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结合媒体融合深入发展的大背景,探讨学术期刊媒体融合新体系的构建和内部运行机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和对国内个别期刊媒体融合实践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新的融合体系。【结果】 创造性地提出学术期刊媒体融合“一个体系、三大平台、一种机制”的“131”构建模式,根据该模式形成“市场运营+内容生产+管理评价”的融合新体系,建立体系内部三大平台间“融合互动-支撑服务”的运行机制。【结论】 学术期刊媒体融合新体系能够有效推进媒体融合进程,实现我国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
【目的】 探索智媒时代适应智慧化媒体发展的科普期刊创新发展路径,为我国科普期刊转型升级提供策略,并为科普期刊从业者提供应对措施。【方法】 运用案例分析、对比研究和归纳总结的方法,从智媒时代科普期刊的用户需求入手,探索科普期刊创新发展的CUBI模式。【结果】 智媒时代科普期刊应以打造智能化科普平台为商业目标,以打破知识鸿沟为用户目标,在内容上致力于拟态化的立体呈现,在交互上聚焦开放化的智能交互。【结论】 科普期刊应构建智能化采编和信息分发系统,一线编辑应学习新技术、形成智媒素养,运营者应打造智媒思维下的“科普期刊+”新型运营模式,相关主管部门应鼓励和支持科普期刊智媒化转型智库的建设,以满足科普期刊用户在沉浸式体验、知识碎片化、信息智能化、人机互动体验等方面的需求。
【目的】 从科技期刊作者角度出发,分析当前稿件外流的原因。【方法】 采用访谈及调查问卷方法,对不同层次的科技期刊作者进行调研,分析不同作者的投稿动机。【结果】 单位对投稿期刊有要求,可选的国外SCI、EI收录期刊更多,期刊国际影响力大和审稿更公平是国内作者将稿件投到国外期刊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同层次的作者在投稿原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 需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奖励政策,提高作者向国内优秀期刊投稿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缩小国内期刊在期刊影响力、评审机制等方面与国外期刊的差距,以满足研究人员需求。
【目的】 了解目前我国代表性医学学术期刊的论文发表偏倚情况,为我国医学期刊相关办刊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医药、卫生类各学科排名第一的16种期刊,考察它们的论文发表偏倚情况,并分析发表偏倚产生的原因、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16种期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表偏倚。发表偏倚的产生是多因素造成的。发表偏倚会对循证医学实践、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产生负面影响。减少发表偏倚需要研究者、审稿专家、期刊编辑和基金资助者的共同参与。期刊作为连接各方的纽带,对减少发表偏倚发挥着关键作用。【结论】 发表偏倚是客观存在的。学术期刊应通过培训提高科研人员素质、规范并改进审稿和录用流程、保持编辑角色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以实际行动呼吁理性认识等减少发表偏倚。
【目的】 分析论文交易的需求特征和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诱因。【方法】 从QQ群提取2018年9月12日—2018年11月12日的所有聊天记录(4898条),从某电商平台获取“代写”类产品(4473个)截至2019年2月7日20…26的交易记录(174875笔)及部分评价信息等数据。对获取的聊天记录与交易记录消息进行关键词去重、筛选、合并与频次统计,得到信息发布时段分布、需求分类、涉及期刊、“代写”产品的地区分布等统计结果。【结果】 QQ群发布论文交易类广告的时段主要集中在工作日的上班时间,内容主要包括论文买卖和期刊级别;某电商“代写”产品累计销售额达769.681万元,其店铺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和上海,其产品主要分为晋升类、工作类和学习类。【结论】 学术评价的“唯论文”导向是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原因;“代写”产品的“效率高、文笔好、查重率低”是重要诱因;对论文交易双方的惩治较轻、惩治难度较大等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实施成本低;期刊编辑随意开具录用通知和社内发票、同意更改作者或署名单位等不规范操作无意间为学术不端打开了“后门”。
【目的】 针对审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审稿主观性、消极性、盲目性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即将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应用于审稿环节中。【方法】 以“抗震性能”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对得到的1147条文献信息进行统计,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结果】 分析机构、学者互引和合作关系,以及高频关键词的分类,并应用于稿件遴选、审稿人鉴别、审稿机构定位以及审稿队伍建设等具体环节中。实践证明运用CiteSpace进行审稿可以优化审稿流程,维护诚信、健康的审稿机制。【结论】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审稿方法可帮助编辑掌握审稿主动权,提升自身专业修养和独立工作能力。
【目的】 系统介绍新型论文综合管理平台Arpha Writing Tool(AWT)的功能和特点,为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同行搭建论文管理系统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网站调研和模拟投稿的方法,全面了解AWT系统的流程和功能。【结果】 AWT支持在线写作、在线同行评审、在线稿件编排加工和在线论文出版,在支持多样化的同行评议方式和数据论文写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结论】 建议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同行在建设或升级投审稿系统时考虑整合作者协同在线写作、丰富研究要素元数据描述、支持多样化同行评议以及在线出版等功能。
【目的】 探讨在大数据时代提升我国学术出版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措施。【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总结国际学术出版集团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状况与最新策略。【结果】 国外学术出版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策略包括5个方面:提升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内容出版平台功能;加强基于技术创新的多模态数字内容建设;开发基于数据决策分析工具的知识服务;变革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版流程;加强基于开放获取的数据仓储开发。【结论】 我国学术出版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是:通过整合优质内容强化数字资源建设,采用智能技术优化学术出版流程,深化具有高附加值问题解决方案的知识服务,建立基于开放获取科研成果的长期制度。
【目的】 针对目前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普遍存在信息传播效果不佳的现状,提出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方法】 对5个活跃的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效果进行调研,把这5个公众号分为科普类和学术类两个类别,以微信传播指数的最新版本(V13.0)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进行量化分析,从定位策略、内容运营策略和服务运营策略3个角度分析了这些公众号的整体运营情况。【结果】 这5个公众号的信息传播效果良好,科普类公众号的微信传播指数优于学术类,传播效果与发布文章的数量不呈正相关;微信平台的精准定位、公众号内容的精心策划和完善的平台服务功能,是这些公众号运营成功的关键策略。【结论】 科技期刊宜通过构建微信矩阵联盟、基于互联网思维发布信息、加强平台团队建设等路径运营微信公众号,紧跟新媒体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微信平台的影响力。
【目的】 总结医学科技期刊退稿稿件的作者申诉情况,对其审稿意见及申诉结果进行分析,为编辑了解该类稿件的处理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2018年被退稿后作者提起申诉的稿件,分析其审稿意见特点、作者的申诉理由以及对应的申诉处理结果。【结果】 申诉论文的退稿原因各异,因写作问题而被退稿的稿件申诉成功率相对较高,因新意不足或科学性错误被退稿的稿件申诉成功率为0。在各类申诉理由中,作者认为可以根据退稿意见修改的论文申诉成功率相对较高,因对退稿意见不理解而提起的申诉均维持退稿处理。部分申诉论文的退稿意见过于笼统,并未提出具体的指导建议。【结论】 客观详尽的退稿意见可以有效减少申诉事件的发生。编辑应根据申诉稿件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帮助作者接受稿件的最终处理意见,这也是提升作者投稿体验和维护期刊形象的关键。
【目的】 促进科技期刊论文的高效传播,精准提高科技期刊显示度。【方法】 基于《应用生态学报》审稿专家数据库、作者数据库和读者数据库的75275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并结合编辑工作实践,构建科技期刊论文单篇精准推送客体指标体系,并优化远程投稿系统。提出科技期刊论文单篇精准推送方法,并于2018年1月开始在《应用生态学报》实施,对影响该方法精准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该方法需要改进之处。【结果】 科技期刊论文单篇精准推送方法践行一年以来取得较好的效果,2018年至今每期都能收到对推送文章和期刊感兴趣的反馈。影响该方法精准度的因素包括研究方向的准确录入、推送客体的科学确定和推送方式的正确选择。【结论】 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巧妙融合,加上数理统计方法的广泛应用,为学术论文单篇精准推送服务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目的】 以世界科技出版公司为镜鉴,分析我国借助数字出版平台实现科技期刊“造船出海”的可行性和基本思路。【方法】 总结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的发展脉络及市场演变,借助资料流概念说明平台品牌和期刊品牌相互促进的“造船出海”策略,结合我国实际阐释其可行性,并指出建设思路和需克服的困难。【结果】 我国完全有能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出版平台,将期刊的市场化运营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和国际化。【结论】 需将内容资源视为在不同载体之间自由流动的可增值的资料流,打破期刊出版机构之间的壁垒,建立整体协调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内容资源充分流动起来,实现价值的无限增长。
【目的】 从多维度、多指标融合的信息计量视角来综合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为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方法】 以国际图书情报学期刊为例,从学术影响力(FAI)、社会影响力(FSI)和共被引网络影响力(FCO)3个维度选取指标来构建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模型。对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使用相关性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因子分析、二维坐标四象限、三维空间坐标映射等方法对3个维度评价和样本期刊级别进行划分。【结果】 8个传统引文指标间呈高度正相关,10个Altmetrics 指标间呈不同程度正相关,且2个维度的指标在整体上与内部间都具有较显著的一致性。共被引网络中节点的3种中心性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共被引期刊影响力可分为主导、跨子群、快速依附和子群内共被引4种类型。FAI与FSI、FCO呈较强正相关,但FSI与FCO呈低度正相关。【结论】 FAI与FCO对FSI具有较好补充作用,但3种评价维度仍存在一定差异,并不可完全替代。
【目的】 分析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Top100论文)的特征,为医药卫生期刊吸引优质稿源、提升期刊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6—2018年度评选的中华医学Top100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栏目设置及类型分布,并统计论文的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和篇幅。【结果】 300篇论文中论著类占比最高,其次为专题类、评论类、综述和讲座类、消息动态类。专题论文研究方向占比最高的是疾病,其次为技术方法、预防医学、其他、医疗政策和医院管理、突发医疗卫生事件。274篇论文中被引频次为1~10次的论文(126篇)和下载频次为101~500次的论文(130篇)占比最高;专题类论文的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均最高,综述和讲座类论文的被引频次、下载频次最低。【结论】 医药卫生期刊应尝试设置非学术栏目;加强同行专家对论文的定性评价,不能“唯引用”“唯下载”判断论文价值;应针对不同研究方向出版不同的专题以提升期刊影响力,其中针对国家重大专项、优秀青年作者、交叉学科的报道重点策划专题的经验值得借鉴。
【目的】 探讨综述论文对影响因子的影响,分析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帮助编辑提高对高被引综述论文的理解。【方法】 以国内材料学SCI收录期刊和国外材料陶瓷类SCI收录期刊为例,引入正、负贡献两个变量,并采用t检验来分析综述论文对影响因子的影响,进而分析高被引综述论文的特征。【结果】 部分综述论文给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带来负贡献;高被引综述论文的特点在于主题为时下研究热点、作者为相关领域高被引作者且在某一时间段内连续发表多篇同方向论文。【结论】 分析结果能帮助编辑更准确地把握择选高被引综述论文。
【目的】 全面揭示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与2年自被引率(Self-Cited Rate,SCR2)20年来的变化趋势,从宏观上考察SCI收录期刊的自引情况。【方法】 以1997—2016年SCI收录期刊为研究对象,以IF与SCR2为评价指标,考察IF与SCR2之间的相关性,分别绘制IF、SCR2的平均值与中位数的年度折线图。【结果】 SCI收录期刊的IF与SCR2呈显著负相关,各年度的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276;1997—2016年IF的平均值与中位数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年间分别上升了90.4%和134.2%;1997—2016年SCR2的平均值与中位数整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年间分别下降了33.0%和38.3%;1997—2016年SCR2≥0.2、SCR2≥0.3、SCR2≥0.4与SCR2≥0.5的期刊数量占比也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年间分别下降了48.6%、59.1%、66.5%、70.4%。【结论】 从宏观上讲,SCI收录期刊中高IF期刊的IF并不依赖于期刊自引;随着时间的推移,期刊自引对SCI收录期刊IF的贡献越来越小;检测期刊自引程度的自被引率(Self-Cited Rate,SCR)与SCR2的标准值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作适当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