,CI),辅以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Total Cites,TC)和国际他引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表征中科院属80种英文科技期刊中入选“提升计划”的61种期刊和未入选的19种期刊评价指标变化的差异,并讨论这些差异与入选“提升计划”的相关性。【结果】 在CI、TC和IF值较高的情况下,入选两期项目的61种期刊与连续入选两期项目的34种期刊在2012—2018年各指标的增幅明显优于未入选的19种期刊,CI值增幅分别高出30.2%、23.8%,TC值增幅分别高出72.1%、81.8%,IF值增幅分别高出16.1%、-4.1%。通过考察CI值较高、TC和IF值增幅明显的7种增长型期刊提升影响力的5个主要途径,总结分析其具体办刊举措以供其他期刊参考。【结论】 “提升计划”结合恰当的办刊举措对中科院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表现出较显著的成效。
【目的】 探讨英文学术期刊,特别是动物类学术期刊建立科学严谨的编委遴选模式的方法。【方法】 以《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为例,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底层数据,利用VOSviewer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深入分析相关学科领域的作者群、研究机构以及竞争期刊的特点。【结果】 针对期刊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全球范围内挖掘、遴选潜在编委的新模式。【结论】 以大数据为基础,建立新的编委遴选模式,将打破期刊固化的编委推荐方式,活化以编委会为中心的组稿工作,提升期刊对优秀稿源的吸引力,进而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目的】 在优秀稿源大量外流的情况下,深入了解地学科技工作者投稿行为的倾向性,探索地学类非SCI收录中文期刊争取优秀稿件、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途径。【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地学科技工作者的投稿习惯,分析不同作者群体的需求,结合《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的办刊实践进行讨论,提出获取高质量论文的方法。【结果】 作者投稿时普遍注重期刊的品牌、数据库收录状况、期刊影响因子,以及稿件评审、出版周期等因素。不同作者群体发表文章的目的明显不同,因此在选择发文期刊上有明显的倾向性。科技工作者普遍期待期刊的数字化,尤以微信等移动传播方式最为广泛接受。【结论】 地学类非SCI收录的中文期刊特别需要加强约稿、组稿的力度,选择合适的组稿负责人是关键;学术共同体的资源和平台优势有助于期刊获得优质稿源。提高数字化程度、缩短出版周期和提高审稿质量,有利于期刊获得优质稿源。
【目的】 基于《2019 年CWTS莱顿大学排名》介绍全球高校开放获取 (Open Access,OA)情况, 分析当前OA现状并探究可能的原因,以期为我国OA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推进我国OA进程。【方法】 采用网络调研法研究CWTS 排名中OA数据统计方式,并以此为基础,从全球、国家、高校三个层面分类评估OA情况。【结果】 欧洲和北美洲高校OA程度较高,亚洲和非洲高校OA程度较低;美国和中国参与OA的高校数量最多,分别为173所和165所。英国和美国是全球高校OA参与度最高的国家;全球OA程度最高的大学为土耳其毕尔坎特大学,全球OA排名前50的高校中,33所为英国高校,占比66%,美国高校7所,占比14%,中国高校1所,占比2%。【结论】 欧洲和北美洲的政府、科研资助机构及高校在OA方面采取了较多有效措施,并已取得一定成效。虽然我国参与OA的高校数量较多,但OA程度普遍较低,OA涉及多方利益,政府、出版界、学术界需共同努力推进我国OA进程。
【目的】 分析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近10年的发展态势及其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的作用,研究中国化学期刊与学科发展的匹配度,为优势学科的一流期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分析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在规模、影响力和国际显示度方面的客观表现,并对中国学者在化学领域的发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8年,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影响力不断提升,但载文量却不断下降,期刊的国际显示度一般,英文期刊表现略优于中文期刊。对比中国本领域的发文情况,化学期刊的规模、影响力均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需求。【结论】 我国化学类科技期刊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建议化学期刊扩大总体规模、提升学术影响力、吸引本领域优质稿源,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龙头”和“龙尾”的作用。
【目的】 寻找我国学术期刊关于ORCID注册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充分发挥ORCID对学术期刊的作用,以及普及ORCID在科研中的应用。【方法】 调查分析我国学术期刊的ORCID注册、标注、解析及采编系统集成情况,总结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学术期刊应用ORCID的发展方向。【结果】 学术期刊作者登记ORCID的意识较薄弱,分享成果意愿不强烈;作者注册信息不够规范,缺乏专门机构和人员的审查和验证;作者ORCID信息更新不及时,录入不完整;缺乏对所有作者ORCID主页的高效解析追踪;ORCID应用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远远不够。【结论】 学术期刊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建立学术科研标准,在采编系统中积极嵌入ORCID服务平台;利用ORCID的优势,努力做好作者和审稿专家ORCID注册和录入信息规范化及解析准确化等方面的工作;与其他研究机构展开广泛合作,加大ORCID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促进学术出版生态的健康有序发展,推进学术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和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