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提出期刊出版界、科技界和期刊评价方普遍认同的编委会运行机制优化指标体系,为期刊编委会创建、换届或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委会运行机制优化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结果】 构建由 “编委会组织优化指标体系(宏观)”和 “编委办刊贡献考核指标体系(微观)”组成的“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委会运行机制优化指标体系”。【结论】 本研究集期刊出版界、科技界和期刊评价方的智慧,构建了“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委会运行机制优化指标体系”,将宏观层面优化和微观层面考核相结合,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委会创建、换届或优化提供指南或参考,以期真正实现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专家办刊”,进而推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目的】 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三周年之际,有必要对我国科技期刊2035年迈入“世界第一方阵”目标的具体任务进行重新审视和预判,以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动态调整推进思路。【方法】 采用国内外科技期刊、科技论文、科技期刊评价成果的系统性发展数据对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 国家(或地区)在高水平科技期刊数量与质量层面的入围标准进行界定,在深入总结现有基础和优势的同时,对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与“世界第一方阵”国家(或地区)的现实差距进行逐一梳理和剖析,并对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和推进思路进行研判和设计。【结果】 必须继续加强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创办和培育力度、持续加大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建设强度、快速推进国内外科技期刊论文等质同效评价制度的建设与引导,并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办好一流科技期刊的责任制度和贡献激励机制、创新发展编辑人才队伍培养与激励管理思路、深入实践灵活多样的期刊出版市场资本运作模式、稳步推进期刊出版市场机制和管理制度改革,为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速增效。【结论】 虽然当前阶段目标任务艰巨,但迈入“世界第一方阵”未来可期。
【目的】 深入研究开放获取协议的签署动机、过程、内容及影响,为我国应对此类协议的兴起提出建设性建议。【方法】 通过网络调研法及文献调研法,以德国Projekt DEAL与Springer Nature的开放获取协议为例,详细解析开放获取协议的内容,介绍协议签署过程,阐明协议中交易成本分配模型的计算方法,并讨论协议对全球学术出版市场产生的影响及我国相关对策。【结果】 开放获取协议签订需要经过周密的策划,包括确定组织架构和谈判目标,明确出版流程、期刊范围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谈判方可使得国家利益最大化。该协议采取的交易成本分配模型使所有参与机构都能够支付公平份额,并确保非研究密集型机构的参与成本更低,甚至不需要成本就可获得期刊订阅权,是目前较为合理的成本模型。【结论】 鉴于此类巨型协议很有可能进一步造成学术出版市场垄断,建议国家尽快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科研人员的学术发表权不受影响。
【目的】 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双语出版的概况、影响因素和前景,探讨大力推进双语出版的必要性、目标和路径。【方法】 收集有关中国科技期刊双语出版的文献和数据,与部分非英语国家科技期刊双语出版进行对比,结合国情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双语出版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国科技期刊双语出版尤其是双语混合出版是建设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途径,但实际的发展滞后,具有广阔的提升空间,需要在整体数量上追赶英文期刊,在高国际影响力期刊数量上与中文期刊看齐。【结论】 从数量和质量上大力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双语出版,切合了扩大学术交流和促进期刊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改善中国科技期刊布局,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推动科学中心向中国转移。
【目的】 调查机器参与论文写作的现状,指出其中的出版伦理问题,并提出识别和防范对策,以期引起科技期刊界对机器参与论文写作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方法】 对部分论文写作工具展开实验,分析Retraction Watch中因“随机生成内容”而被撤销的稿件情况。通过案例及阐释方法总结机器参与论文写作的发表现状、特征及伦理争议,提出相应对策。【结果】 机器参与论文写作的方式和工具较多。机器直接生成的稿件涉及学术不端风险的概率较高,国内作者因使用机器生成内容被撤稿的趋势明显上升。机器间接参与论文写作的研究数量快速增长,但存在数据伦理问题、学术创新争议、算法黑箱与偏见问题、引用问题、署名问题。【结论】 机器生成的论文有降重、伪造、不当引用、干扰同行评审等学术不端特征可供识别,其他类机器参与写作的论文需要编辑通过关键词等方法判断机器的自主程度。应从完善收稿规则、改进检测技术、开放同行评审、审查算法、提高机器透明度、规范署名、规范数据引用和代码软件引用、完善内部版权协议和外部协同治理等方面防范机器参与论文写作的出版伦理风险。
【目的】 初步了解学术期刊编辑生存质量状况,并探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学术期刊编辑身心健康、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SF-36健康调查量表,在问卷星网站创建《学术期刊编辑生存质量调查问卷》,并发送至多个期刊编辑QQ群和微信群,在线下载答卷后进行分析。【结果】 在SF-36量表的8个维度中,生理角色维度的得分最高,总体健康维度的得分最低,与常模一致;生理职能维度的得分高于常模,躯体疼痛和精神健康维度的得分低于常模。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每周加班频次≥3次、男性、工作年限在0~<10年、无职务、未与家人同住,以及所在期刊未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的任一种收录可能是编辑生存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结论】 学术期刊编辑生存质量状况总体与国内常模接近,男性、独居、编龄短、加班频次高、期刊未被任一国内核心数据库收录可能与学术期刊编辑生存质量相关。
【目的】 调研我国中文医学科技期刊对现行摘要国家标准的执行情况,探讨人工智能+科技期刊出版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录》收录的600本中文医学科技期刊公开发表资料,每本期刊选取2~3篇论文为研究对象,依据现行国家摘要标准,以及2020年发布的《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等,利用大数据平台及智能系统录入数据并分析结果。【结果】 600本中文医学科技期刊对GB 6447—1986《文摘编写规则》的执行情况良好,其中99.3%采用报道性摘要的结构,均能提炼文章的基本内容,但表述详简差异较大,摘要字数分布在400~500字最多。摘要刊出格式有41种,其中有21种格式的使用期刊数量不超过5本。此外,还存在使用第一人称表述、给出药品商品名未标注相应的药品名、未正确使用名词及缩略语、法定计量单位标注不规范等问题。【结论】 所调研的中文医学科技期刊对摘要标准的执行情况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科发展和人工智能发展。摘要标准执行及更新应引起学界关注。
【目的】 总结学会主办期刊审读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为一流期刊集群建设提供思路。【方法】 以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审读工作为例,对1995—2021年举办的审读会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结果】 通过举办27次审读会,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审读工作的组织管理不断得到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得到推进,审读培训顺利开展,审读重点与时俱进,审读方法、审读追踪、审读激励得到进一步完善,审读效果更明显。【结论】 审读会已经成为中国药学会的品牌活动,也是学会服务主办期刊管理的重要形式之一。审读会议推动了药学一流期刊刊群的建设和发展。
【目的】 对比分析国际著名科技期刊数据仓储的基本功能设定,为中国科技期刊数据仓储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在研究资料和数据整理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对比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来研究8个主要国际数据仓储的现状、数据存储格式和规范、访问和注册方式等。【结果】 数据仓储的功能设置、数据格式、关联方式、访问协议、FAIR程度、数据引用是促进期刊开放数据的关键。【结论】 中国数据仓储完全符合国际期刊开放数据的需求,建议科研人员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过程中把数据共享到中国的数据仓储。同时,建议国内期刊建立相应的政策,更加积极地推进期刊数据服务,建立完整的开放服务体系,推进期刊数据融合发展。
【目的】 探索中文科技期刊封面发展的可行途径。【方法】 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现状以及制约中文科技期刊封面发展的瓶颈,并以《协和医学杂志》为例,介绍其封面设计团队的建立和运营经验,展示封面设计在其期刊品牌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结果】 中文科技期刊在编委人才梯队化建设过程中,通过主动发现和利用青年人才,能够建立稳定的封面设计团队,呈现高水平的封面设计,进而显著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结论】 封面质量建设对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紧密结合中文期刊自身发展特点,善于借助可利用的优势资源,是中文科技期刊突破封面发展瓶颈的可行途径。
【目的】 综合分析高水平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参数和文献计量学指标特征,为学术期刊出版策划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以21种综合性社会科学CSSCI期刊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期刊出版频率、载文量、总页数、论文长度、基金论文数、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标准化影响力指数等出版参数和文献计量学指标,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进行主题和关键词突现分析,以挖掘研究热点和前沿。【结果】 21种综合性社会科学CSSCI期刊中,双月刊共12种,月刊共9种,月刊的标准化影响力指数大于双月刊;8种卓越期刊2020年载文量平均值为200篇,中位数为184篇;论文长度为8页最适宜;高被引论文集中在环境科学、安全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等学科领域;热点主题包括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和大数据等。【结论】 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的最佳出版周期为月刊,发文量、总页数和论文长度应保持在合理区间;当下研究热点与国家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目的】 从读者和期刊两方面进行调研,对比分析科技期刊通过邮件推送进行宣传,从而促进学术成果有效传播,增强用户黏性的策略,为我国科技期刊宣传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实例调研、案例分析及对比,分析不同做法对邮件推送结果的影响,给出优化的方法和建议。【结果】 问卷调研结果反映的用户需求与同行期刊和中国激光杂志社邮件推送实例的分析结果相互印证。科技期刊在进行邮件推送时,要先了解邮件推送目标用户的需求,并根据需求对邮件推送活动进行合理优化。【结论】 精准性是邮件推送工作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合适的主题、时效性强、恰当的推送频率也是推送工作需注意的要素。
【目的】 引入基于论文层次的学科分类体系,挖掘其在期刊学科布局分析中的潜力。【方法】 采用典型案例对比分析的方式,对论文层次分类体系在期刊布局相关研究中的优势进行例证。【结果】 在期刊学科分布分析中,论文层次分类体系可有效揭示综合性期刊和专业综合期刊的明显学科分布差异和侧重。在学科演化分析中,论文层次分类体系可以及时反映期刊发表内容的主题变迁。针对期刊主题重叠的分析,发现期刊层次分类体系可有效揭示隶属不同学科的期刊在诸多研究主题上存在重叠。在期刊影响力分析中,发现相比于期刊层次分类体系,论文层次分类体系能更有效地消除学科内部的引用差异,为期刊影响力评估提供更客观的分类参考。【结论】 相较于期刊层次分类体系,论文层次分类体系以论文为单位进行分类,粒度细、更新快、更加适用于期刊学科布局的研究实践。
【目的】 通过《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 CMJ;中华医学会会刊)对标《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美国医学会会刊)、《加拿大医学会杂志》(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CMAJ;加拿大医学会会刊)、《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英国医学会会刊),探讨缩小CMJ与其他国家医学会会刊差距的对策与措施,为我国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和期刊官网,检索并总结四国医学会会刊的各项指标数据,如影响因子、发文量、总被引频次、期刊引文指标(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JCI)、辐射范围、作者分布以及尖端论文等。【结果】 CMJ的主要引证指标与JAMA、CMAJ、BMJ相比,除发文量外,其他数据差距明显。2016—2020年4种期刊的发文量分别为1590篇、1032篇、458篇和927篇。CMJ的发文量优势明显,分别为对标期刊的1.54倍、3.47倍和1.72倍。2020年4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分别为34344次、687922次、64437次和600100次,即使总被引频次相对较少的CMAJ,其总被引频次也为CMJ的1.88倍。CMJ本国作者的发文比例为91.216%,明显高于JAMA、CMAJ和BMJ的本国作者发文比例(72.407%、76.539%和59.646%)。另外,CMJ的近5年的JCI均小于1,而JAMA、CMAJ和BMJ的JCI分别为11.49,1.84和6.27。【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可通过期刊高质量建设战略,追踪研究热点与重大事件,引领学科发展,同时构建期刊学术生态圈,从而提升期刊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坚信在相关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断调整办刊思路,我国科技期刊一定会实现从跟跑,齐平到超越的伟大迈进。
【目的】 研究一流学科建设对我国SCI期刊学科布局及期刊数量增长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SCI期刊学科数据对比2017年数据,研究一流学科建设以来我国SCI期刊学科布局等的变化。【结果】 我国SCI期刊逐渐由理学期刊数量居首位转变为工学期刊数量居首位。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中,1区、2区期刊的数量和比例大幅上升。优势学科期刊地位相对稳固。在新增SCI期刊的主办机构中,高校最具优势,其一流学科建设催生出众多的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的SCI期刊。其他主办机构虽然不是一流学科建设的直接主体,但与一流学科建设主体紧密相连。【结论】 一流学科建设的投入直接影响我国SCI期刊的学科布局和增长趋势。强大的工科投入力度促进高水平工学期刊数量的快速增长。新增期刊的学科分布亦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高投入、高增长趋势。
【目的】 统计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150种期刊中指南共识类文章在近二十余年的变化情况,并以《中华医学杂志》为例,分析高被引和低被引指南共识类文章的特征,为指南共识类文章的编辑选题策划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在2000年、2010年以及2020年刊载的指南共识类文章的数量及占比,分析其载文变化趋势;在万方医学数据库调查《中华医学杂志》2018—2020年刊登的指南共识类文章的被引频次。根据检索结果,将被引频次≥50次的文章归为高被引文章,将被引频次<5次的文章归为低被引文章。分别分析高被引与低被引文章中指南、共识所占的比例以及文章撰写的特点,主要包括有无证据等级分级、有无明确推荐意见等。【结果】 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在2000年、2010年、2020年刊载的指南共识类文章数量逐年增多,占比逐年攀升,从2000年的0.07%上升到2020年的2.08%。《中华医学杂志》在2018—2020年共刊登指南共识类文章157篇,包括指南类30篇,共识类103篇,规范类5篇,建议/意见类16篇,翻译国外指南2篇,其他1篇。其中,高被引文章有16篇,占10.2%;低被引文章有10篇,占6.4%。高被引文章中,指南类文章占比最高(62.5%),且形成明确推荐意见的文章占75.0%;低被引文章中,共识类文章占比最高(80.0%),无指南类文章,均无证据等级分级,只有1篇文章包含明确的专家推荐意见。【结论】 高被引文章中,指南和有明确推荐意见的文章占比较高;低被引文章中,共识类文章占比较高,且大部分无明确推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