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基于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办学术期刊的现状,探讨学术期刊与“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其一流学科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研究样本,访问样本高校的官方网站及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调查样本高校主办学术期刊的现状,分析学术期刊单位在样本高校机构中的位置,探讨学术期刊与一流学科之间的关系。【结果】 学术期刊单位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机构中的位置存在差别。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数量显著高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数量,但与其一流学科的匹配度并不高,“双一流”建设高校创办和发展与一流学科相匹配的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中、英文专业性学术期刊势在必行。【结论】 为促进高校与学术期刊的共同发展,应明确学术期刊单位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机构中的位置,呼吁将学术期刊建设纳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体系,加强“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期刊的相互促进,加快建设承载一流学科成果的一流学术期刊,以及开展“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术期刊的用户体验价值研究。
【目的】 分析被撤销论文中包含的学术不端行为,研究应对策略,为科研诚信建设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基于Retraction Watch数据库统计了自1955年以来全球范围的被撤销论文,分析论文被撤销的主要原因,并从科研诚信教育、治理机制、制度建设和公开透明原则等方面讨论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 重复、错误、不可再现、造假是论文被撤销的主要原因,因其被撤销论文数量约占被撤销论文总量的70%;因数据问题被撤销的论文占比为23%。中国论文的被撤销原因以错误和重复为主,美国则以错误和不可再现为主。被撤销论文的平均撤销时滞为1095天,造假论文因更不容易被发现,撤销时滞最长,达到1598天。基于职业成长的科研诚信教育、基于中心化模型的多方合作治理、学术不端治理的制度建设及公开透明的学术出版等方面的共同建设,有望有效抑制学术不端行为。【结论】 对于重复这类易识别的学术不端行为,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和控制流程有望有效防控;对于不可再现、造假等不易识别的学术不端行为, 则需要从科研诚信教育、多主体的合作治理和长效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入手。此外,促进科学数据的公开、透明对于抑制与数据问题相关的学术不端非常必要且有效。
【目的】 探讨生物医药类期刊加强生命伦理知识传播的重要性与策略。【方法】 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进行分析;对生物医药类期刊刊登“基因编辑伦理”论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我国基因编辑研究存在严重的伦理缺陷,我国生物医药类期刊对基因编辑伦理的传播不足。【结论】 作为基因编辑学科知识传播载体的生物医药类期刊,应做好栏目设计,适时、足量刊登有关基因编辑伦理等方面的文章和信息,肩负起生命伦理知识传播的重任。
【目的】 探究eLife开放同行评审新模式,为我国期刊改革同行评审制度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搜集、鉴别、分析文献与网络信息,介绍eLife新型开放同行评审模式,分析其特点和不足。【结果】 eLife开放同行评审模式具有评审主体职能转变、协同驱动形式透明、评审效率高等特点。同时,也存在审稿人之间的讨论形式单一、作者对eLife的发展前景存在担忧等不足之处。【结论】 总体来看,eLife对我国同行评审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国科技期刊应积极探索开放式同行评审制度,建立基于作者驱动的同行评审程序,增强审稿人之间的互动、承认审稿人的贡献,建立出版前和出版后相结合的评审体系等,以改善我国期刊同行评审制度。
【目的】 探讨影响审稿人工作量的主要因素,为科技期刊遴选审稿人提供参考。【方法】 从Publons平台中获取2018年Top审稿人的审稿行为数据,提取出基于审稿人个体特征的指标,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抽取出公共因子。【结果】 审稿人工作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审稿人的学术产出、学术影响力、学术兼职和研究资历。【结论】 科技期刊除了重视邀请资深科学家审稿外,还应特别重视向年轻科学家发出审稿邀请。
【目的】 了解目前国内医学期刊对临床试验注册制度的执行情况,为制定合理措施、推进临床试验注册制度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为调查样本,对122种期刊稿约中有关临床试验注册号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77种(63.1%)期刊在稿约中提出临床试验注册要求,并规定注册机构及注册号的排印位置和内容,没有期刊明确规定临床试验研究必须注册才能发表或推荐注册;大部分期刊从2014年开始在稿约中提出此项要求,且以二级标题的形式提出此项要求的期刊居多。【结论】 大部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稿约中体现了临床试验注册制度,但仍是自愿原则。稿约对重要内容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有待提高。国内医学期刊对临床试验注册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目的】 分析微信阅读量与中国知网(以下简称“知网”)下载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阅读量与下载量的一致与背离现象,以指导学术期刊更好地做好学术论文的选题、选稿与传播工作。【方法】 以2018年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文期刊)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的微信发布论文为样本,基于单篇论文维度多角度对微信阅读量与知网下载量进行数据正态性检验、相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微信阅读量与知网下载量相一致与相背离的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 学术期刊整体、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学术期刊的微信阅读量与知网下载量均未显示较强的正相关性,其中整体和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期刊阅读量与下载量的相关性略高于人文社科类期刊。【结论】 实用性强的工程技术类推文以及吸睛标题能带来高的阅读量;热点问题以及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能带来比较一致的高阅读量和高下载量;读者群体大且有较多跨学科研究人员的刊物更容易获得高下载量。
【目的】 展示使用Axure RP软件进行智能审稿专家遴选系统的原型设计思路和过程,为编辑同行利用Axure RP设计开发出满足自身工作需求、提高工作效率的现代化软件平台提供参考。【方法】 将原型设计软件Axure RP引入智能审稿专家遴选系统的创建中,根据送审工作的实际需求分析,构建系统功能框架,并基于Axure RP进行智能审稿专家遴选系统原型设计,最后给出该系统的开发构想。【结果】 基于Axure RP能快速、高效地创建智能审稿专家遴选系统原型,直观生成用于演示且带有交互功能的界面。从智能审稿专家遴选系统的原型展示界面来看,该系统具有智能化、数据可视化等优点,并具有优化管理大量审稿专家资源信息、自动统计和汇总专家审稿时效、综合给出专家评分、智能遴选、灵活方便且快捷准确进行信息查询等功能,弥补了传统做法的不足,可大大提高科技期刊编辑送审工作效率和质量。【结论】 建立审稿专家智能遴选系统是科技期刊编辑的迫切需求。Axure RP为智能审稿专家遴选系统的前端设计提供了有效解决办法。科技期刊编辑应在合理范围内尝试新技术和方法,设计开发出满足自身工作需求、提高工作效率的现代化软件平台。
【目的】 介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出版传媒集团5种期刊在论文二维码使用中的经验,为科技期刊向“互联网+知识服务”转型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场景理论研判科技期刊移动端的用户需求,确定基于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的二维码功能实现,主要包括线上论文的免费开放阅读、HTML全文结构化预览、增强素材延伸阅读、基于论文的知识问答。在实施方面,综合考虑各刊资源现状及出版流程,优化二维码的制作及编排。【结果】 二维码实现“纸刊-平台-移动端”的链接,可有效提高论文传播力、丰富科技信息阅读体验、促进科研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避免集群平台成为移动互联网面前的“数据孤岛”。 【结论】 在探索集群化、数字化出版时,科技期刊既要紧跟媒介形态及技术平台的演进,也要借助二维码充分整合链接各种媒介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便捷、可交互的知识服务。
【目的】 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编辑队伍进行摸底调研,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方法】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及举行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的年龄和学历构成、培训情况、待遇水平、职业发展等因素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对于待遇水平、职业发展及队伍稳定性等要素的调研反馈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编辑职业缺乏足够的职业认可和尊重;对编辑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背景及专业分工缺乏足够的认识。【结论】 战略层面上必须将编辑人才和科研人才同等对待;战术层面上必须落实政策真正调动编辑人才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吸引优秀人才,推动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可持续性发展。
【目的】 研究与国内科技期刊出版(或集群化)规模相当,且出版部分非英语期刊的国际专业出版机构,剖析其科技期刊运营模式,借鉴其发展经验可能更有利于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方法】 采用网站调研、文献调研、实地访谈等方法,获取Thieme科技期刊运营模式的一线资料。【结果】 Thieme在用户服务模式、出版策略、扩大传播与营销途径等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国内期刊借鉴。【结论】 中国科技期刊应充分借鉴国际出版机构的优秀做法,在推行以需求为导向的办刊模式、简化期刊语种变更手续、建设有利于集约化发展的学科期刊群、调动青年学者积极性、鼓励科技期刊走出去实现全球传播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期推进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实现我国科技期刊规模化发展。
【目的】 探讨科技期刊遭遇学术观点冲突时相关编辑出版伦理问题与编辑行为规范,以防止利益冲突发生。【方法】 以国内某医学期刊新近发表的一篇专家述评遭遇被引作者申诉的案例为导线,通过集中讨论、文献查阅,为医学论文发生学术观点冲突事件进行客观定性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① 此次利益冲突的实质,在论文中体现为“学术观点冲突”;在现实中揭示出的是“学术竞争冲突”。② 编辑的医学知识受限是该事件的主要原因,编辑部流程管控不力是次要原因,此次利益冲突从编辑伦理的角度分析属于编辑“责任冲突”。③针对编辑角色行为规范提出:应珍视作者的学术声誉;树立“学术争鸣”以证据为基石的理念;审稿遭遇否定观点时要倍加审慎;充分评估“专家述评”作者的学术水平等。【结论】 强化编辑行为规范,系统学习、实时更新编辑出版伦理知识,是避免存在利益关系的学术观点冲突的有效途径。
【目的】 以SCI和SSCI双收录期刊(以下简称“‘双S’期刊”)为例,全面、客观呈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期刊的整体发展情况,探讨“双S”期刊的跨学科发展特点,为我国交叉学科学术期刊,特别是英文期刊的发展寻找启示。【方法】 基于2017年度JCR和WoS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双S”期刊跨学科发展特点。【结果】 国际上共有641种“双S”期刊(中国有5种),共涉及77个SCI学科、50个SSCI学科和17个ESI学科,其中有7个“双S”学科;“双S”期刊的整体学科分区布局较为理想,即高水平期刊数量多于低水平期刊数量;高水平“双S”期刊文章类型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论文影响分值、年载文量等方面与低水平期刊有明显差异。【结论】 中国在一般社会科学(信息学与图书馆学等)、计算机科学、工程科学、经济与商学、环境/生态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等领域具备创办跨学科期刊的潜力和机遇。
【目的】 试图找出影响社科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因素,为学术期刊公众号提升传播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子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社科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结果】 公众号命名方式、头像设置、是否认证、一级菜单数与二级菜单数对微信传播指数具有显著影响;文章类型、标题修辞手法的运用、推送频率、编排技巧、文本呈现方式、互动方式对单篇文章日均阅读量、在看量均有显著影响。【结论】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应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重视微信公众号运营;基于互联网思维实现价值分享,促进推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深研用户需求做好服务,把握推送规律建立互动机制。
【目的】 通过研究多个医学专业学科、不同影响力国际医学期刊中基础研究文献比例的变化趋势,为我国医学期刊在精准医学时代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 依据Web of Science学科类别和JCR分区选取17个医学专业学科的68种期刊,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所选期刊1987─2016年间发表的所有文献,使用倍数变化分析基础研究文献比例的变化趋势,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判断该变化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基础研究文献比例降低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并不具有普遍性,主要出现在JCR分区的Q1高影响力医学期刊中。【结论】 医学期刊应适应精准医学时代的发展要求,进一步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