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调研“订阅-开放”(S2O)模式的源起与发展,并对比分析讨论该模式相比于其他出版模式的优缺点,为中国传统订阅期刊在开放获取的浪潮中进一步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法,分析S2O模式的发展现状及与其他开放获取模式相比存在的利弊,并以EDP Sciences出版社的实践为例,提出传统订阅期刊采取S2O模式向开放获取转型的可行性。【结果】 结合EDP Sciences出版社期刊使用S2O模式转型的实践经验,发现S2O模式对于传统订阅期刊转型较为有利。既给予期刊更多的灵活度与自由度,也不需要过度依赖外部资金的支持,同时符合开放科学的精神,为更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为资金欠缺地区的科研人员带来支持。【结论】 在开放科学、开放获取的发展潮流中,一些中国传统订阅期刊也在寻求转型与过渡,除了主要的开放获取模式之外,S2O模式也是可行的选择。积极采用新兴开放获取模式有利于中国期刊进一步走向国际,在全球开放科学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目的】 法国EDP Sciences出版社(以下简称“EDP”)于2020年开始试点“为开放而订阅”(S2O)模型。系统探究该模型的实施过程和结果,为学术期刊进行开放获取转型提供思路和案例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法、网络调研法及数据统计分析法详细分析S2O模型的背景、转换时间轴、出版成本、订阅收入等。【结果】 S2O计划得到法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Knowledge Unlatched及法国国家开放科学基金会等机构和基金的资助和支持。EDP发布的财务报告显示,6种S2O期刊中,3种期刊的2022年订阅收入超越2020年,3种期刊基本保持稳定,2021年、2022年参与计划的6种期刊均成功完成开放获取转型。【结论】 S2O作为一种具备替代性和革命性的钻石开放获取模型,已被全球学术出版界认可,越来越多的期刊和出版商采用该模型。我国目前的学术出版也朝开放获取发展,并且已经形成一些规模尚可的期刊集群。这些有出版话语权的刊群在充分调研订阅用户意愿的前提下,可以积极借鉴EDP的试点经验,尝试用S2O模型替代论文处理费,减轻作者经济负担。
【目的】 调查国外学术出版机构参与开放科学建设的具体实践,为我国学术出版开放科学建设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网络调研和文献梳理,对国外10家学术出版机构的出版实践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其在科技期刊、科学专著、科学数据、同行评议等方面的实践举措与开放模式。【结果】 国外学术出版机构的出版模式以金色开放获取为主,但开放资源占比各有不同。开放出版资金运作以资源处理费为核心,同时出现集体支付、众筹等可持续开放出版实践。国外学术出版机构通过弹性开放政策逐步推进科研数据、同行评议报告等附属研究成果同步开放,丰富学术交流生态。利用资源平台集成多种类开放资源,方便用户访问和使用。【结论】 我国学术出版机构应顺应开放科学发展态势,调整出版业务结构,推进期刊开放出版业务纵深发展,横向扩展不同资源载体的开放科研成果。关注以作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满足作者的开放出版需求。构建跨部门的开放协作网络,集成内容、资金、出版服务与资源平台,提升开放出版的集体效能。
【目的】 探究期刊预印本政策的作用机制,把握期刊与预印本协同发展的政策路径,推动学术期刊与预印本的有机联动,为期刊制定相关指导规范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120种期刊的预印本政策进行范畴归纳与模型构建,梳理其对作者预印本学术交流行为的作用机制,并对各个模块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 归纳出期刊预印本政策对作者预印本交流行为作用机制的1条“故事线”、3个场景(主范畴)、9个范畴以及25个概念,构建期刊预印本政策作用机制的“政策-场景-行为”整合模型。【结论】 建议期刊在制定预印本政策时,注重完善政策环境,提高作者预印本投稿意愿;促进协同服务,培育作者预印本行为素养;倡导可信传播,明确规定预印本传播责任。
【目的】 为应对开放科学给学术期刊带来的挑战,提出构建开放出版与学术交流新模式并以平台思维运营之,以期为中国学术期刊在开放科学下的发展提供理论建议和实践参考。【方法】 通过采用文献调研、网络分析、案例分析、思辨研究等方法,对中国学术期刊开放科学实践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基于系统分析法提出构建一个以平台思维运营的开放出版与学术交流新模式。【结果】 中国学术期刊在具体的开放科学实践中存在多元出版格局未建立、重传播渠道建设轻知识内容服务、开放同行评议任重道远、学术期刊平台运营思维欠缺等不足。【结论】 以平台思维运营的中国学术期刊出版与学术交流新模式包括多元融合出版、开放学术交流、科研全流程支持等主要功能。
【目的】 调查2017—2021年“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报的专业化现状,为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提供参考。【方法】 以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156种中文科技类学报为样本,通过检索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学报官网及新媒体平台等记录样本学报的出版信息、2017—2021年载文量、内稿数量、专栏/专刊数量、出版平台及人才队伍等建设情况,分析总结“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路径。【结果】 2017—2021年,“双一流”建设为学报发展带来机遇,不少高校科技类学报紧跟“双一流”建设步伐,依托一流建设学科,在学报方向结构、专栏/专刊等专业内容、出版平台、专业人才方面调整创新,成功实现专业化转型,彰显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影响力。【结论】 “学科+”的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路径有助于学报在方向、内容、平台、人才等方面深度融合学科,依托学科发展又促进学科建设,从而提升学报的专业影响力。
【目的】 探讨审稿人行使学术话语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探索审稿人学术话语权的提升策略,为优化同行评议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梳理审稿流程,厘清各主体权利与义务,建立审稿人学术话语权运行机制模型,针对审稿人学术话语权行使现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 所提模型可有效模拟理想状态下的同行评议流程,为深入考察不同参与者争取学术话语权的博弈过程提供清晰视角,也为寻找提升审稿人学术话语权的策略提供契机。【结论】 规范的同行评议流程和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为审稿人行使学术话语权提供更好的保障,推动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促进学术繁荣。
【目的】 基于大数据技术,优化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模式,以期提升同行评议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同行评议客观、高效和良性发展。【方法】 首先,从期刊的作者、编辑和专家的角度分析同行评议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其次,结合同行评议的目标和需求,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出进一步优化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模式的举措。【结果】 利用大数据大、多、快的优势,提出构建“广、快、全”的评审专家数据库并实行阶梯式动态管理、建立同行评议专家信用评价体系、健全互动反馈评审机制、完善多元化的奖励机制、加强编辑与专家的协同与沟通等优化措施。【结论】 通过采取大数据技术,可进一步优化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模式,加强同行评议的科学性、高效性和公正性。
【目的】 揭示学术期刊研究中案例方法运用的主要特征,提出未来改进的策略。【方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数据来源,搜集2015—2022年发表的期刊案例研究类论文,并从研究取向、案例类型、案例数量、数据来源、分析风格5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已有的期刊案例研究中,描述性研究远多于解释性研究,案例类型多样但类型分布不够均衡,单案例研究占绝大多数,研究较多使用观察数据和文本数据而较少使用访谈数据,定量定性等不同分析风格比较均衡。【结论】 未来的期刊案例研究应重视理论建构、加强解释性研究,重视访谈数据、拓宽数据获取渠道,重视实验方法、提高分析水平。
【目的】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总结出可行性较强的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策略,以期使科技期刊能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更加丰富和贴近用户实际需求的功能、更加多元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面向学术用户,从而提高科技期刊的融媒体传播能力。【方法】 以满足用户的学术需求为理念,分析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对《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融媒体传播实践案例的具体内容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 从服务、平台、内容、效率4个维度提出普适性较强的科技期刊传播策略。 【结论】 增强服务意识、建设传播平台、优化传播内容、提升传播效率是增强科技期刊传播能力和学术服务的重要手段,可以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实现科技期刊的高质量传播。
【目的】 调研中文科技期刊专题出版存在的问题,以切实发挥专题出版价值,为中文科技期刊提升出版能力提供策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回访《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专题出版情况,调研专题出版作者对出版流程和出版后推广情况的满意度,征集专题出版建议,总结专题出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结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组织出版的5期专题的选题涉及药学热点领域,作者单位覆盖面较广。调研中发现非公开约稿和组稿专家包办约稿方式存在约稿信息不规范、对期刊不了解和编辑部沟通不及时;部分稿件同行评议质量不高,时效较长;专题的推广渠道不够多元化,编辑部与作者合作推广尚未普及;编辑部配套相关服务能力有待增强,专题出版的持续性不足等问题。【结论】 专题出版应从组合多种约稿方式、规范约稿信息,加强与作者和学术共同体的合作推广,跟进专题配套服务、转变服务理念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强出版能力建设,助力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
【目的】 学术期刊是国家科技繁荣的重要载体和指挥棒,创新学术期刊的工作途径赋能于功能定位,可以助力学科高速发展。已有研究局限于在传播功能范畴讨论学术期刊的导向作用,弱化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共同体的独立性,未能关注发挥学术引领功能的主动性。【方法】 基于期刊运营视角,描述、分析《公共管理学报》推进公共管理领域案例研究转型工作的实践案例。【结果】 揭示期刊学术引领功能的内外在影响因素和因果机制,根据发挥学术引领功能的强弱探讨多种工作途径,进而构建期刊学术引领的运营模式。【结论】 拓展学术期刊功能定位的理论研究,为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目的】 了解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情况,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Scopus数据库、《医学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的数据,对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学科和地区分布,基金项目论文、国际合著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2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为59.58万篇,较2021年上升了24.0%;根据《科学引文索引》数据,2022年中国作者共计发
【目的】 通过分析Elsevier医学专业开放获取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论文处理费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同类开放获取期刊的论文处理费定价策略和经营路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Elsevier官网进行检索,截至2023年5月29日,其共有1180种医学专业开放获取期刊。从中筛选出含有论文处理费与影响因子完整数据的期刊,共获得623条有效数据。首先根据影响因子分布规律对这623条数据进行分区比较分析,进一步区分完全开放获取期刊与混合开放获取期刊,再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影响因子与论文处理费之间的相关性规律,对不符合规律的数据给予单独解读。【结果】 分区统计结果显示,95%的期刊的论文处理费定价与影响因子呈线性正相关。而Cell系列5种期刊的论文处理费有特殊的定价标准,不符合线性规律。从整体情况分析,混合开放获取期刊的平均论文处理费高于完全开放获取期刊,而混合开放获取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低于完全开放获取期刊。【结论】 随着影响因子升高,Elsevier医学专业开放获取期刊的论文处理费定价也逐渐升高,期刊品牌也是论文处理费定价的重要因素。这启发严肃的期刊经营者,在论文处理费定价时应辩证考虑影响因子等因素,同时需要权衡论文处理费与影响因子来制定期刊经营路线。
【目的】 甄别中美2013—2022年开放获取(OA)论文在数量及影响力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对中国OA论文现阶段发展的建议,以推动开放科学发展。【方法】 基于InCites数据库,对2013—2022年中美OA论文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统计中美研究人员发表OA论文的数量、类型与学科分布,以及论文影响力相关引证指标,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国OA论文的数量和占比基本与美国持平,但类型分布不如美国均衡;学科分布上,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OA论文数量远超其他学科;在影响力方面,无论是高被引论文数量还是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指数,中国都与美国存在差距。【结论】 中国OA论文发展在类型和学科上都有所失衡,未来应搭建OA平台,严格把关OA论文质量,完善相关制度。
【目的】 梳理并分析期刊间知识扩散模式和研究应用,以促进期刊全方位发展,并为期刊定位及规划发展策略制定提供新的角度。【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和内容分析,对国内外期刊间知识扩散相关文献进行提炼总结,系统分析期刊间知识扩散路径模式以及相应的测度指标。【结果】 在明确知识扩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扩散路径、测度指标和相关应用等方面对期刊间知识扩散相关研究进行述评,归纳扩散过程中的内在演化路径及规律。【结论】 未来可考虑在已有理论基础上借鉴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构建多层网络的融合分析,进一步考虑多维影响机制来优化知识扩散模型,同时关注引文内容对扩散程度的影响,优化改进现有指标以全面衡量扩散现象。
【目的】 针对不同类型的作者提出分类建设策略,以提升稿源质量,实现纺织服装类科技期刊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方法】 以《服装学报》作者为例,根据普赖斯定律、指数计算法、混合选取法,定量分析2016—2022年《服装学报》所有作者的发文量和对期刊的影响力,并将其分为核心作者、进取型作者、潜力作者、成长型作者4类,有针对性地提出分类建设策略。【结果】 发文量≥3篇、影响力指数≥5的作者为《服装学报》的核心作者;发文量≥3篇、影响力指数≤-5的作者为进取型作者;发文量为1篇、影响力指数≥5的作者为潜力作者;发文量为1篇、影响力指数≤-5的作者为成长型作者。编辑通过维系核心作者、服务进取型作者、拓展潜力作者、培养成长型作者,进行作者群分类建设,提升稿源质量。【结论】 作者群分类建设是科技期刊培养作者队伍、提升论文质量的重要策略,也是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纺织服装类科技期刊需注重作者队伍建设,树牢期刊发展的根基,以增强在行业内的学术引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