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理论研究发展进行比较归纳,以期从学术研究层面对国内学术期刊的实践发展进行揭示。方法 以CSSC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98-2013年间有关“学术期刊”主题的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可视化展示、内容分析和比较归纳法对国内外“学术期刊”主题领域有关发文数量随时间发展的趋势特征、核心研究作者和机构组成的特征、主题研究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演进的特征进行揭示和比较研究。结果 重点挖掘出有关国内外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实践中的相关差异性,如关于学术期刊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关于主要推进力量组成的差异性、关于各时期研究热点的差异性等,并从差异性中总结出影响国内学术期刊发展的诸多重要问题。结论 要想快速发展中国的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国内学术期刊管理者和办刊人必须从办刊人才、学术出版环境、学术出版平台、集群传播模式、学术期刊资源服务水平等关键方面加倍努力。
目的 探讨学术期刊承载的人文功能,体现学术期刊的人文精神。方法 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结果 学术期刊体现人文精神的手段有:设置人文栏目、在编排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及与作者的个性化沟通等。结论 学术期刊承担着传播学术知识,交流学术观点的职能,同时,学术期刊的人文价值也应得到挖掘。
目的 探讨读者的心理需求及其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以期为科技期刊如何在当前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中国知网》近两年收录的科技期刊所有文献被读者引用和下载最多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从读者的心理需求角度对文献进行归类和分析。结果 读者的心理需求主要集中在科技期刊传播过程中的创新性、互动性、专业可读性、认同性,并且读者的四个主要心理需求对科技期刊在内容创新、网络化建设以及品牌营销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结论 科技期刊需满足读者不断提升的阅读需求,对科技期刊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以及经营策略不断创新。
目的 目前绝大多数中文科技期刊采取编、排、校一体的作坊式出版模式,出版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出版效率低下。为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提出将编辑加工外包的思路引入出版流程。方法 以中国激光杂志社为例,介绍了杂志社在编辑加工外包方面的新举措,以及培训和管理兼职编辑的经验。结果 通过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了期刊的编校质量,控制出版成本的同时,缩短了刊期,并提升了社内编辑工作的附加值。结论 出版流程模块化运作经验的不断摸索,加快了期刊的集约化、规模化出版之路,为实现期刊集群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目的 探讨吸睛图片的应用现状和编辑加工方法,以促进同行间相关交流,引起我国期刊界对吸睛图片编辑的重视。方法 调研了十大国际出版商的学术期刊,并总结了笔者制作和编辑的实践经验。结果 吸睛图片已为大量国际期刊所采用;吸睛图片必须依据论文内容为根本、吸引读者兴趣为标准,选择图片;所选图片要作灵活排列、组合、加工,做到内容与吸引力的统一。结论 好的吸睛图片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论文提高受关注度、影响力和被引用次数。
目的 指出解决著者身份识别的有效途径。方法 通过对14种SCI收录的地学科技期刊的研究发现,期刊著者身份存在歧义,在标识文章作者的信息和参考文献引用的规范各不相同,被不同国际数据库收录的著者标识标准也各不相同。结果 通过出版机构和数据库收录方规范作者姓名标识、规范数字平台的存取以及利用注册标识号来关联作者信息和学术成果等相关信息是解决作者身份识别的有效途径。结论 可以使科研人员文献信息传播准确,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进而推进我国期刊的发展、完善科研管理和有关统计及学术论文的评估工作。
目的 探索行业科技期刊专刊策划的原则和措施。方法 通过借势和造势策划主题;按照时效性、实用性、专业性、全面性的原则,在充足的稿源、优化编辑流程、制订出版计划、专刊推广与广告策划几个方面做好扎实工作。结果 以汽车电器杂志社为例,从2011年第7期开始,策划以专刊的模式出版每一期杂志,至今连续3年多持续良性运作,获得读者、杂志主管部门及期刊同行认可与肯定。结论 专刊策划是提升期刊品牌的有效途径。
目的 揭示期刊与出版商数字出版合作协议中存在的重要风险,促进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完善与数字出版商的版权协议。方法 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梳理并分析了期刊与数字出版商合作协议中的可能风险和对应的典型协议条款。结果 研究发现,当前期刊与数字出版商合作协议中的主要风险有:在作者授权有瑕疵的情况下与出版商签订协议、与多个出版商签订排他性协议、协议限制期刊传播论文和进行版权经营与开发、存在协议自动续签等不公平的问题。结论 提出了四类典型条款及其修改建议以消除上述风险,包括:涉及协议主体的条款、与多个服务商签订协议时应注意的条款、与作者版权协议的衔接性条款、不公平和不合理的条款。
目的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媒体融合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潮流和必然趋势。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也不可避免必然受到影响和冲击。为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学术期刊应积极与新媒体合作,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方法 引入管理学的产业联盟理论,创新性地提出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的概念,对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结果 具体探讨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的组建方式、运行模式、风险防范及保障机制,并论证了其相对于传统运行模式的优势。结论 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为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
目的 探讨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加深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号服务的了解,引起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号应用的重视。方法 针对学术期刊在微信公众号服务的具体应用上缺乏研究,以致其服务模式尚未成熟的问题,分析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服务现状以及其不足。结果 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念和改进措施,包括功能建设、编辑加工、信息服务和出版、读者互动服务、移动宣传、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等创新模式,尝试建立一种适合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推动微信公众平台在学术期刊中的应用,达到最大化发挥微信的公众服务功能。结论 随着学术期刊移动数字化建设的深入,微信公众号服务将在学术期刊中得到推广普及。
【目的】 了解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情况,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原 ISTP)、Scopus数据库、《医学索引》(MEDLIN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987年建立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数据,对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学科和地区分布、基金项目论文、国际合著论文、表现不俗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据SCI数据,2013年中国作者共计发表23.2万篇论文,排在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中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4位,位次又提升1位。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7.57次,排在第100名左右,低于世界平均值11.05次/篇。【结论】 中国科技论文数近几年来迅速增长,但论文的影响力(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与世界平均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目的 利用百度指数分析非核心期刊在评为核心期刊后该称号对其的滞后性影响。方法 收集2011年中文核心和2013年CSSCI中新入选的部分管理类核心期刊的百度指数数据,绘制其百度指数的趋势图。结果 从趋势图中可以发现这些期刊关注度存在明显的拐点,即当核心目录公布之后期刊的关注度陡然上升。通过百度指数这一工具证实后效应现象是存在的,非核心期刊一旦获得“核心期刊”的称号后读者对该期刊的关注度陡增,借鉴和引用期刊的可能性大大增强,期刊的投稿数量也会大幅度的提升,这有助于提升期刊的文章质量。结论 核心期刊的评选有助于提升期刊的质量,百度指数为实时监测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借鉴。
目的 为应对科技全球化的浪潮,试图寻求我国高校科技期刊走向国际化的必要路径。方法 采用数据统计与分析法对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的整体概况进行调查,并从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地域分布、专业化等方面着重分析了SCI收录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结果 到2013年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达到73种,SCI收录的有26种,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有所提高,但整体上仍有明显不足。结论 政府应大力给予政策扶持,鼓励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缩小区域差距。期刊本身要着力于提升稿件质量,建设国际化、专业化集群发展模式。
目的 了解SSCI收录的我国社科期刊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整体水平和国际排名。方法 把我国(不含台湾省6种SSCI期刊)与G7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新兴国家(韩国、印度和俄罗斯)SSCI收录社科期刊的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2013年SSCI收录的我国社科期刊数(13种)和年均发表论文数都较少,但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位居11个国家中第5位,即年指标位居第4位,引用半衰期长,只短于法国和俄罗斯。2013年SSCI收录的我国社科期刊的自引率相比其他国家较高,而特征因子和论文影响分值较低。结论 今后SSCI收录的我国社科期刊应增加期刊年均发表论文数、控制期刊自引、缩短引用半衰期等,不断提高期刊国际影响力,而尚未被SSCI收录社科期刊也可从以上方面努力。
目的 系统了解我国开放存取研究的全貌,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可视化分析方法,从CSSCI数据库中获取文献信息,以CiteSpace III作为分析工具,从高影响力作者、高影响力期刊、高影响力文献、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等角度展开分析。结果 李武、张晓林等学者及其文献是我国开放存取研究中的高影响力作者及文献,《中国图书馆学报》及《图书情报工作》是最具影响力的期刊,研究热点包括开放存取基础理论概述、自存储等7个主题,研究前沿经历了从自身形态研究向受众研究等方面的动态演进。结论 我国开放存取研究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存在着研究广度与深度不够以及实践建设落后于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问题。
目的 促进国内期刊编辑人员了解国际眼科学期刊影响因子的构成,同时为编辑组稿、栏目策划等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平台,详细分析了2013年SCI 10种眼科学权威期刊的不同文献类型、期刊自引及高被引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度。结果 10种眼科学权威期刊中,自引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度平均为13.58%,可见他引对期刊影响因子起决定性作用;高被引论文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度普遍较高;Article和Review是影响因子构成的中坚力量,除此之外,Letter、Editorialmaterial、Proceedings paper、Correction、Biographical item和 Reprint等对影响因子的贡献不容忽视。结论 只有吸引大量高质量论文才是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正确途径;增加非Article和Review的可被引文献类型对提高影响因子有一定作用;可借鉴SCI期刊的栏目设计,丰富期刊的文献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