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26日,第六届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顺利举办。本届会议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中科院自然期刊编辑研究会和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协办。
开放获取已经成为学术信息交流的主流模式之一,开放科学也迅速发展成为科技与社会创新的基础模式之一。本次会议聚焦OA2020倡议和开放科学的新发展,围绕“开放科学与创新服务”主题,共设置了18场讲座和4次交流互动环节,吸引了来自科研界、教育界、图书馆界、期刊界和出版界等各界同仁300余人,共同探讨中国开放获取进一步推动落实的发展战略和行动建议。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会洲研究员在开幕式上表示,中科院长期致力和推动我国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发展,中国的开放获取政策正在逐步落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放获取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次会议探讨的议题既具有历史背景,又具有时代意义。希望与会嘉宾广泛交流,凝聚共识,共同推动我国开放获取运动的蓬勃发展。同时,刘会洲主任宣布,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于2017年10月24日签署了大规模实现期刊论文开放获取的OA2020倡议意向书,成为中国首家签署机构。
第一天上午的会议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张晓林研究员主持,主题为“开放获取2020:中国的挑战与选择
第一天下午的会议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刘细文研究员主持,主题为“开放科学:创新服务与政策建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张智雄研究员就《国际预印本生态体系变化与中国选择》进行报告,他结合当前国际预印本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应构建一种可持续的ChinaXiv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国家预印本服务的发展战略。中科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信息技术部主任祝忠明研究员报告了《国际开放知识云发展与中国选择》,介绍了国际开放知识云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中国开放科研知识云建设策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罗娇老师在《TDM的著作权框架与中国的挑战和选择》报告中,向与会者讲解了数字化、网络化、开放化环境下TDM的潜力与机会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中国在科研界、出版界等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当做出的选择。来自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沈志宏高级工程师在《开放科学数据的新发展与新挑战》报告中指出,科研数据在科学发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巨大挑战,随后他详细介绍了科学大数据管理系统及其集成框架。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顾立平副研究员就《开放科研数据的权益管理与政策建议》报告与大家分享了什么是新发展态势下的开放科研数据,并提出了开放科研数据的权益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建议。
第二天下午的会议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袁军鹏研究员主持,主题为开放获取资源的新发展与新挑战。来自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五位发言人为大家介绍了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多种创新服务模式。任真副研究员在《开放科学社区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的报告中首先总结了开放科学社区的发展趋势,其次就典型的开放科学社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开放科学社区面临的多方面挑战。金瑛老师的《开放科研平台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报告介绍了开放科研平台的发展趋势和典型实践案例,她认为我国开放科研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技术和知识产权问题。赵艳助理报告了《开放获取教育资源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她和大家分享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的现状、主要类型和典型案例,分析了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问题,并提出初步建议。在《开放获取图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的报告中,章岑老师总结了开放出版图书的发展现状、出版模式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细化对图书开放出版政策的适用规定和加强对开放图书出版的资助政策等有效建议。王超老师做了关于《开放获取图像资源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的报告,她认为图像资源是知识内容应用的重要基础资源,因此可信赖开放图像资源建设具有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可信赖开放图像资源应用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为期两天的2017年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本次会议得到了与会学者专家、国内外期刊、图书馆等各界代表的高度认可。