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选择包含的内容

ISSN:1001-7143 CN:11-2684/G3 Email Alert  RSS   ENGLISH
  • 首页
  • 关于期刊
    • 期刊介绍
    • 数据库收录
    • 政策声明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编委会
  • 期刊中心
    • 当期目录
    • 往期目录
    • 专题专栏
    • 虚拟专辑
  • 特色资源
    • 特色栏目
    • 期刊案例库
    • 人物素材库
  • 学术活动
  • 作者中心
    • 投稿须知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 作者登录
  • 订阅
    • 纸刊订阅
    • Email Alert
    • RSS
  • 期刊动态与公告

2025年, 第36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0-25
  

  • 全选
    |
  • 封面
    封面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目录
    目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序 言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291-129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高校英文期刊服务“双一流”建设探析——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单刊对ESI及一流学科的贡献为例
    刘嘉骏, 孙劲楠, 丁佐奇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293-1303. DOI:10.11946/cjstp.20250507046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期刊与基本科学指标(ESI)学科及教育部一流学科的互动关系,为 “双一流” 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与期刊发展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方法 以高校主办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二期英文单刊为研究对象,利用ESI和InCites数据库,研究期刊与学科的匹配度以及对学科的贡献度。 结果 期刊学科覆盖呈现“工科主导”特征: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类期刊占比最高;对一流学科发文与被引的贡献均值(4%和5%)高于对ESI学科发文与被引的贡献均值(2%和2.5%),显示其对国内学科体系更强的支撑能力。多数高校在其主办期刊上发文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高于其在学科整体及期刊自身的CNCI值,说明期刊已争取到主办高校的优质论文。 结论 高校英文期刊在支撑一流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学科覆盖不均衡、基础学科期刊偏少等问题。建议推进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设、强化学科与期刊协同发展生态、优化期刊布局以填补学科空白,从而在“双一流”建设中实现资源整合、学术传播与国际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 领域主编预审机制下交叉学科期刊同行评审流程优化的实践探索——以《工业工程》为例
    孟晓燕, 傅惠, 郑穗华, 刘敏仪, 褚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304-1310. DOI:10.11946/cjstp.20250613065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交叉学科期刊的同行评审流程优化提供指导和借鉴。 方法 采用案例研究与前后对比分析方法,以《工业工程》的评审流程改革为研究对象,剖析了该刊引入领域主编预审机制,构建“编辑初审-领域主编预审-双盲专家评审-主编终审”四级评审流程并配套质量控制体系的实践过程,通过对比改革前后在平均审稿周期等关键绩效指标上的变化,验证该优化机制的有效性。 结果 通过组建专业的领域主编团队,明确领域主编在审稿流程中承担专业判断、审稿人推荐、仲裁不一致意见等职责;结合时效管理、模板化反馈与绩效评估的质量控制体系,稿件的平均审稿周期由149 d缩短至68 d,评审意见的质量和一致性也得到显著提升。 结论 领域主编预审机制能兼顾评审效率、学术质量与公正性,为交叉学科期刊审稿流程优化提供了一套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 医学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与成果转化的实践——以《慢性疾病与转化医学(英文)》为例
    崔轶, 田启航, 齐文安, 刘冰, 魏均民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311-1317. DOI:10.11946/cjstp.20250604058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医学科技期刊服务慢性疾病学科建设与成果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终实现学科、临床、产业、期刊四方协作的良性循环,学科得以健康发展,临床诊疗水平得以提升,产业创新得以加速,而期刊自身也在此过程中完成角色的重塑。 方法 以《慢性疾病与转化医学(英文)》为例,从服务学科建设与推动成果转化2方面介绍可行方案。 结果 医学科技期刊服务学科的建设路径是以跨学科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为支点,通过产学研协同专栏以及效果反馈闭环,最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结论 医学科技期刊通过提供学科前沿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引导研究方向以及为成果转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而有效地服务学科建设并推动成果转化,加速疾病相关诊疗技术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进程。

  • 科技期刊内容科普化的伦理考量与社会责任重构
    王森, 范笑仙, 胡岩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318-1326. DOI:10.11946/cjstp.20250615068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辨识科技期刊在内容科普化进程中,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背景下面临的特定伦理风险,探索其社会责任的实现路径与实践框架。 方法 采用规范性政策分析与框架构建法,借鉴信息传播生命周期理论,从权责界定、内容生产、传播过程与社会影响等维度辨识伦理张力;引入人工智能作为关键技术变量,运用技术伦理分析法,考察其如何放大既有风险并催生新困境;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对科技期刊的功能定位,提出其社会责任的重构路径。 结果 研究揭示了科技期刊在科普化进程中面临的特定伦理风险及人工智能技术对其的催化作用;论证了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需拓展深化为广义科学教育体系中的赋能者、科技成果社会化应用与安全转化的推动者及关键科技议题伦理的引导者;提出通过强化期刊主体伦理建设,构建风险防范机制与人工智能应用规范,并经由多主体协同与多层面治理,为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框架。 结论 科技期刊应主动进行伦理考量与社会责任重构,强化主体责任与风险防范能力,确保科学知识的高质量、负责任传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 科技期刊数智化平台建设创新方案及实测效果探析——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为例
    艾莉莎, 孙宇彤, 靳海灵, 马逍悦, 钟羽, 李博识, 李颖航, 黄超阳, 杨鹏达, 李致远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327-1345. DOI:10.11946/cjstp.20250608061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覆盖全流程的数智化平台,提升《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的出版质量与学术影响力,推动期刊数智化转型与生态重构。 方法 基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实践,以“作者-读者-编辑-审稿-文章-科研-科普”7个层面为核心,构建7大系统,综合运用数据可视化、多模态融合、区块链存证、自然语言处理、人工神经网络、具身智能交互、多智能体协同、机器学习驱动、超长视频生成等先进技术,实现“创作-评审-加工-成果-受众-传播-评价”全链条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管控。 结果 使用该平台,使审稿周期缩短30%,编校差错率降低25%,学术不端检出率提升至98%,创新性评估误差减少15%,显著提升了出版效率与内容质量,形成了“数据驱动-智能决策-动态优化”的协同生态。 结论 数智化平台不仅为《北京邮电大学学报》提供了全流程智能解决方案,更为我国科技期刊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为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提供了重要支撑。

  • 大语言模型辅助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编校的效能评估
    左双燕, 翟若南, 陈玉华, 吴珊珊, 任南, 黄勋, 李春辉, 吴安华, 高武强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346-1354. DOI:10.11946/cjstp.20250503045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估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在辅助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编校中的实际效能,并凝练可落地的编辑工作流程。 方法 选取11种代表性医学期刊的100篇中英文摘要,构建基于“术语-语法-规范-表达-逻辑”五维框架的英文摘要评估体系,对比3种LLM对医学期刊英文摘要问题的自动检测能力,并实施双盲人工复核。 结果 3种LLM累计发现1197个问题,人工审核后共采纳1113个(93%)修改意见。LLM能有效检出英文摘要中存在的多样化问题。这些问题以术语准确性为主(408个,占36.7%),其次是表达地道性、语法正确性和学术规范性。不同LLM在评估维度上呈现一定的互补优势,协同使用可全面提升英文摘要编校质量。 结论 LLM是赋能英文摘要编校的有效辅助工具,可提升工作效率与文本质量,实践策略包括优化输入指令、多模型互补集成、结构化评估框架、明确人机边界以及坚守伦理底线等。

  • 我国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海内外融媒体传播研究
    陈佳佳, 曹旭晨, 施圣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355-1367. DOI:10.11946/cjstp.20250609062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我国“双一区”英文科技期刊(入选科睿唯安JCR Q1区及中国科学院分区表一区)为代表,聚焦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其在海内外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现状,分析融媒体矩阵布局、传播特征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 方法 系统调研了“双一区”英文科技期刊在国内平台(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哔哩哔哩、科学网、头条)以及海外平台(X、Facebook、YouTube、LinkedIn、ResearchGate)的传播情况,采集并统计作品数量、转发数量、点赞数量、粉丝数量等指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并结合期刊影响因子(JIF)、微信传播指数(WCI)及X平台粉丝数量进行交叉分析,系统梳理期刊在融媒体传播的布局、内容策略与传播成效。 结果 我国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已构建以微信公众号为核心,协同海内外多平台联动的融媒体矩阵,已具备较强的内容引导力和品牌影响力,但仍存在平台覆盖不均衡、跨平台传播效能差异显著等问题。 结论 我国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已形成多层次融媒体矩阵,但视频平台与部分海外社交平台布局与运营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应结合平台特征与期刊定位,优化矩阵建设,制定差异化与精准化运营策略,实现融媒体传播效能的最大化,为增强我国科技期刊国际话语权与竞争力提供有益借鉴。

  • 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高校期刊集群国际化发展策略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潘飞, 孙文礼, 谈毅, 蔡云泽, 袁捷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368-1374. DOI:10.11946/cjstp.20250427043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期刊集群国际化发展的内涵式转型路径,为我国高校期刊突破“多而不优”困境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构建可持续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方法 采用案例研究法,剖析高校期刊集群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上海交通大学期刊集群为研究对象,运用协同理论剖析其“四学”理念与“四种能力”深度融合机制,揭示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内在逻辑。 结果 高校期刊集群需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学科赋能与国际协作构建可持续的国际化发展生态。研究验证了内涵式发展路径的有效性。 结论 高校期刊集群应立足内涵式发展,强化“四学”引领与“四种能力”建设,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出版生态。研究对制定期刊集群国际化发展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 国际4大学术出版集团作者服务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的启示
    魏佩芳, 郝秀原, 刘冰, 魏均民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375-1386. DOI:10.11946/cjstp.20250601057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全面分析国际4大学术出版集团(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威利、泰勒弗朗西斯)作者服务的内容、途径、模式,为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建立健全作者服务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 通过网络调研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系统梳理国际4大学术出版集团在出版前、中、后全流程的作者服务情况,并进行多维度的比较,总结各集团在作者服务方面的共性与特色。 结果 4大集团构建了覆盖“投稿前指导-出版中支持-发表后推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在出版前,提供系统化学术培训、智能选刊工具和深度编辑服务;在出版中,依托在线校对系统、预印本平台、快速转投机制和稿件状态追踪服务提升出版效率和作者体验;在出版后,通过内容共享、多媒体推广和影响力追踪扩大传播范围和增强作者黏性。 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机构需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全流程服务体系,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快人工智能应用,深化人文关怀,推进开放获取,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 基于共生理论的我国科技期刊产业集群协同共生体构建与实现路径
    胡绍君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387-1396. DOI:10.11946/cjstp.20250610062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共生理论视角下,探讨我国科技期刊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为破解集群“集而不群”问题、培育高水平协同共生体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对策。 方法 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包含“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共生界面”的分析框架,系统诊断科技期刊产业集群在单元能力、共生机制、环境支撑及界面效率等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 结果 当前科技期刊产业集群面临单元竞争力薄弱、互惠机制缺失、环境支持不足及界面不畅等多重制约。据此,提出应通过明晰单元定位以强化内生能力、创新互动机制以构建互惠模式、优化政策与技术环境以增强系统支撑、畅通交互通道以提升界面效率等实现路径,系统推动集群协同发展。 结论 共生理论为科技期刊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系统分析工具;推动其向协同共生体演进,需统筹单元、模式、环境与界面的协同优化,最终实现从“物理集聚”向“价值共生”的战略跃升。

  • 农业期刊集群赋能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以“中国农业期刊网”为例
    吕晓梅, 刘迎春, 杨爱东, 邢璐, 申青苗, 王岩, 秦梅, 董金波, 袁文业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397-1403. DOI:10.11946/cjstp.20250615068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指导下,探究农业期刊集群赋能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可行路径。 方法 以成立5年的“中国农业期刊网”为研究对象,采集“中国农业期刊网”官方平台编辑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推文和数据,综合分析农业期刊集群在编辑队伍建设方面的创新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结果 “中国农业期刊网”集群平台融合集群内外各种优质资源,通过打造农业期刊编辑学习共同体,创新农业期刊学术年会内涵,举办农业期刊编校知识竞赛,设立中国农业期刊网研究基金项目和评优表彰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农业期刊编辑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助力编辑人员成长为编研结合的高端人才,为农业期刊编辑快速成长和成才奠定了重要基础。 结论 “中国农业期刊网”采取有效措施打破了“小弱散”格局对编辑人才培育的限制,实现集群赋能编辑队伍的高质量成长,为培养适应一流期刊建设的编辑人才队伍探索了可行的路径。

  • 科技期刊与学会协同发展机制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以中国硅酸盐学会及《硅酸盐学报》《无机材料学学报(英文)》为例
    于灏君, 张津溥, 曹淑凤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404-1408. DOI:10.11946/cjstp.20250411035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探索科技期刊与科技社团的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学术创新,提升我国在全球科学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 方法 以中国硅酸盐学会及其主办的《硅酸盐学报》和《无机材料学学报(英文)》为案例,系统阐述了科技期刊与学会协同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结果 中国硅酸盐学会与所主办期刊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学科发展中形成了共生关系。学会可以为期刊发展提供充分的学术支撑,并以学会公信力提升期刊权威性。期刊可以通过影响力为学会吸引高水平会员,为学会创办高端学术交流和产业展示平台,并为学会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专家资源。但二者还应在科技成果评价及青年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发挥协同作用。 结论 科技期刊与学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价值共生、业务协作等机制实现协同发展。

  • 道德推脱理论视角下自我撤稿中的虚假陈述分析
    袁子晗, 崔理华, 靳彤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409-1417. DOI:10.11946/cjstp.20250605059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揭示自我撤稿中的虚假陈述行为,为科技期刊正确识别主动撤稿行为、区分科研不端撤稿与诚实性撤稿等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官方通报的1048篇科研不端案例为样本,筛选出59篇作者主动撤稿论文,对比分析官方通报与撤稿声明中撤稿原因的异同。 结果 研究表明,仅17篇撤稿论文明确承认科研不端行为,32篇将不端行为美化为“数据错误”等诚实性错误,10篇采用模糊表述淡化问题。作者通过模糊、替换及隐瞒等手段掩盖科研不端事实,部分撤稿声明甚至通过“道歉”强化虚假陈述合理性。基于道德推脱理论,进一步将虚假陈述行为归纳为轻度(模糊表述)、中度(术语替换)和重度(彻底否认)3种类型。 结论 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撤稿声明审核与追责,期刊编辑部需警惕异常撤稿请求,撤稿作者所在单位应监督撤稿行为,研究人员需整合多源信息研判撤稿性质。

  • 国内管理学重要期刊的撤稿管理规范与学术生态协同建设
    高杰, 张涵, 杨中军, 张武, 许可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418-1425. DOI:10.11946/cjstp.20250614066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国内管理学重要期刊撤稿管理与学术规范建设现状,为科技期刊与科学基金的学术规范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方法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管理科学部认定的30种国内管理学重要期刊为研究对象,借助文本分析等方法,展开对期刊撤稿相关信息的检索整合与文本分析。 结果 国内管理学期刊的学术不端现象多为“涉嫌抄袭”“重复率高”“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但撤稿量与“AI率”较高等情况也在增加;管理学期刊的撤稿管理规范建设程度不一,还有提升空间。 结论 国内管理学重要期刊的撤稿管理与学术规范建设逐步完善,还需加强与科技管理部门、学术共同体的联动融合,构建学术生态协同体系,提升科研诚信与学术声誉。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国际图书情报学期刊中使用的政策审视
    王琛, 赵燕清, 崔梦, 徐学友, 赵欣悦, 黄立业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426-1434. DOI:10.11946/cjstp.20250615068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图书情报(LIS)领域期刊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政策规范,为推动AI技术在LIS领域学术出版和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LIS领域的SSCI和ESCI期刊,采用LDA主题建模与Nvivo质性编码相结合的方法,从索引类型、期刊分区与出版商背景等结构性维度以及作者、审稿人与编辑等角色维度展开多维分析。 结果 AIGC政策在索引、分区和出版商等维度呈现差异化;作者政策关注写作过程、数据分析等,而审稿/编辑政策强调保密性、完整性等;尽管部分期刊已出台政策治理,但仍存在覆盖不均衡、差异层级化及问题边界不清晰等问题。 结论 期刊AIGC政策尚未形成完备的治理体系,应构建“顶层标准引领-中层平台支撑-基层贯彻落实”的体系,助力学术出版在智能时代实现技术赋能与科研诚信的协同共进。

  • 硕博研究生的科技期刊学术短视频观看行为及运营启示
    周华清, 张雯, 李来斌, 黄渔尧, 龚意涵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435-1444. DOI:10.11946/cjstp.20250427043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科技期刊学术短视频传播是科技期刊融合传播的重要手段,硕博士研究生是学术短视频的主要观看群体之一,通过调查与分析硕博研究生群体的科技期刊学术短视频观看行为动机,了解科技期刊学术短视频运营问题,为提升科技期刊学术短视频内容生产与运营提供参考。 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对硕博研究生群体进行调查,基于期望确认理论构建研究模型,了解硕博研究生群体的观看行为与动机,提出科技期刊学术短视频运营策略。 结果 硕博研究生的持续观看意愿源于内容满意度与期望确认水平,学术短视频信息价值能够影响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与满意度,而期望确认能够驱动用户产生观看兴趣与积极态度。学术短视频信息价值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正向影响硕博研究生的持续观看意愿。 结论 科技期刊应加强学术短视频平台资源整合,学术短视频运营需关注学科热点提升信息价值,探索一键溯源提升知识服务水平,基于用户需求挖掘学术短视频盈利能力。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5年重点选题指南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0): 1445-1445. DOI:10.11946/cjstp.20241207134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我们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主  编:张薇
常务副主编: 初景利
ISSN 1001-7143
CN11-2684/G3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33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731室
邮编:100190
电话:010-62572403
E-mail:cjstp@mail.las.ac.cn
微信公众号
cas_cjstp
版权所有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