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实现国际期刊论文研究主题国际化特征的多维测度与多元划分。【方法】 以我国教育领域为例,对比国内外期刊论文的研究主题分布,揭示二者之间的差异;从研究对象、主导国家、引用影响力和受众多样性4个维度,剖析国际期刊论文研究主题的国际化特征;构建TPUR主题分类框架,将国际期刊论文研究主题划分至不同类型以总结相关规律。【结果】 我国教育领域的国际论文发表呈现出中国关注国际、国际关注中国的双向图景,中国和他国主导论文的关注重点和影响力存在差异;相较而言,致力于解决国际共性问题的理论性研究主题和聚焦中国本土问题的实践性研究主题具有更鲜明的国际化特征。【结论】 科研人员需要把握好国际学界关注的议题,恰当选择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科研管理部门也需要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导向,为科研人员选择论文发表渠道提供科学引导。
【目的】 科技期刊出版面向开放科学转型是一个复杂过程。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成果以明晰整体面貌,以为未来研究与出版转型战略制定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50篇国内外科技期刊与开放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而依据主题内容对收集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结果】 研究主题涵盖转型动力与转型实践两个方面:转型动力生发于科技期刊出版系统的运行局限与开放科学环境下价值实现的矛盾与张力;转型实践是实现转型目标的可行路径,可从出版内容、出版流程、出版产品和商业模式4个维度开展相应实践。【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也应顺应开放科学发展趋势,积极变革以科技论文为中心的内容组织模式,深化外部资源整合、推动建立互联互通机制,加强与多元利益主体的合作,建设一体化开放出版网络平台。
【目的】 梳理我国人文社科预印本平台建设的问题、原因,探讨如何有效建设和发展预印本平台,以支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和发展。【方法】 通过文献梳理、网络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我国人文社科预印本平台的特色和建设问题。【结果】 我国对人文社科预印本平台的实践探索不足;预印本平台的价值尚未得到人文社科领域的充分重视;人文社科学者和期刊编辑对预印本平台存在诸多顾虑;人文社科预印本相关的政策保障措施缺乏。【结论】 建立中国自主的人文社科预印本平台;加强预印本平台与期刊的业务协同合作;应用AI技术消除学者和期刊编辑的顾虑;构建人文社科预印本平台的政策体系。
【目的】 分析中文科技期刊学术诚信现状,明确中文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的重点。【方法】 通过解读2019—2023年中国知网网络出版状态变更的文献数据,分析期刊论文网络出版状态变更的类型分布、年度趋势、学科分布、变更原因、申请主体、责任主体等因素,梳理总结中文科技期刊学术诚信现状。【结果】 网络出版状态变更的文献以撤稿和撤回为主,学科以理工类、社科类、医药类为主。网络出版状态变更的文献中有51%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重复发表、抄袭剽窃和一稿多投为主要学术不端行为,为中文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的关注重点;20%的变更文献存在学术错误,13%存在瑕疵需要更正,加强论文的学术质量建设是重中之重。网络出版状态变更的申请主体和责任主体均以作者为主,但也存在出版商或者编辑错误的情况。【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应通过科学合理制定出版伦理政策、重视论文学术质量建设、加强文字图片等相似性检测、落实论文撤稿规范、加强出版伦理规范的培训等举措,把好制度关、学术关、技术关、撤稿关、宣传关,推动出版伦理建设。
【目的】 总结航空航天领域分级目录优化编制的目标与思路,分析分级目录优化编制与发布过程,给出分级目录编制的建议与思考。【方法】 采取文献调研、实例分析方法,全流程给出航空航天领域分级目录的优化编制过程。【结果】 分级目录编制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有助于我国科技期刊的科学评价。【结论】 分级目录编制工作可推动建设科学合理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助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目的】 了解中文科技期刊的论文更正特征,为期刊高质量发展和净化学术环境提供参考。【方法】 对2020—2022年发布在143种中文科技期刊上的448条论文更正进行统计,从收录情况、更正时滞、更正原因、下载及引用情况、错误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共涉及484篇论文。【结果】 除维普数据库,论文及更正被知网、万方和期刊官网收录的比例都不高。更正平均时滞为256天。常见的错误主要出现在作者信息、基金信息和插图等方面。91.5%的论文更正的是轻微或较小错误。【结论】 88.4%的论文更正责任主体是作者,加强自校就能大幅减少差错。期刊可通过更正规范、栏目化的制度产生倒逼效应,同时应拒绝不合理的更正。中文数据库要提高更正的易见性与可回溯性,加大对更正的收录力度并开放获取。
【目的】 构建期刊热词评估指标,并通过热词排行榜服务,帮助用户快速直观地了解期刊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方向。【方法】 利用网络文献调研法分析当前智能分词词库析出词条特征;利用参数化、标准化唯一标记等方法提取与热词关联的计算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构建数学模型,进行多维度排序。【结果】 构建期刊有效词条析出模型,对有效词条进行筛选和标准化标记,对带有参数信息的有效词条通过逻辑计算构建热词评估指标数学模型,并以排行榜的形式给出热词指标知识服务的应用示例。【结论】 标准化唯一标记方法可提升分词词库的词条识别能力,使分词结果更加专业、可靠;期刊热词排行榜服务可帮助用户快速、直观地了解期刊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方向。
【目的】 探究科普期刊微信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为科普期刊借助微信短视频有效开展科学传播并提升自身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以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为理论框架,对22种中国优秀科普期刊在微信视频号发布的762条短视频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主题、标题技巧、呈现形式、背景音乐、信源吸引力对科普期刊微信短视频传播效果具有显著影响,而短视频时长、信源专业性和信源可信度对传播效果没有显著影响。此外,科普期刊所在地域不具有调节效应,月均发布视频数和新媒体平台数具有调节效应。【结论】 科普期刊应选择接地气、贴近用户生活的微信短视频主题;制定吸睛的标题以引起用户注意,综合运用动画、图片、解说等元素并合理加入背景音乐,增强观看体验;勇担科普重任,推出有吸引力的科普主讲人;勤于经营,搭建新媒体传播矩阵。
【目的】 探索地球科学类中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推荐学术论文对其被引频次和下载量的影响,为通过微信公众号提升期刊学术论文的关注度提供参考。【方法】 以地球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逐一查阅微信公众号推荐期刊2021年学术论文的推文(以下简称“推荐推文”),收集推荐推文发布特征数据,采用SPSS 27.0软件,通过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探寻推荐推文阅读量的影响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推荐推文阅读量与论文被引频次和下载量的关系。【结果】 推荐推文的发布顺序对其阅读量有显著影响,推荐推文的阅读量与其推荐论文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量呈正相关性,且对论文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量有贡献度;推荐推文阅读量与期刊的影响因子呈正相关性。【结论】 期刊应重视并利用微信公众号推荐学术论文,从增加学术论文的推荐数量、构建多刊集群、优化推文的发布策略,以及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方面努力。
【目的】 通过对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知识服务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提炼和分析,探讨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知识服务的改进和发展,助力学术期刊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法】 邀请学术期刊用户在中国知网中对其所属学科的增强出版论文进行检索、下载和阅读,随后围绕增强出版知识服务体验进行深度访谈;对访谈数据采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提炼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知识服务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采用DEMATEL模型构建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关系矩阵,确定关键影响因素。【结果】 影响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知识服务用户满意度的因素集中于内容、功能和交互应用3个层面,关键因素具体包括:平台对增强出版知识服务的功能支持、增强出版物的内容、增强出版物的呈现和使用机制等。【结论】 基于知识加工、知识获取、知识再生产的知识应用流程,可以通过内容媒体融合、开放检索与关联、大语言模型赋能等优化和改进增强出版知识服务。
【目的】 科技强国建设离不开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撑,通过分析和总结《分子植物》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经验,探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可能途径和举措。【方法】 以《分子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从创刊到发展为植物科学领域顶尖期刊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相应举措,提出可供国内其他英文科技期刊参考借鉴的发展模式。【结果】 《分子植物》在专职科学编辑团队建设、稿件质量把控和内容建设、国际合作出版、创办品牌学术活动打造围绕期刊的科研社群等方面制定独特策略,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迅速提升国际影响力,成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领域内的顶尖期刊。【结论】 《分子植物》的国际化发展策略和举措以及办刊实践是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有益尝试,对国内其他英文科技期刊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卓越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的】 分析B站科技期刊账号的用户特征,提出可供其他科技期刊实际参考的B站学术视频精准运营模式,为我国科技期刊B站学术视频运营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背景提供有效的建议。【方法】 采用网络调查法、内容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分析期刊B站账号的用户基本情况和交互数据。【结果】 科技期刊B站账号利用用户画像技术,可以实现用户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数据推荐,有效解决现阶段科技期刊B站学术视频运营水平不高的问题。【结论】 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画像技术的分析优势,坚持多工具采集与动静态数据精细管理,构建用户多维数据标签实现用户精准推荐,基于数据可视辅助用户信息精确推送,加强运营效果评价提高B站传播效率,从而实现科技期刊B站学术视频的精准运营。
【目的】 探索煤炭领域科技期刊服务“双碳”目标的对策,从科技期刊角度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方法】 应用案例分析法,以煤炭领域核心期刊《煤炭转化》为研究对象,从实践探索和发展趋向两个维度阐述其服务“双碳”目标的策略。【结果】 《煤炭转化》紧跟国家“双碳”战略需求,通过开拓选题范围、策划热点专刊、注重成果转化、完善微信推广等举措服务煤炭领域学科发展及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结论】 《煤炭转化》还需从拓宽专刊专栏专题策划方式、提升用户精准服务水平、探索视频号运营等方面提升期刊发展质量,从而服务“双碳”目标。
【目的】 从协同论角度分析和阐释《科幻世界》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困境,探讨《科幻世界》的协同发展策略及其对科普期刊推进深度融合发展的启示。【方法】 以优秀科普期刊个案为例,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揭示《科幻世界》推进深度融合发展的现状。【结果】 在推进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受到文化、经济、技术各子系统的创新与协同发展的影响,科普期刊也会受到相关保障制度与资源的制约。【结论】 在科普期刊的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加强协同资源保障和制度建设是必要条件,深化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是基础,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是目标,应通过不断推进各相关要素的协同发展更好地促进科普期刊的深度融合发展。
【目的】 构建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程度评价体系,对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的10种期刊进行评价,为我国科技期刊冲击世界一流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统计分析法,应用Fuzzy DEMATEL-ANP方法计算出国际化程度的权重,应用VIKOR方法评价受资助的10种期刊,得出10种期刊国际化程度的绩效表现值与期望差距值。【结果】 10种期刊中,国际化绩效表现值与期望差距值排名前3的期刊为Cell Research(0.199,0.801)、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0.190,0.81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0.144,0.856)。基于期望差距值可知,当下国内科技期刊虽然出版流程国际化、出版影响效果初显,但影响力停留在国内或华人圈,未获得世界科学家的普遍认同,出版人才国际化、出版经营国际化程度与世界一流期刊标准差距较大。【结论】 根据国际化程度结构影响关系,提出办刊策略。宏观层面上,国际化期刊要客观审视与提高出版影响国际化,优先发展出版人才国际化,重视出版运营国际化,巩固出版流程国际化。具体施策上,国际化期刊要提高国际出版人才比例与质量、开放获取程度、国际化出版标准、市场化程度等,解决科技期刊国际化的现存问题。
【目的】 分析我国医学类英文期刊的总体情况和办刊路径,尝试提出发展建议,为我国医学类科技期刊质量提升和世界一流医学科技期刊体系构建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获批CN号、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2版)和入选国家科技期刊计划的医学类英文期刊,共计120种期刊,收集期刊基本信息、国家科技期刊计划资助、国内外出版合作、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等数据,分析期刊学科布局、运营模式、学术影响力、开放获取、集群化发展等特点。【结果】 我国医学类英文期刊数量增长迅速,受国家科技期刊计划项目资助比例高,刊期以季刊为主,高校、学会/协会为主要独立办刊单位,联合办刊比例较高。期刊主要与国外出版商合作进行数字出版,43种期刊同时在国内集群化数字出版平台上线。SCIE/SSCI、ESCI和Scopus数据库分别收录43种(35.8%)、17种(14.2%)和97种(80.8%)期刊,学科覆盖面较广。99种(82.5%)期刊中的文献可于PubMed中检索到。78种(65.0%)期刊被DOAJ数据库收录,使用CC BY协议的期刊最多。【结论】 我国医学类英文期刊结构进一步优化,布局交叉学科,办刊形式多元,借助国际数据库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可见度,开放获取出版发展迅速,并尝试向集群化发展。
【目的】 教育部提出新医科教育,为综合性医学期刊专题建设开启新的方向及思路。研究国内5所综合性大学医学期刊的交叉学科专题建设现状,分析其影响力及成因,为其他综合性大学医学期刊特色化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方法】通过信息搜索法调研综合性大学医学期刊所设置的新兴交叉学科专题情况,如专题选题方向及偏好、专题论文下载量与被引频次,及其匹配的微信公众号传播策略等。【结果】综合性大学医学期刊的专题注重报道新医科教育方向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对新医科的学科建设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但交叉学科专题所刊发的文章相较于刊物内其他文章,影响力并不占有绝对优势。新媒体传播以单向传播为主,部分期刊的运营策略较为新颖。【结论】综合性大学医学期刊交叉学科专题的选题策划方向、刊发时间、文章选题颗粒度、文章作者、传播策略等都是文章影响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综合性大学医学期刊应在专题设置上立足前沿,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时,应积极提升编辑服务能力,结合新医科专业专题内容探索新媒体宣传之路。
【目的】 通过分析国际科技期刊研究的特征与演进情况,为加快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1980—2022年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科技期刊研究文献1345篇,并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数据可视化。【结果】 在国际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美国、西班牙、中国在发文和引文数量上都位居前列;主要共被引核心人物为Garfield E、Moed H F、Leydesdorff L;研究主题聚类包括开放获取、影响因子、文献计量学、评价指标、科学出版;整体演化历经评价指标再构建、网络议题兴起、交叉学科结合3个阶段。【结论】 观察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建议从国际评价体系建立与合作、借鉴优秀成果与时代趋势、学术评价新指标构建与发表等方面着力,以便面向全球吸纳创新资源,更好地推动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