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Bornmann L. Research misconduct—definitions, manifestations and extent[J]. Publications, 2013, 1(3):87-98.
doi: 10.3390/publications1030087
URL
|
[2] |
张立, 王华平. 学术不端行为的模型化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07, 25(1):32-37.
|
[3]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8-05-30)[2020-12-18].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5/30/content_5294886.htm.
URL
|
[4] |
杨程. 严打学术不端离不开综合治理[N]. 中国教育报, 2020-07-10(2).
|
[5] |
樊浩. 中国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基于改革开放40年持续调查的数据[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8):24-44,204-205.
|
[6] |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 [2021-01-02].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9zfgzbg.htm.
URL
|
[7] |
王宇.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研究综述[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4(4):236-240.
|
[8] |
曾玲, 张辉洁, 冉明会, 等. 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期刊应对学术不端问题的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3):270-275.
|
[9] |
鲁晓峰, 谢平. 学术不端防范研究相关文献的综合评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 28(6):498-503.
|
[10] |
胡婧坤, 刘培一. 2000—2009年国内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20):144-148.
|
[11] |
沈艳红, 张群, 张娣. 我国学术不端领域研究进展分析: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研究[J].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3(2):93-96.
|
[12] |
孔艳, 张铁明. 学术不端研究综述及建立遏制学术不端的“第三类法庭”[J]. 编辑学报, 2013, 25(5):422-426.
|
[13] |
陈春莲, 罗志敏. 大学教师学术不端问题:一种伦理现象学的追问[J]. 现代大学教育, 2015(2):81-87.
|
[14] |
蒋寅. 治理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路与对策[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9(17):30-63.
|
[15] |
常亚平, 蒋音播, 阎俊. 基于组织因素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J]. 管理学报, 2009, 6(2):264-270.
|
[16] |
文剑英. 从社会与境视角看学术不端[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 26(6):59-63.
|
[17] |
袁玉立. 学术不端的伦理控制[J]. 学术界, 2012(12):120-128,285-286.
|
[18] |
谢小瑶, 叶继元. 高校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双重困境与制度选择[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6, 53(4):70-83,159.
|
[19] |
张重毅, 方梅. 科技论文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判别特征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 30(1):24-28.
|
[20] |
常亚平, 蒋音播. 高校学者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个人因素的数据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8, 26(6):1238-1242.
|
[21] |
马玉超, 刘睿智.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四维度影响机理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1, 29(4):494-501.
|
[22] |
陈亮. 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及其治理[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2):49-56.
|
[23] |
郑晓梅, 张利田, 王育花, 等. 期刊编辑和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界定、防范和处理认知的调查结果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4):401-412.
|
[24] |
翁鹭滨. 学术期刊在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中的责任和作为:黄禹锡造假事件的反思[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1):73-75.
|
[25] |
何跃, 袁楠. 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的区别及其区分意义[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124-127.
|
[26] |
吕东锋, 吴萍. 论学术不端行为的民事法律责任[J]. 广西社会科学, 2014(5):92-97.
|
[27] |
陈银飞. 道德推脱、旁观者沉默与学术不端[J]. 科学学研究, 2013, 31(12):1796-1803.
|
[28] |
张桂平, 廖建桥. 科研压力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组织支持和学术自尊的调节效应[J]. 科学学研究, 2012, 30(12):1781-1788.
|
[29] |
许祥云, 孙上, 王佳佳. 学术不端: 基于高校教师认知的测量及启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8):73-81.
|
[30] |
张兰. 学术期刊视角下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12):1417-1423.
|
[31] |
周恒. 发生学术不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可能的防治办法[J]. 科学与社会, 2018, 8(2):1-9,35.
|
[32] |
胡春艳, 刘建义. 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治理:社会资本的视角[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6(4):125-130.
|
[33] |
杨小敏. 学术不端行为的经济逻辑[J]. 复旦教育论坛, 2010, 8(6):72-76.
|
[34] |
余三定, 袁玉立. 学术不端与学术规范、学术管理对谈[J]. 学术界, 2010(7):104-107.
|
[35] |
白新文, 张婍, 杜鹏, 等. 我国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归因分析:基于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科研人员的调研[J]. 中国科学基金, 2017, 31(3):301-309.
|
[36] |
李晓燕. 美国高校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制度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3(4):119-127.
|
[37] |
刘爱生. 美国高校学术不端的调查程序与处罚机制:以埃里克·玻尔曼案为例[J]. 外国教育研究, 2016, 43(11):96-108.
|
[38] |
陈翠荣, 张一诺. 美国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程序分析:以四所美国研究型大学为例[J]. 外国教育研究, 2016, 43(8):88-100.
|
[39] |
赵婷婷, 冯磊. 依法监管,防治结合:美国学术不端治理体系的结构与特点[J]. 大学教育科学, 2016, 7(3):93-101.
|
[40] |
田瑞强, 姚长青, 刘洢颖, 等. 学术不端治理政策及案例计量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 29(4):355-361.
|
[41] |
巫锐, 姚金菊. 德国学术不端问题内部治理机制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11):61-68.
|
[42] |
冯磊. 英国学术不端治理体系的结构及特点研究[J]. 高教探索, 2018(5):69-74.
|
[43] |
黄军英. 国外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6(4):5-8.
|
[44] |
周祝瑛, 马冀. 学术不端治理的国际经验探析[J]. 比较教育研究, 2018, 40(9):87-94.
|
[45] |
胡科, 陈武元.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以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为例[J]. 东南学术, 2020(6):40-48.
|
[46] |
赵学义. 论职业伦理对规避高校学术不端的作用[J]. 中国高教研究, 2010(5):67-69.
|
[47] |
胡志斌, 刘紫良, 孙超. 学术不端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J]. 学术界, 2011(10):39-47,267-269.
|
[48] |
张慧芳. 合理设定学术不端的法律责任[J]. 学术界, 2015(3):167-175,327.
|
[49] |
王霁霞, 张颖. 基于学术不端撤销学位行为的法律约束[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1):6-12.
|
[50] |
徐海丽. 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预防措施[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26(6):545-551.
|
[51] |
陈志贤. 学术不端防范中科技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J]. 编辑学报, 2015, 27(2):119-121.
|
[52] |
张辉玲, 白雪娜, 崔建勋, 等. 学术不端文献的发表追溯及防范对策:基于185篇疑似学术不端文献的实证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 27(7):691-697.
|
[53] |
李殷, 钱俊龙. 刍议防范科技期刊学术不端中编辑的作为:增强编辑主观能动性,实行工作规范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6):853-859.
|
[54] |
张宏, 程建霞, 王小唯, 等. 学术不端现象分析及期刊编辑应对策略[J]. 编辑学报, 2010, 22(1):52-54.
|
[55] |
王文福. 网络时代期刊论文隐形学术不端挖掘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 27(7):677-682.
|
[56] |
张旻浩, 高国龙, 钱俊龙. 国内外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平台的比较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4):514-521.
|
[57] |
陈志贤, 黄仲一. 防范学术不端论文出版的立体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 28(7):605-609.
|
[58] |
陈亮. 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内涵特征、依据指向以及逻辑构架[J]. 高校教育管理, 2020, 14(2):85-96.
|
[59] |
熊丙奇. “破”、“立”并举治理学术不端[J]. 中国高等教育, 2009(9):25-27.
|
[60] |
刘普. 我国学术不端问题的现状与治理路径:基于媒体报道的64起学术不端典型案例的分析[J]. 中国科学基金, 2018, 32(6):637-644.
|
[61] |
余小茅. 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视域下的大学学术不端治理[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0, 41(4):163-168.
|
[62] |
张四龙, 袁宝龙. 善治理论视阈下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20, 40(24):252-258.
|
[63] |
陈亮. 学术共同体:新时代学术不端治理的突破口[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 39(Z1):3.
|
[64] |
吴善超, 江新华, 苏青, 等.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杜绝学术不端行为[J]. 中国科技论坛, 2007(6):3-6.
|
[65] |
阎光才. 关于当前大学治理结构中的社会参与问题[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0, 41(1):1-5.
|
[66] |
Resnik D B. From Baltimore to bell labs:Reflections on two decades of debate about scientific misconduct[J]. 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 2003, 10(2):123-135.
doi: 10.1080/08989620300508
URL
|
[67] |
罗志敏. 是“学术失范”还是“学术伦理失范”:大学学术治理的困惑与启示[J]. 现代大学教育, 2010(5):6-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