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论述科技期刊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构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分析科技期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素及价值转移重构,在此基础上给出科技期刊新质生产力模型与发展策略。【方法】 分别从“新”和“质”2个维度分析科技期刊的新质生产力,从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解读“新”,从改革牵引力、创新驱动力、价值向心力解读“质”;在此基础上分析与科技期刊新质生产力匹配的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和生态;基于“从人到AI”“从场景到行业大模型”“从科技期刊行业到所属科技行业”等3个维度分析科技期刊的价值转移与重构。【结果】 科技期刊可以从智能内容生产、审稿、编校,精准内容推荐与个性化服务,选题分析与趋势预测,自动化运营与智能决策支持,全域知识服务,AIGC全媒体内容形式,跨语言、跨文化全球化传播等方向构建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期刊突破性变革并发挥独特价值。【结论】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重塑科技期刊的工作流程,进一步激发创造力,凸显平台价值,大幅增加数字资产价值,使品牌价值最大化,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全球学术影响力,大幅提高科技产业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并最终实现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 AIGC)对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的影响和挑战,并分析学术期刊出版领域应对AIGC的共识与策略,以促进AIGC在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的合理应用。【方法】 从“政策规范-风险与挑战-对策建议”的逻辑思路出发,调研分析国内外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对AIGC的政策规范,围绕学术期刊出版全流程形成应对AIGC的态度倾向,剖析尚未解决的风险与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 国内外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对于AIGC的总体态度倾向于保守性和稳妥性,虽已达成一定共识,但在使用AIGC时仍存在学术规范一致性弱、学术质量审查难、数据安全风险大、版权保护争议多等问题。【结论】 学术期刊出版领域应积极拥抱AIGC带来的技术变革,推动建立共识的学术出版规范,强化内容审核,借助工具开展AIGC检测,加强关于AIGC使用边界的培训,引导AIGC的合理、透明、负责任使用,实现学术出版的智能变革与可持续发展。
【目的】 为提高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准确性和效率,对Claude 3 Opus和Kimi在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中的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使用建议。 【方法】对《中国癌症杂志》进入定稿会终审的29篇论文,采用Claude 3 Opus和Kimi 进行同行评议,并根据《生物医学研究报告指南》中的披露清单进行审查,所有论文作者均授权同意用AIGC进行同行评议。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对二者同行评议结果进行评分。计数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多组配对计量资料采用Friedman M检验,采用四格表法计算二者评议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其预测能力。【结果】在29篇文章中,定稿会评议后发表6篇、修改后发表15篇、退稿8篇;Claude 3 Opus同行评议结论发表19篇、修改后发表10篇;Kimi同行评议结论发表9篇、修后发表16篇、退稿4篇。Friedman M检验结果显示,Kimi与定稿会专家评议结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0.241,调整后P=1.000)。李克特量表结果显示,专家对Kimi评议结果认可度高于Claude 3 Opus的评议结果(3.85±0.47 vs 3.48±0.73,F=10.017,P=0.002)。在《生物医学研究报告指南》披露清单的审查方面,Claude 3 Opus评价的准确性为77.5%,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64.0%;Kimi 评价的准确性为75.2%,灵敏度为77.5%,特异度为7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laude 3 Opus和Kimi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8和0.841,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经检验,Kimi的审查结果与责编审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0.152,调整后P=0.061)。【结论】Claude 3 Opus和Kimi在生物医学研究报告指南披露清单的审查方面表现出较好的能力,与责任编辑审查有较高的一致性。然而2种AIGC模型尚未能达到专家同行评议的能力,存在生成内容具有不准确性、生成内容缺乏个性化、外部内容的推演不足、评审内容具有模糊性、生成内容过于粗犷、审稿结论偏于正向评价等问题,但是展现出一定的应用潜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效能,应开发高质量的AIGC专用工具辅助用于生物医学期刊的同行评议,建议医学专家、医学编辑和AIGC开发者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标准,确保数据安全和质量,提高透明度,减少评审偏倚,遵循出版伦理,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以确保AIGC在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中的准确性。
【目的】 探究学术出版商的社会责任,明确学术出版商在推动开放科学进程中的作用和职责。【方法】 通过对国际大型学术出版商社会责任实践进行调研,在UNESCO《开放科学建议书》的原则指导下,构建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出版商的社会责任框架及内容。【结果】 从治理、业务、社会3个维度构建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出版商的社会责任框架,提出了制定开放科学战略和政策、维护开放科学原则与学术出版伦理道德、保障信息和知识获取的平等与公平、推动研究数据开放共享、促进科学知识传播和使用、推进全球科学研究等9个方面的具体社会责任。【结论】 学术出版商应制定开放科学战略和政策、保障公平和平等、关注开放科学公共利益实现、加强开放科学国际合作。
【目的】 探究20世纪上半叶科学界对于学术交流系统的改革探索,为当下的科学出版变革提供历史视角的启示。【方法】 基于历史材料,以戴维斯的SII设想和贝尔纳的改革方案等影响广泛的学术交流系统新模式为例,回顾各类改革方案及其评价,并探讨这些方案对后续科学信息交流体系的影响。【结果】 20世纪上半叶,针对学术交流系统的改革方案,由于技术不足等因素未在当时被落实,但电子出版时代的到来使许多设想得以实现。【结论】 有序、高效且获得性强的信息交流系统一直是科学家期望实现的;新系统的建设需要考虑到对旧系统的影响,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问题与阻碍的出现。当前的科技期刊需要以满足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强化期刊模式的独特优势并积极寻求与新技术的合作。
【目的】 梳理预印本平台与期刊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解决思路,为预印本平台和期刊融合发展提供一套可资借鉴的创新性实践样本,为后续同类型平台的建设、运营与优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指南。【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与个案研究的方法,指出预印本平台与期刊融合发展中面临的观念和认知、版权和利益、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资金和运营、技术和平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中国音乐期刊网·预印本平台”为案例,剖析了解决思路及其创新性实践。【结果】 通过借助合作期刊品牌影响力、完善平台规范性文件、初审筛选与同行评议相结合、探索资金来源多元化、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5种途径来解决目前困境,并从内容呈现、社交互动与协作功能、智能分析推荐与搜索系统优化、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4个方面进行数字化探索与实践。【结论】 中国音乐期刊网在学科类知识集群、期刊集群、数字化发展方面的创新性实践,是当前期刊走出发展困境的一种大胆且有益的尝试,为许多对预印本平台持观望态度的期刊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也为探索中国特色预印本平台建设之路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目的】 通过分析国际高影响力化学类学术期刊的增强出版实践,揭示内容增强策略及出版机构的知识服务举措,为国内学术期刊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推动其增强出版水平的提升。【方法】选取12种国际高影响力化学类学术期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从 HTML 阅读、多媒体融合、数据关联等维度,系统性调研其增强出版策略,并探究出版机构在知识服务、用户体验优化与开放科学实践方面的支持举措。【结果】国际期刊普遍采用结构化HTML、图文摘要及补充材料(含视频、代码等)提升数据的全面性与可访问性,并通过与专业数据库(如CCDC、GitHub)的关联,实现实验数据的跨平台整合;出版机构则依托社交平台(如Twitter、B站)差异化运营和开放科学实践(如ChemRxiv预印本服务)优化用户体验与知识获取效率,显著提升了学术成果的传播深度与用户参与度。【结论】 国际高影响力化学期刊通过数据驱动的内容增强策略、多媒体融合及开放科学实践,显著提升了学术成果的传播效率和用户体验。国内学术期刊应借鉴其经验,构建数据驱动的知识架构,推进期刊集群与平台一体化建设,并充分利用多元传播平台,以提升增强出版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目的】 分析我国科普期刊运营的数字孪生发展趋势,探讨基于数字孪生模式的科普期刊运营创新框架与发展体系。【方法】 采用典型案例梳理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归纳我国科普期刊数字孪生运营的要义、路径与取向。【结果】 科普期刊数字孪生运营可延循虚实共生、平台共创和创意活动引领多元路径,采取泛维度复合体验营造、跨空间品牌交互建设和共生互促主体价值彰显三重取向。【结论】 当下我国科普期刊的数字孪生拓展尚处在开端期,未来应分阶段建设虚实共生生态;达成用户体验维度的人与虚拟平台双向供给;承载并彰显用户主体、期刊运营主体和相关机构主体的主体价值。
【目的】 研究青少年科普期刊在微信视频号平台的传播效果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青少年科普期刊短视频传播平台优化策略。【方法】 基于HSM模型,选取766个青少年科普期刊短视频的传播效果进行量化,采用方差与回归分析法探究影响因素。【结果】 内容来源、标题长度、标题句式、话题标签数量、内容主题、讲解方式、视频时长、音乐类型均会对传播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但叙事类型对传播效果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为在短视频平台中面向青少年展开科普知识传播,提出以下3种平台优化策略:善用标题与话题技巧,以提升用户关注度;深耕优质的原创内容,以保证知识含金量;主打轻快活泼的音乐,以辅助知识的转移。
【目的】 探究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国内外短视频平台的运营特征、传播效果,提出优化平台运营、提升传播效果的具体策略。【方法】 采用网络检索、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我国代表性社科学术期刊在抖音、微信视频号、X、YouTube的运营数据,并基于GSIPS模型分析运营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短视频平台运营有助于拓展传播途径、扩大受众群体、提高传播效果,越来越多的社科学术期刊开通并运营短视频平台,但总体效果参差不齐,在整体上面临驱动力、吸引力、权威性、交互性、凝聚力、协同性等方面的问题。【结论】 通过认证官方账号、丰富传播形式、塑造品牌形象、搭建学术社区、增值内容服务、优化多元传播,实现社科学术期刊短视频平台运营的专业化、多样化、融合化发展。
【目的】 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科技期刊的贡献及其变化趋势,为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以2019—2023年被SCI数据库连续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以InCites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各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科技期刊发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平均百分位、高被引论文百分比、热门论文百分比、Q1论文百分比和Q2论文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除了中国,在我国期刊发表论文较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韩国、印度、日本和德国,发文量分别为10407、3328、3055、2730和2656篇。从影响力指标看,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沙特和澳大利亚表现突出。美国、德国、英格兰、法国、加拿大、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科技期刊发文量持续下降,中国论文量高速增长。【结论】 美国对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论文影响力表现一般;亚洲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指标的贡献优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科技期刊作者国际化的贡献度持续下降。
【目的】比较国内外一流期刊在出版运营、稿件质量、国际化及影响力等方面的差异,了解我国一流期刊建设的成效及与国外一流期刊的差距,为国内科技期刊发展和世界一流期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科协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金属材料领域T1级英文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调研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国内外一流科技期刊的差异。【结果】 国外一流期刊的创刊年份和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年份更为久远。与国外一流期刊相比,国内一流期刊虽然发文总量少,但发表高水平论文较多;我国学者为国外一流期刊贡献了较多高水平论文和引用影响力;从引用指标看,国内一流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已领先于国外期刊,但社会影响力明显偏弱;国内一流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与国外一流期刊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结论】 我国一流期刊不仅要提高学术影响力,还要提高社会影响力;既要关注影响力指标,也要关注论文创新性,并在“小而精”的基础上向“大而强”转变。
【目的】 研究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传播成效。【方法】 提出“国际他引占比”的评价指标,并应用该指标分析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3年版评选出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国际他引占比。【结果】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他引占比很低,“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的国际他引占比分别为3.95%和2.66%,且两者没有显著差异(P=0.189)。【结论】 中文科技论文中的英文内容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很有限,中文科技期刊需要根据自身定位取舍论文英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