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目的 探索人工智能(AI)驱动科技期刊知识服务转型的发展路径与框架体系,为科技期刊智能知识服务提供实践参考。方法 系统剖析科技期刊智能知识服务的演化特征,结合国内外行业案例调研,分析AI政策导向、技术布局与实践应用,归纳其技术应用策略。结果 提出构建科技期刊智能知识服务的“场景-资源-模型-政策”四维体系框架,具体包括:基于期刊资源建设可信赖的AI语料库;依托学科知识和出版规范保障模型专业性;研发场景驱动的AI应用以及完善科技期刊的AI治理体系。结论 AI for Science(AI4S)加速科技期刊向智能知识服务转型。科技期刊行业应加快制定AI发展战略,并形成可执行的实施路径。
目的 系统探讨研究方案论文作为一种新型科研成果出版形式的发展历程、出版模式与发表现状,旨在为我国推进此类论文的出版实践与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统计研究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2014—2023年)以及国内外出版实践对研究方案论文的出版流程、质量控制机制、开放获取趋势及学科地域分布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典型出版平台与学术期刊的协同运作模式。结果 国际研究方案论文出版数量持续增长,开放获取比例不断提高,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物医学、心理学等领域;中国在该领域的年发文量已位居全球前列,但仍面临优质出版载体不足、规范标准缺失等问题;此类出版普遍采用“仓储平台+学术期刊”协同模式,强调方法透明、开放评审以及开放共享。结论 研究方案论文显著增强了科研过程的透明性与结果的可重复性,我国应从平台建设、标准制定、评价机制改革等多方面系统推动其发展,以提高科研质量与影响力。
目的 探究预印本平台面向各利益相关方的不同价值内涵,在理论上丰富预印本平台研究的视角及内容,推进预印本平台在开放科学时代的价值实现。方法 通过深度访谈及扎根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15位科学界、产业界的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归纳预印本平台价值内涵。结果 与预印本平台价值相关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包含科学界、出版方、科研资助方及社会四方群体,其所具备的属性价值及感知价值对于不同利益相关者而言都是不同的,但又是密切关联的。结论 预印本平台的价值演化遵循“属性价值→感知价值→多主体认同→社会确证”的链式机制,任一环节断裂都会导致价值生成、传播、提升停滞。
目的 揭示我国化学科研人员对学术期刊增强出版功能的实际需求,并评估当前化学学术期刊在可视化、数据关联、多媒体和三维/VR支持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实施策略,为学科内增强出版的落地提供可参考的路径,以提升期刊的知识服务能力与传播效能。方法 采用问卷调研与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基于229份化学科研人员的问卷调研,对用户需求、满意度及对VR技术的态度进行分析;同时,选取中国知网收录的14种国内化学学术期刊,随机抽取140篇论文进行增强出版功能覆盖率分析。结果 科研人员普遍重视数据可视化、原始数据关联和三维模型及多媒体嵌入等功能(如对原始数据访问的关注率达95.6%,对相关研究链接的关注率为97.4%,对多媒体价值的认可率为93.9%),且将“用户界面与体验”“内容相关性”“功能多样性”列为优先改进功能。然而,样本期刊在交互功能、三维模型、视频/动画及原始数据链接等方面的实际供给率明显不足(交互式图表和三维模型覆盖率均约7.14%,原始数据集链接约5%,视频/动画嵌入约4.29%,晶体结构数据库链接约4.17%),显示出明显的供需错配。结论 我国化学学术期刊在增强出版功能的供给上尚未充分满足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可从内容资源组织、功能设计开发与用户交互优化3个层面推进增强出版实践。
目的 总结非洲期刊在线(AJOL)平台的发展、运营、合作等国际化策略,为我国期刊发展提供参考经验。方法 以AJOL平台为实证案例,通过对网站数据整理分析,结合文献调研,对其发展历程、运营模式、国际合作、数据库收录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梳理AJOL在国际化过程中采取的有效策略。结果 目前,AJOL平台已汇集894种期刊,其中OA期刊424种,被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92种;AJOL平台在发展与合作中推进能力建设和标准化,建立JPPS分级系统对期刊进行评价以促进期刊发展,AJOL平台多元化的运营方式对于我国建设期刊平台具有借鉴意义。结论 AJOL平台的标准化管理和在促进国际合作中发挥的引领作用,极大地促进了非洲期刊的共同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
目的 调研科普期刊在微信视频号的传播现状,基于AARRR模型分析微信视频号在短视频媒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为我国科普期刊微信视频号传播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从45种优秀科普期刊中遴选出21种为样本,利用网络调查法分析其微信视频号开通情况、运营情况、内容特点及现存问题。结果 科普期刊微信视频号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期刊与视频号融合意识不够、前端场景搭建雷同、数量质量本末倒置、品牌价值转化意识弱以及缺乏情感维系纽带。结论 科普期刊微信视频号应以“用户”为核心,加速构建以“渠道力-场景力-营销力-品牌力-传播力”为框架的理论模型,以期提升科普期刊微信视频号的传播效果,推动期刊品牌化建设与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目的 为全面系统探讨科技期刊编校质量提升策略,科学、准确传播优秀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方法 将霍尔三维模型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实践相结合,借助霍尔三维模型理论,系统梳理科技期刊编校质量现状及三维影响因素,找出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三维因素与霍尔三维模型中“三维”的对应关系,梳理科技期刊编校质量霍尔三维模型的概念及特点。结果 构建科技期刊编校质量霍尔三维模型;明确科技期刊编校质量霍尔三维模型的概念并总结科技期刊编校质量霍尔三维模型的特点;从专业知识和技能、时间节点阶段、期刊出版环节3个维度探讨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三维因素提升策略。结论 构建的科技期刊编校质量霍尔三维模型将影响科技期刊编校质量的三维因素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统一性,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平衡协调,从而实现科技期刊编校质量提升。研究结果可为科技期刊管理人员及编辑等相关人员控制编校质量和制定科技期刊编校质量提升策略提供参考。
目的 系统梳理科学数据共享与重用的研究现状,为提升数据重用水平和推动科研创新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Leont’ev行动理论,从“为何重用”“重用什么”“如何重用”3 阶段综述数据重用的相关研究。以2015—2024年CNKI和WoS上与数据重用相关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初步精炼数据重用领域的关键研究链条。结果 在动机层面,存在“重共享轻重用”问题,数据共享受制度与道德驱动,已有主客观系统分析,而重用动机仍关注表层;在行动层面,决策聚焦数据的易获取、易用性与可信性;在操作层面,数据重用的学科差异显著,数据引用受限于自动化识别技术瓶颈,特征分析焦点过于集中。结论 通过构建数据协同治理体系与学科分级策略,以技术和制度创新驱动,提升数据重用效能。
目的 通过对大规模的期刊样本进行调查与分析,描绘当前国际上学术期刊开放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 OPR)的实践现状,旨在回答OPR期刊的基本特征以及OPR环节的采纳程度与策略,从而为我国期刊的相关实践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以1111种OPR期刊及其发表的11110篇文献作为样本库,对其出版信息、学术影响力以及在周期、身份、内容公开等方面的具体实践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 结果显示,OPR实践在欧洲、商业机构和医学健康学科上高度集中,非顶尖期刊主导,中低影响力期刊积极参与。各开放环节采纳策略不一,作为核心维度的审稿人署名、审稿报告公开较少,且以自愿模式为主导,审稿报告分配DOI等规范化实践缺失严重。结论 OPR实践呈现出策略性、差异化的特点,核心环节开放上较为保守,过度依赖自愿模式限制了其开放程度提高。为推动OPR从形式走向实质,期刊需逐步强化核心环节开放,并探索有效激励机制提升作者与审稿人在核心环节的主动性,克服自愿模式的局限。
目的 验证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改革与技术影响力的关系,为促进进一步理解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打通科学-技术衔接通道以及优化科技期刊出版改革提供启示。方法 以农业领域322种期刊1991—2023年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多期双重差分方法,从期刊开放获取水平和完全开放获取实施2个层面评估开放获取对期刊技术影响力的影响。结果 期刊的开放获取水平提高显著提升了其技术影响力,完全开放获取的实施作为期刊出版的一项重要变革措施,对期刊技术影响力的提升具有明确的因果作用。结论 期刊层面的开放获取出版改革不仅是提升知识可达性的实践路径,更是重塑知识传播结构、促进科研成果社会转化的制度手段。从因果识别视角拓展了开放获取的知识转化功能认知,也为科技期刊的功能再定位与科技出版政策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目的 通过对计算领域科技期刊与学术会议的合作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为我国计算领域科技期刊的发展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网络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选取100余个计算领域代表性国内外学术会议与科技期刊的合作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计算领域,国内以会议论文推荐、合作专刊/专栏等合作模式为主;在国际上,逐渐发展出期刊专栏等更加灵活的多种合作模式,且不断朝紧耦合方向发展。结论 我国计算领域的科技期刊可借鉴国际公认重要会议与期刊的合作经验,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探索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合作的新兴模式,刊会融合,提升期刊影响力。
目的 构建基于用户需求的科技期刊知识传播服务模型,为科技期刊从传统的“内容发布”向“知识服务”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方法 采用网络调研获得典型案例和问卷调研相结合,对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150种领军期刊设立的微信公众号进行调研分析,基于微信传播指数(WCI)筛选出传播效果居于前列的18个公众号,识别不同传播模式下知识服务内容的特征;通过问卷调研,对收集到的259份有效问卷,进行知识传播服务需求内容的深入分析。结果 构建了“用户需求识别-知识传播服务供给-用户行为反馈”的动态循环模型。用户需求可划分为基础信息获取、深度知识解读、个性化服务和学术互动4个维度,需求比例均超过78%;识别出公众号单刊、中英双刊和多刊传播3种模式,分别对应精细化、协同化和生态化的差异化服务策略;建立了从被动接收、主动互动到深度参与的多层次用户行为反馈评价机制。结论 新技术在知识传播服务全流程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动态循环优化机制能够实现知识传播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目的 构建基于支持性引用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支持性引用率(rate of supportive citation,RSC)和支持性引用影响因子(supportive citation impact factor,FSCI),以期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方法 基于Scite平台提供的支持性引用数据,选取234种中国SCIE期刊(涵盖14个ESI学科)为研究对象,分析RSC的学科和期刊分布特征,探讨FSCI与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JIF)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且与JIF、JIF百分位、总被引频次等对比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Bootstrap方法评估FSCI与JIF分组间的稳健性。结果 农业科学的RSC均值较高,而计算机科学的RSC均值较低。整体来看,234种期刊的RSC均值为0.0252,且RSC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受学科性质影响。FSCI和JIF在四等分分区一致的期刊共有92种,且排名变化显著。FSCI与RSC相关系数为0.604,与对比指标呈中度相关,与JIF在不同分组下的相关性存在一定波动(95% 置信区间宽度约 0.41)。而RSC与对比指标不相关。结论 不同学科和期刊之间的RSC存在明显差异,FSCI通过引入语义意图,能够更精准地反映期刊的学术贡献与正面认可的程度,为构建更科学、多维的期刊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证研究。
目的 为丰富和完善期刊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构建中国英文期刊国际学术话语权评价体系,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方法 以福柯话语权、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为基础,剖析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英文期刊国际学术话语权体系的关联及生成逻辑;构建多维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与投影寻踪分类对288种中国英文期刊国际学术话语权进行单维与综合评价;借助相关性分析与BP神经网络验证评价模型及结果可靠性。结果 揭示中国英文期刊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生成逻辑,在解析话语影响力、话语感知力、话语传播力、话语引领力4大维度基础上,构建中国英文期刊国际学术话语权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提出了相应的提升路径。结论 多维度中国英文期刊国际学术话语权评价体系的建构是建设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通过解析话语权生成逻辑、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多维度协同推进,为精准提升中国英文期刊国际学术话语权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目的 提出融合社交媒体得分的期刊论文引用路径传播影响力测度方法,有助于评估特定学科领域期刊论文引用路径的综合传播影响力。方法 基于期刊论文的引用数据和社交媒体得分数据,设计了期刊论文引用路径关键文献、路径关注度和路径传播影响力等指标,综合利用数理统计、文献计量和可视化方法进行融合社交媒体得分的期刊论文引用路径传播影响力测度。结果 该测度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有效测度了失真健康信息领域的期刊论文引用路径关键文献、路径关注度和路径传播影响力。结论 融合社交媒体得分的期刊论文引用路径传播影响力测度方法,是对目前期刊论文影响力评估体系的有效补充,能够为期刊论文评价相关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目的 比较3款热门AI工具(豆包、Kimi和DeepSeek)在医学期刊校对中的应用效能,旨在为合理利用AI工具,提高编校效率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2024年第1~12期《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已发表的43篇经作者确认的最终录用论著稿件作为研究对象,以人工校对为标准,按照文字语法、标点符号、量和单位、数字用法,术语、公司名称、网址、软件名称等指标统计豆包、Kimi和DeepSeek在医学期刊中的校对效率;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3款AI工具的校对效能。结果 人工校对总检出差错量为 1718 个,豆包、Kimi和DeepSeek总检出差错量分别为 287 个(16.71%)、 127 个(7.39%)、 505 个(29.39%);3款 AI 工具的差错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DeepSeek的校对能力显著优于其他2款工具,其差错检出率分别是豆包和Kimi的1.76倍和3.98倍,而豆包的检出率亦显著高于 Kimi(P<0.05)。各指标校对检出率比较结果显示,与豆包、Kimi比较,DeepSeek在公司名称(61.54%)、网址(92.31%)、字母大小写(80.00%)、软件名称(100%)的差错检出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 DeepSeek在差错捕捉的广度上具有优势,豆包次之,Kimi 的总体检出能力相对最弱。另外,DeepSeek在网址、字母大小写和软件名称的差错检出率已接近人工水平,可以在实际校对中尝试使用。然而,3款 AI 工具检出的差错总数均远低于人工校对,提示通用AI 工具对医学论文的校对存在一定局限性和潜在风险,有待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