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综合分析科研诚信治理、科学数据管理、学术出版管理视角下科研数据伦理治理政策文本,构建科研数据伦理治理框架,为科研数据伦理系统化治理及政策体系构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政策文本分析和案例剖析的研究方法,在梳理科研数据伦理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分别收集国际组织、政府机构、资助机构、学协会、出版商、科研教育机构的科研数据伦理治理政策文本,围绕“科研数据伦理治理”核心范畴,选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政策文本分析,构建概念框架,并选取典型案例,对概念框架中所包含的各主范畴及副范畴的含义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政策文本分析,初步析出24个副范畴,经归纳合并后形成包括利益相关者、治理对象、治理内容、治理手段和治理效益在内的5大主范畴。最后围绕“科研数据伦理治理”核心范畴,明确数据实体类型及其相关伦理问题,构建需求引领、多主体支撑、兼顾流程治理和生态治理的科研数据伦理治理框架。【结论】 科研数据伦理治理与科研诚信、数据管理、学术出版等密切关联,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并协同开展行动的系统化治理体系,各主体治理政策间的治理内容、治理手段、治理效益交叉融和,构建科研数据伦理治理框架既有助于各治理主体明确自身责任,也有助于从全局视角打造科研数据伦理治理的政策共同体。
【目的】 通过确权问题和对策研究,推进我国论文关联数据的高效共享与合规利用。【方法】 通过文献及网络调研,梳理科技期刊和数据仓储相关的版权政策、指南文件,并结合《数据二十条》的三权分置理论,从数据采集、提交、管理、重用4个阶段分析相应权利和确权实践。【结果】 实践中存在数据确权相关法律欠缺导致救济路径受到制约、科技期刊数据权利相关规范不完备影响数据共享、数据权利分配不均导致部分主体利益受损、数据共享协议冲突导致论文作者共享意愿遇阻等问题。【结论】 提出普及并细化数据权利登记准则、制定并完善科技期刊数据权利相关规范、遵守FAIR原则以规范数据产权管理以及完善数据共享协议授权选择规则等对策。论文关联数据确权需要科研人员、科技期刊、数据仓储等多方主体通力合作,以最大限度实现数据价值。
【目的】 统计中文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建设现状,为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2023—2024年)收录的中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基于“职责划分—规范要素—规范内容”三级理论分析框架对中英文期刊出版伦理规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中文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存在问题也较为突出。在规范建设方面,体现为总体发布率低。在规范内容方面,体现为:作者规范,存在一稿多投与重复发表规范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作者利益冲突声明规范效力较弱、对于科技伦理的关注度不足、数据存储和可重复性规范缺乏应用载体问题;审稿人规范,仍有丰富空间;编辑规范,存在新型学术不端治理规范相对不足、投诉上诉与更正撤稿规范和流程不够具体问题;期刊出版商规范,在期刊管理上与国际水平存在差异。【结论】 在规范建设方面,提高出版伦理规范的发布率;在规范内容方面,明确各项作者规范的细节,借鉴国际权威出版组织和知名出版商审稿人规范的先进经验,促进编辑规范与国际接轨,保障期刊管理规定的权利义务得到正当行使。
【目的】 探讨4种大模型技术在科技期刊论文关键信息提取与总结中的应用能力,为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技术路径的探索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中华医学杂志》100篇研究型文献,通过提示语工程利用ChatGPT 4o、Kimi、ChatGLM 4、星火认知大模型从文本中以JSON方式提取信息,并评价各大模型知识抽取、文本理解及总结能力。【结果】 所有大模型均返回准确的JSON格式数据,在提取研究对象、样本量、疾病、研究类型、学科和主题词等信息时,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在概要总结能力上也表现良好,仅在研究方法的理解方面表现不佳。【结论】 大模型具备较强的文本理解、知识提取和总结能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若能克服技术难点,GenAI有望在科技期刊的内容传播、知识服务以及垂直领域的决策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 探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为科技期刊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方法】 结合文献调研、归纳总结与逻辑分析等方法,全面探究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结果】 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作为科技期刊发展的高级形态,以实现科技创新、升级产业结构与开发人力资源对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有助于加快培育与锻造新质生产力。然而,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着办刊模式分散与资源分配不均、论文成果供给率与转化率过低、新型高素质劳动者供给不足与新型业态监管机制建设滞后等一系列现实挑战。【结论】 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应通过优化发展生态环境、完善期刊管理机制,加强期刊统筹规划、重视学术平台建设,加快期刊产业发展、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整合新质人才资源、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真正实现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构想。
【目的】 厘清多利益主体在掠夺性期刊治理中的演化博弈关系,揭示各主体的行为逻辑和策略选择,探索掠夺性期刊治理的最优应对策略。【方法】 在梳理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后,构建以期刊编辑部、监管机构和科研人员为主体的博弈关系模型,求解稳定策略,探讨三者的策略选择问题,并仿真演示不同参数变化时模型的演化均衡策略。【结果】 掠夺性期刊的治理依赖于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在博弈中,编辑部占据了更为有利的地位,因此它们能够更快识别出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并且较早地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稳定状态;由于监管不力等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研人员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会选择“消极”策略;由于实施“高效”策略的成本高于“低效”策略,期刊编辑部缺乏足够的内部动力来推动高效运营,因此其行为决策更可能倾向于“低效”策略;随着期刊信息发布渠道的多元化,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成本不断减少,促使其逐渐向“积极”策略演化。【结论】 根据博弈分析结果,分别从期刊、监管机构和科研人员视角提出了治理掠夺性期刊的应对策略。
【目的】 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导向下,为智库期刊评价及建设提供思路。【方法】 选取在智库建设及期刊发展关键节点颁布的3份政策文件,比对提取共同关注内容;利用文献研究法提取现有智库期刊研究立足点,基于二者交集形成智库期刊评价维度即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基础上结合服务国家治理现实需求建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结果】 指标体系由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等4个一级指标和前瞻指数、资政指数、决策指数等13个二级指标及其对应的40个三级指标构成。【结论】 以指标体系为建设依据,以服务国家治理为目标,智库期刊可以加强政策供需对接参与政策过程、完成稿源水准升级、布局期刊集群建设、培育智库期刊话语体系为发力点,推进建设。
【目的】 通过剖析开放获取(OA)期刊PLOS ONE的运营策略及实施效果,探讨在开放科学环境下,如何在保持开放性和高效传播的同时,保证并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方法】 通过文献梳理、网络调研PLOS ONE的运营策略,采用TOP因子和设计PPCI(post-publication citation index)2个评估指标,分析PLOS ONE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开放性、透明度及期刊影响力。【结果】 PLOS ONE通过优化和完善期刊运营的制度建设,显著提高了期刊的开放性、透明度以及学术影响力。【结论】 PLOS ONE的实践表明,解决OA期刊开放性和质量控制矛盾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增加开放性与透明度,在合理控制发文量的同时,实现开放同行评议的制度化建设。
【目的】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支撑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基于《分子植物》采用专职科学编辑负责制进行学术把关和内容建设的经验,讨论该办刊模式的实施条件和保障机制,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参考。【方法】 以《分子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专职科学编辑促进高水平办刊的成效和主要原因。【结果】 《分子植物》由专职科学编辑负责学术把关、编辑部自主决定稿件录用与否,有效推进了期刊快速发展。该办刊模式通过组建高水平的专职科学编辑团队,建立由专职科学编辑主导的快速、公正和客观的稿件评审制度来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和服务作者的能力。提升专职科学编辑的学术鉴赏力,建立良好的薪酬和晋升体系,建立顺畅的专职科学编辑与下游出版发行工作的衔接机制,是专职科学编辑团队建设和优势发挥的保障。【结论】 《分子植物》专职科学编辑办刊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我国其他科技期刊选择适合自身的办刊模式和建设人才队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的】 探讨目前我国医药大学学报类期刊开展网络首发工作的现状,并提出优化路径。【方法】 基于中国知网的数据,对《202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收录的55种医药大学学报类期刊2021—2023年的网络首发现状进行调查,包括是否开展网络首发、首发方式、网络首发率及变化、网络首发缩短出版时滞情况;同时对网络首发高被引论文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开展网络首发工作的期刊逐渐增多,当前60.0%的医药大学学报开展了网络首发工作。论文首发方式以录用定稿为主,网络首发明显缩短期刊出版时滞。网络首发高被引论文主要来自质量较好的期刊;论文类型主要为临床医学、综述等,且综述、指南、流行病学论文的篇均被引及篇均下载频次均较高;大部分论文有国家级或省部级基金项目资助;网络首发高被引论文共涉及39个研究方向,其中中医药、肿瘤学、妇产科学、神经病及精神病学高被引论文的数量、被引和下载频次较高;研究主题集中在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老年相关疾病等;网络首发高被引论文产出较多的有19个单位。【结论】 当前医药大学学报的网络首发工作有一定规模,但一些期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进一步加大期刊对网络首发平台的利用率,优化网络首发的路径:利用网络首发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的结果,从论文类型、研究方向、研究主题、基金资助、作者单位等方面有目的地选择网络首发论文;选择适合期刊的网络首发方式;有条件的可结合增强出版;进一步规范作者的投稿行为。我国医药大学学报类期刊可结合办刊情况,优化网络首发路径,从而提高网络首发工作的效率和实际办刊效果。
【目的】 了解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情况,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的数据,对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学科和地区分布、基金项目论文、国际合著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3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为69.59万篇,较2022年上升了16.8%;根据《科学引文索引》数据,2023年中国作者共计发表74.08万篇论文;2014—2024年(截至2024年8月),中国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8068.77万次,与2023年统计时相比,增加了19.6%,位居世界第2;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16.20次,比2023年统计时提高了6.7%,首次超过世界平均值15.76次/篇。【结论】 近年来,中国科技论文数量迅速增长,论文影响力的提升速度也相对较快。
【目的】 通过调查计算机技术领域科技期刊中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探究该领域研究人员的科学数据引用特征,为科技期刊制定科学数据引用细则、数据仓储和共享平台管理科学数据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法对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科学数据集引用行为的一般特征、元数据特征以及数据集来源特征进行调查。【结果】 在计算机技术领域,科学数据集的引用行为较为普遍,但引用规范性不足,主要表现为标引形式多样、引用元数据不完整以及数据集唯一标识符缺失。此外,引用数据集的来源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主。【结论】 应进一步将我国科学数据引用标准在科技期刊中推广落实,推动元数据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完善数据集唯一标识符体系,加强高校、研究所与商业机构的协作,提升科学数据的共享与重用效率,提高科研质量与效率。
【目的】 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现状,初步探讨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为科技期刊标准的制定完善和科技期刊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获取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其进行分类,构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标准体系框架。分析标准的发布时间、代替标准、主管部门、起草单位、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标准(以下简称“采标”)、标准获取途径等情况。【结果】 初步构建了由基础标准、出版形式标准、编校标准3个大类,11个小类,59项标准组成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标准体系框架,体系包含国家标准35项,行业标准24项。标准的发布时间集中于1986—1993年(10项)和2009—2023年(41项)2个时间段,22项现行国家标准修订代替了之前的标准,10项国家标准采标。国家新闻出版署作为主管单位管理的标准数量最多,17项标准的起草单位≥5个,多种途径可在线查询、获取标准信息。【结论】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相关标准数量增加,更为聚焦期刊出版领域具体规范,参与标准起草工作的机构增加,标准的在线获取途径增加。相关标准已成体系,可作为标准体系表构建的基础,应完善覆盖科技期刊全流程的标准体系,注重行业团体在标准制定中的作用。
【目的】 针对科技期刊编辑从事出版研究存在主动意识不强、行动力差的问题,探究制约因素及这一问题的生成机理,为科技期刊人才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方法】 借助S-O-R模型,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22位从事期刊工作5年以上的科技期刊编辑进行访谈,归纳提炼出概念和范畴,推理出对应的逻辑关系。【结果】 发展前景、平台支撑和学科背景作为外界刺激因素,促使科技期刊编辑产生负面的认知和行为,导致出版研究工作受到影响。【结论】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注重完善制度保障、注重创造研究条件、注重研究与工作的结合等建议,以促进科技期刊人才管理和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