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霞, 梁永霞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
【编者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理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带动地理研究人员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助推地学期刊飞速发展。《地理学报》作为我国地学期刊的龙头代表,其在促进地学学术交流、科学传播、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由何书金研究员提出并首创的“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平台建设也开启了中国地理资源类期刊集群化办刊的新模式,实现了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由传统出版向富媒体出版、由传统文献生产者向学科与社会集成型知识服务提供平台的两大根本性转型。
为向业界分享其成功经验,《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期刊中心常务副主任何书金研究员进行了专访,挖掘其作为集“科学家、期刊专家、管理者、领军人才”等身份于一体的新时代期刊人的办刊秘籍。从多个视角,立体化地挖掘其办刊思想和办刊经验,希望通过此专访能给期刊同仁,尤其是青年编辑以启示。
【人物画像】何书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兼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期刊中心常务副主任、《地理学报》专职副主编、《地理学报》(中、英文版)编辑部主任、第五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审读工作”审读专家、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人文地理学科主任委员。自2000年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先后担任《地理科学进展》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地理研究》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等期刊编辑职务。2006年率先倡导并带领中国地理资源类期刊走学科集群化发展模式,建立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曾获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0)、中国地理学会优秀地理编辑(2010)、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银牛奖(2016)、中国地理学会建设“突出贡献奖”(2019)、中国科学院期刊审读“突出贡献奖”(2019、2020)、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202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1年度优秀编辑”等称号或奖项。
【内心独白】“地承人文精神,理蕴自然法则”,地理资源类学术期刊的发展既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决策献计谋,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科学支撑,也要为我国地理学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同时也要做好作者和读者服务,集群发展、积聚力量,共行“顶天立地”之事。
地理资源学科期刊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凝练与加工已发表的优秀论文,立足原文,又高于原文,力争从浩瀚的文献资源中提炼出符合当前现实、有针对性、有政策启示性的重要见解和观点,发掘学术论文的潜在价值。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汇编的《中国地理与资源国情快报》赠阅到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等政府机关,其中刊文经《“一带一路”智库影响力评价报告》转载,被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上报,获国家领导批示。
期刊不能忽视对作者和读者的服务工作,我先后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主任等,历年来通过组织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搭建了期刊与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平台。2021年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注册人数近2000人,有效促进了作者、编辑和专家的沟通。我曾同姚鲁烽、赵歆共同撰写《地理学论文写作》,开设多期“作者沙龙”等线下、线上论文写作培训,为作者提供论文写作方面的高效、精准服务,推动“地理大数据”百校传播活动,向作者和读者科普数据出版工作。
集群化发展是中国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我推动建立的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目前已实现15种骨干期刊的底层数据融合;1个用户名、1个密码登录,方便用户投稿、专家审稿,并可有效防范一稿多投,杜绝学术不端;实现稿件一次编辑、多元及富媒体发布、数据出版等科研社会服务功能,数据质量顶级、访问持久。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2012年改版以来,总浏览量达到5500余万次,文章浏览量达到2483.9万次,平均每年248.4万次;全文下载量达到843.4万次,平均每年84.3万次,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学术期刊集群有效地延伸了我国地理资源科研成果的价值链,拓展了我国地理资源学术研究的综合应用价值,更好地对接了地理资源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
李翠霞, 梁永霞.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引领地理学术研究与发展——何书金研究员访谈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9): 1298-1302. DOI: 10.11946/cjstp.20220902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