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科技期刊编辑部在出版伦理防控方面的责任与对策。【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在出版伦理防控方面的实践进行梳理,并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对理工类期刊遇到的其他相关案例的分析,探索期刊编辑部在出版伦理防控方面的对策与措施。【结果】 期刊编辑部应做好预防工作,制定详细的出版伦理相关规范来引导作者、审稿人、编委等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并通过提供必要的接口,进行必要的检查,给予必要的帮助等方式有效提醒相关方在论文写作、投稿、审稿、稿件处理等方面注意遵循伦理规范,严守学术诚信。【结论】 期刊编辑部在出版伦理防控方面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从政策上规范,技术上限制、警示。科学、客观地处理涉及出版伦理的事件,保持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纯净。
【目的】 为遏制学术不端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有效参考。【方法】 分析学术不端检测现状及模式,提出学术不端检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从技术、使用规范以及制度等角度提出解决方案。【结果】 大面积改写以降低文字重复比例、将文字内容转成图片以规避检测、“Google翻译方法”规避检测、论文代写及买卖是学术检测中遇到的难点,针对这些难点,同方知网将学术不端检测技术进行升级和改造,有效提升了该系统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能力。【结论】 学术不端检测工具可为科技期刊遏制学术不端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目的】 细化医学期刊伦理相关审查及处理流程,为完善我国医学期刊相关规范提供参考。【方法】 比对出版伦理委员会规范,结合国外相关案例,提出目前国内医学期刊伦理审查存在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流程。【结果】 国内医学期刊应注意对论文的伦理审批、患者知情同意、保护患者隐私、临床试验注册信息等方面的审查,对作者文中未说明是否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未保护患者隐私、未说明是否经过伦理审查等进行相应处理。【结论】 医学期刊编辑规范和完善医学伦理相关审查规定和处理流程,可推进期刊国际化进程。
【目的】 总结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特征,为识别与防范此类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帮助。【方法】 分析从编辑实务中发现的3种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不当署名、公式或图表抄袭及跨语种抄袭)的特征, 举例说明根据这些特征判定相应不端行为的方法。【结果】 当稿件符合相应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特征时,编辑需特别关注并判别该稿件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结论】 编辑应提高存疑、甄别和审稿的意识,编辑部应加强名单、签名和沟通管理,共同努力为学术出版质量把关。
【目的】借鉴国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经验,进一步推动中文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方式的研究、改革和实践。【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和网站调研的方法,介绍国际上第三方审稿平台的运行模式和发展状况,提出创新国内科技期刊审稿方式的建议。【结果】 独立于期刊的第三方审稿服务颠覆了传统模式中审稿人、作者、编辑之间的关系,具有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特点,既可以加快期刊内容的传播速度,又能提高审稿人的积极性,还能提高稿源质量和期刊质量。【结论】 由期刊集群建立第三方审稿服务平台,可规范服务流程,在我国科技期刊领域中具有可行性。
【目的】 调研国际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探寻我国科技期刊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方向。【方法】 基于我国科技期刊实际、政策导向与专家意见,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现状进行相关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对比。【结果】 明确媒体融合概念、特点、发展历程及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现阶段我国科技期刊融合进程中的不足,提出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方向与着眼点。【结论】 媒体融合具有帕累托效应,需尽早建立科技期刊融合效果评价体系;相较于国外科技期刊集团化运作、立体化网络运营与矩阵化传播模式,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具有自身特色,但融合质量参差不齐、运营管理薄弱;可依据“1个总趋势、5个特质、N个创新点”的思路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转型升级。
【目的】 全面调研国内外优秀科技期刊的XML/HTML出版现状和功能建设,为我国中文期刊应用XML/HTML出版提供参考。【方法】 以第三届百强中文科技期刊为样本(有效样本数为70种),采用网络调研法分析我国优秀中文期刊的XML/HTML出版现状和功能建设情况,并与国际优秀期刊网络平台的XML/HTML出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只有17种百强中文期刊网站推出了HTML全文阅读,仅占总样本数的24%,反映出我国中文期刊对XML/HTML出版不够重视。我国中文期刊XML/HTML出版的内容结构化程度低、知识关联方式单一、多维论文评价数据和补充材料欠缺,与国际优秀出版机构存在较大差距。【结论】XML/HTML出版是科技期刊实现内容延伸、知识关联和知识重组的必要途径,能够满足读者的碎片化阅读需求,有助于显著提高文章的显示度和传播力,应受到国内期刊出版界的足够重视。
【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物理学类期刊移动出版现状进行调研,提高国内期刊对移动出版的了解和重视,提出适合国内期刊移动出版的发展建议。【方法】 以四大出版集团和美国物理联合会、英国物理学会的代表性物理学期刊为研究对象,重点调研移动出版的技术应用情况;同时选取国内9种物理学英文核心期刊和28种物理学中文核心期刊,调研其移动出版现状。【结果】 响应式网站设计和HTML全文技术满足移动出版需求,在国外科技期刊出版中的应用已成常态,相比之下,当前国内期刊网站建设技术较为落后。【结论】 科技期刊的移动出版虽然对技术要求较高,但是对期刊和文章的传播非常重要,因此国内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应当认识到移动出版模式的巨大潜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推动期刊的移动传播。
【目的】 探索面向国际一流期刊的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以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为例,从期刊国际化建设、集约化管理、办刊模式、媒体融合出版、服务科研等方面总结面向国际一流期刊的办刊经验,提出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建议。【结果】 通过卓有成效的办刊实践,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的发文量年均递增40%,JCR影响因子连续4年保持在13以上,位列国际光学期刊影响因子排行榜前三,期刊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稳固提升。【结论】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的办刊思路和模式可为新形势下面向国际一流期刊的我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目的】 优化不同类别作者群的培养策略,以实现中文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方法】 通过对《航空学报》培养作者群的策略进行深度剖析,总结出工程类中文学术期刊可以按作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进行分类培养。【结果】 中文学术期刊作者群分类培养的策略为:稳定和维护高水平作者,邀约高质量稿件,组织出版专刊/专栏;与一般研究水平的作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并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结论】 《航空学报》作者群分类培养措施已初见成效,适合推广至我国其他工程类中文学术期刊。
【目的】 探索“双一流”建设契机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人才的发展之路。【方法】 通过统计2015年第1期到2018年第8期《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载文作者的单位、学位、职称等数据,分析高校编辑人才结构现状;结合目前高校学术期刊稿件审理模式、专职编委培养以及期刊发展等情况,探索高校期刊编辑科研化的可行性及培养举措。【结果】 在“双一流”建设契机下,高校学术期刊从业编辑人员中的高学历编辑比例显著提升,有助于培养科学编辑和专职编委;编辑科研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促进期刊及编辑的可持续发展。【结论】 高校、高校期刊以及编辑三方合力有助于组建专业技能和学术技能并举的高素质梯度型编辑队伍,提升高校期刊编辑的科研探索精神,实现高校编辑素质的整体提升。
【目的】 将动态权重百分位数(Dynamic Weight Percentile Rank Score,DPRS)指标应用于跨学科期刊的评价,并与现有的文献计量指标进行对比。【方法】 以《期刊引证报告》数据库中5个学科的期刊作为评价对象,对期刊的DPRS、百分位数(Percentiles Rank Scores,PRS)、5年影响因子、篇均被引频次、平均百分位、来源标准化篇均影响力(Source Normalized Impact per Paper,SNIP)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DPRS和PRS 2个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效果与区别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 DPRS与篇均被引频次、5年影响因子、平均百分位、SNIP指标均高度相关,可以消除学科不同带来的引文差异性,并且能够充分综合期刊在各百分位区间“相对数量”和“相对质量”2个方面的信息,且具有比其他类似指标更高的区分度和精准度。【结论】 DPRS指标能合理综合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分布2个方面的信息,可以实现跨学科期刊的评价,并且能够揭示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更多细节。
【目的】 对比国内高被引论文在国外的被引情况与国外高被引论文在国内的被引情况,探讨二者的相关性,以了解国内外高被引论文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7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医药大学学报类综合评价总分排名前5位的期刊,选取2008—2017年各期刊在CNKI中的高被引论文共512篇及WoS中高被引论文共486篇,统计分析所选文献的被引频次等相关指标。【结果】 5种期刊的CNKI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差异较小,而WoS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差异较大;CNKI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远高于WoS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除《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外,CNKI/WoS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其在WoS/CNKI中的被引频次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国5种国内学术影响力较高的医药大学学报的国际影响力均较低,这些期刊国内/外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其在国外/内的被引频次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明显,国内外对5种期刊的引用存在差异。
【目的】 分析我国S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相关自被引率(Self-Cited Rate in Correlation with Impact Factor,SCR-IF)的状况,为我国SSCI收录期刊今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以我国和G7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以及新兴国家代表(韩国、印度、俄罗斯)的SSCI收录期刊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样本期刊的自被引率(Self-Cited Rate,SCR),同时计算SCR-IF、非影响因子相关自被引率(Self-Cited Rate Non-Correlation with Impact Factor,SCR-NIF),以及二者比值(K),对11个国家SSCI收录期刊的SCR-IF、SCR-NIF、SCR、K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1个国家SSCI收录期刊的SCR-IF均值均大于SCR-NIF均值和SCR均值,K的均值范围为1.3583.040;我国SSCI收录期刊SCR-IF和SCR-NIF均低于法国、韩国、俄罗斯,SCR-IF还低于德国,SCR-NIF还低于意大利、印度,高于其他国家。我国SSCI收录期刊中,SCR-IF为0的期刊占比为9.09%,只高于美国、英国和俄罗斯,低于其他国家;我国SSCI收录期刊中,K>1.0且SCR-NIF>0.2的期刊占比为9.09%。【结论】 我国SSCI收录期刊的SCR不高,但是SCR-IF高于SCR,可能与我国被SSCI收录期刊数量较少有关。
【目的】 利用文献计量学研究医学学报类F5000论文特征,为相关期刊争取稿源、提高期刊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F5000论文平台得到2017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的医科大学学报,收集相关学报2012—2016年所有入选的F5000论文,并分析相关论文特征。【结果】 2017年F5000精品期刊共收录医科大学学报7种, F5000论文283篇,2011—2013年入选的文献数量最多。临床研究类论文数量最多;综述的篇均被引频次和篇均下载频次最高,其次是流行病学研究;基础研究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最低;基金资助论文的数量和篇均下载频次略高于无基金资助论文。F5000论文集中在某些研究方向和研究专题。部分院校作者发表的F5000论文数量较多。【结论】 我国医学学报的办刊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应注意期刊栏目设置,留意关注度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根据各自地理优势有的放矢地组约重点科研机构的优质稿件,以促进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提升。此外,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F5000展示平台,最大程度发挥平台功能。
【目的】 了解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情况,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Scopus数据库、《医学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的数据,对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学科和地区分布、基金项目论文、国际合著论文、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根据《科学引文索引》数据,2017年中国作者共计发表36.12万篇论文,连续第9年位居世界第2,仅次于美国;2008—2018年(截至2018年10月),中国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2272.40万次,与2017年统计时相比,增加了17.4%,位居世界第2;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10.00次,比2017年统计时提高了6.4%,但是仍低于世界平均值12.61次/篇;2017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为28.10万篇,较2016年上升了7.0%。【结论】 近年来,中国科技论文数量迅速增长,论文影响力的提升速度也相对较快,但篇均被引频次与世界平均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